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虹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省杭州市311231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中的第九条战略任务是:“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扎实推进‘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及“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质量。”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浙江对全国“一带一路”进出口的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建设业更是浙江“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十大领域之一;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培养更多建筑业国际化人才,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加快推进浙江省建筑业‘走出去’战略承担更多责任,做出更大贡献”的目标,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是实现经贸往来、项目合作、技术输出、人员交流、文化传播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保障,更是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申报的建设任务和内涵要求。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和成果体现, 它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引进国际资源的一个缩影, 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重要动力,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背景下,合作办学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开放合作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巩固并提升合作班学生国际通用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目前合作办学持续发展的基础之 一,也是永葆“一带一路”建设蓬勃生机和推陈出新的关键。
如何根据00后学生自我意识强、个性独立的新特点,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构建主义理论的融合创新,力促“教师传统教学”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实现高职国际合作班英语课程内涵改革,培养符合浙江省建设事业发展需要的行业人才迫在眉睫。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可上溯到清朝末年创立的格致书院。自2001年,我国加入 WTO后,按照承诺,我国将有条件、有步骤地开放教育服务领域,随后,我国中外合作办学进入快速发展期。
1. 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
① 境外合作办学:主要有三种形式:孔子学院(课堂)、鲁班工坊和海外分校。
② 国内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分为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两种类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以不设立教育机构的方式,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Z].2003.)目前各高职院校采用的多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形式。
2.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
① 办学地域分布较广且呈现 “东多西少 、地域不均衡”态势;浙江省高校合作办学数量一直位于前列,而且还在持续增长之中,这是本项目研究的意义所在。
② 合办专业逐渐增多且呈现“理重、文轻”态势;我院主要专业均为工程类相关,第一大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已开设了与加拿大罗耶斯特文理学院合作的国际工程方向班级,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
③ 合作国家中呈现出“发达国家较多,发展中国家较少“的态势;数据显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是合作最多的国家,而这四个国家均是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发达国家,公共英语课程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以多元化的角度看待外部世界, 也是对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的重要保障,印证了中外合作班英语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因此,打破原有的结构之茧后,应构建与需求侧相匹配的课程结构,实现合作办学英语课程的科学统筹、合理设置,使中外英语课教师形成合力,改善英语课的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外方专业课程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有助于培养个性化、国际化和创新型的人才。
(二)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 中外合作班英语课程教学由“标准化”向“优质化”转变。
2020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第7年,为培养更多优质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合作办学规模日渐扩大。而办学质量是中外合作办学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英语作为中外合作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是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持续深入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通过系统性的英语课程建设和优质的英语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才有可能在国内接受来自国外合作院校来华外籍教师的纯外语的专业课程授课,也才有机会到国外的合作院校进行深造。
2. 中外合作班英语课程教学应积极推进EOP教学。
随着教育的国际化, 中外合作教育项目蓬勃发展,其中绝大多数为非语言类专业,因此优化英语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从学习者的就业需求分析入手,推进行业英语EOP的教学,做好行业特色的教材编写,使学生在夯实通用英语知识时,逐步熟悉行业英语。
3. 中外合作班英语课程教学需发挥“隐性思政”的作用,在文化坚守和国际融合中寻求有效平衡点。
合作办学的的过程中,由于需要引进国外的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及大量的西方文化,在多元思想文化的冲击下,作为教学中重要环节的英语课程更应努力发掘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及融合的关联,把文化自信教育融入语言学习的过程,将文化自觉的要求与课程自身的教育内涵相结合,挖掘学科育人价值,拓展其教育教学功能,实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
(三)实践路径
1. 创新实践2个“1+1”的教学范式。
①“课堂1+1”为理论教学,以EGP+EOP教学为主线,从场景、主题等维度重构可重组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夯实实用英语,增强思政课程知识和行业英语能力,丰富“魅力课堂”建设内涵。
②“课后1+1”为自主学习,以等级考试及竞赛培训为核心,学生按实事求是的原则,按需学习。
2. 推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
① 课前:通过课前调查、“专基”合作(专业教师和英语基础课教师),了解行业发展和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适时调整、优化、改进课堂教学策略和进程,打造实用型教学设计。
② 课中: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依据“参与性”原则,“过程和目标相统一”原则,“学习者中心”原则和“整体性”原则,以活动的课堂,实用的课堂,个性的课堂和文化的课堂为表现形式,因材施教,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③ 课后:通过教学资源库、公众号、APP等互联网教学平台,为学生创建自主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沉淀学生形成性能力知识轨迹,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诊断。
3. 持续丰富线上线下教学资源。
① 线上:在交互式教学平台上,通过微课、多媒体课件、自我测试系统、讨论区等具有灵活性、形象性及针对性的视频、文字、图像形式让英语学习不再单一、枯燥。
② 线下:编写行业英语类纸质教材,在已出版的 “十二五”浙江省高校优秀教材《建筑英语人文素质读本》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及时改版,增减相关内容。
4. 优化教学团队结构。
建设成员分工合作、多元力量凝聚、共建共享共赢的专业教学团队发展新动能。
邮寄地址:杭州萧山高教园区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外语教研室,丁虹,13666689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