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

发表时间:2020/1/6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16期   作者:张治国
[导读] 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摘要: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批判性思维”是目前学术研究领域普遍采用的思维方法,运用到整本书阅读中,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更全面、更深刻。以此为理论基础,设计的一套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法,经过一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批判性思维 思辨读写
        面对整本书阅读这样一个大的命题,选择一个小的切口进行研究,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而《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可读性强、艺术价值高。选择《红楼梦》为蓝本,探究基于“批判性思维”下的整本书阅读的方法,经过实践检验之后,效果明显,方法简单,容易操作。现将方法、步骤总结如下:
        一、理论基础
        美国思维专家Facione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通过自我校准的思维判断,它即是认知技能,又是感知倾向。它包括敏锐的思维、好奇的探究、对推理的热情、对可靠信息的渴望。其目的是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逻辑严谨地推理、合理地论证,以及培养思辨精神。
        二、以《红楼梦》为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深读《红楼梦》。
        2.掌握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举一反三,丰富阅读经典名著的技巧和方法。
        3.通过阅读小说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研究意识。
        4.教育学生爱上阅读爱上经典,爱上中国文化。
        (二)阅读内容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自问世以来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问。”[1]学生虽然对《红楼梦》也并不陌生,但大多是肤浅的,碎片化的认知。也有学生能够通读《红楼梦》,但缺乏“批判思维”的意识,读后收获甚微。所以规定学生就以下几方面进行学习研究:
        1.文学巨著《红楼梦》可谓博大精深,学生需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进行阅读欣赏。
        2.品味《红楼梦》精妙传神的语言。
        3.研究《红楼梦》在建筑、书法、绘画、美食服饰等诸多方面的价值。
        (三)活动目的
        通过对《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和鉴赏,学生在阅读时能够与作者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感受作者独特的灵魂与气质,并进行思辨性思考,写出阅读报”[2]改变其以往对《红楼梦》肤浅的、碎片化的认识。要求学生举一反三,把这种阅读方法与思维运用到其它经典著作上。
        (四)阅读准备
        1.选择版本
        《红楼梦》的版本大概有十几种,现在市面上见到的多为“程乙本”和“程甲本”。其中重要的还有“甲戌本”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译本》,此本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红楼梦》手抄本,现藏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庚辰本”“戚序本”“乙卯本”“王府本”等。大家能买到的“程乙本”和“程甲本”也有一些不同,不求统一,同学们可以比较阅读,同时提醒学生不要购买缩印本的《红楼梦》,购买有信度的出版社的,诸如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浙江文艺出版社。
        2.选择参考资料
        红学很早就发展成为一门显学,对《红楼梦》的研究,大家推崇胡适、蔡元培、冯其庸、俞平伯与周汝昌等等。他们的研究对我们深读《红楼梦》很深的借鉴意义,可以参考。
        3.影视资料
        (1)87版《红楼梦》36集电视连续剧,王扶林导演。
        (2)2010年版《红楼梦》50集,李少红导演。
        三、实施步骤
        (一)时间安排
        课下时间阅读,每周一节课时间展示、讨论、解疑。《红楼梦》共120回,用三个月12周的时间读完,每周读十回。


        (二)操作方法
        Ⅰ.整体阅读,分章推进。
        建议学生利用假期先整体阅读小说,对《红楼梦》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开学后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分章节阅读文本,把握人物、语言、细节等,思考并提出问题。”[3]在这里要给学生讲阅读时间的问题,布置让学生在课下阅读《红楼梦》,个别学生会认为没有时间,指导学生学会利用零碎时间阅读。欧阳修读书在“厕上、枕上、马上”,教育学生可以在饭后、课前、路上等等,不一定非要用整块的时间阅读。
        Ⅱ注意方法,填写学案
        按照一定的阅读方法,或速读或精读,或略读或细读,或圈点勾画边读边批,或快速浏览把握全局。根据具体的内容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同时要填好阅读卡片,落实阅读任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卡片(每日学案)
        Ⅲ.课堂展示,交流提升
        学生在课下一周细致的阅读之后,产生的疑惑,发现的问题,独到的见解,都要在课堂实景展示。老师要组织好课堂,课堂尽量紧凑,展示的问题有价值,展示的内容要丰富。课堂展示,大致如以下几个环节:
        ①老师先用二到三分钟时间,对本周阅读的章节在内容上先进行简要的梳理。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交流、讨论、研究、解决阅读中,产生的疑惑和问题,最后每个组,提出一个本组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在黑板上展示。
        ③全体同学讨论后选出一两个本周内最有价值的问题和最佳小组。
        ④深入讨论思考,评出最具价值的问题,然后进行展示。
        ⑤老师总结点评,课堂以学生展示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充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激情。
        Ⅳ.阅读报告阶段总结
        学生按照计划,每月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阅读报告。读完一部分后,用“批判性思维”和“思辨读写”的方法重新审视文本,学生会有新的感悟。不但要读,还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阅读和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三)延伸拓展阅读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一本《红楼梦》,延伸出多门学科,比如《红楼梦》版本学和《红楼梦》诗词研究,曹雪芹家世研究,《红楼梦》饮食研究等等。《红楼梦》研究中,索隐派、考据派的观点,研究方法有什么不同等等。对相关知识的补充,能激发学生对《红楼梦》阅读的兴趣。
        四、整本书阅读的配套措施。
        (一)观赏电视剧
        读完一部分以后,组织学生观看八七版《红楼梦》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比教文字艺术和影视艺术的区别,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个程序方只能放在对文本阅读和课堂讨论之后进行,如果先看电视剧,再去读文本就会效果很差。
        (二)建立阅读大讲堂
        邀请当地的红学专家、红学爱好者以及师生中间对《红楼梦》有研究的人,定期在学校礼堂,举办红学报告会或者讲座,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鉴赏能力。
        (三)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
        新高考在浙江和上海率先展开,从两地的经验来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都明确要求,学生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写出报告。学生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完后,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或者某一个领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撰写学习报告。这既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的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提前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核心素养时代,阅读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自2014年开始,“全民阅读”连续5年被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阅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目前学生的阅读水平亟待提高。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整本书阅读是对当前学生中间流行的“浅阅读”“碎片化阅读”“伪阅读”的纠偏和引导,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科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将不断探索前行。
        五、参考文献
        [1]胡适.红楼梦考证[M].北京出版社,2015.
        [2]李珊珊.中学语文批判性阅读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7.
        [3]张锐,冯文全.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