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徐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幸福学校 553001
摘要:阅读素养是部编本教材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新教材推出的一个重要目的,使语文教育回归读书理念。群文阅读对培养学生的阅读量及审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部编版教材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部编版;初中语文;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有效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对提高初中生的阅读技能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改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及提升综合阅读素养,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文章,将以往单篇阅读向多文本阅读转变,锻炼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能对文章的具体情节或内容进行独立建构和思考,从而活化初中生的阅读思维,逐步加强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促进其语文综合素养的稳步提高。
一、群文阅读的来源
群文阅读是教师与学生选择并讨论一个或多个议题,然后教师和学生在此议题基础上进行阅读和集体型构建,最终达成共识。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找出自己的观点,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素养,增强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群文阅读是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形式,教师引导学生先读懂一篇文章,然后通读一大类文章,群文阅读的兴起引起了许多教师的关注,其在数量上也做出了很大转变,通过一篇文章带动多篇文章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改变了过去学生阅读量贫瘠的状况。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1、立足多种文本,激趣课堂教学。群文阅读也称为多文本阅读,其显著特征是从单一文本学习向多文本阅读学习的转变。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由于重视群文阅读的铺开,所以各单元的课文节选实质上是群文阅读的典型表现。从课文主题到写作特色、从作品体裁到内容选择,都表现出鲜明的群文阅读要求和特征。因此,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先要关注课文,通过选择课本群文,更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多文本阅读体验中抓住学习关键,从而完成群文阅读教学要求。当然,也可结合单元文本的整合,以学习兴趣向课外延伸为目标,增加对同一主题文本的阅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以部编版七年级第一册第二单元阅读教学为例,从群文阅读教学角度来看,在单元教学开展前,可将本单元的四篇散文或散文诗找到共同点,对课堂教学加以激趣设计。如本单元课文涉及母亲和母爱的主题,因而在激趣中可通过学生的思考,将母爱的类型加以概念,并通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每篇课文的教学中,也可通过如季羡林《怀念母亲》、莫言《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近现代名家的相关文章,通过主题、内容、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等的差异,将其引入教学,可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视野,从而达到群文阅读教学目的。由此可见,初中群文阅读教学应以多文本阅读为基础,从单元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及阅读量积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更好地掌握课文知识及内容,巩固语文基础。
2、联系读写融合,比对群文延伸。激发学生群文阅读兴趣是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学生要真正掌握和理解课文内容,就必须将学习知识、技能、认识等运用到读写教学中,结合自身个性,形成自己的语文写作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比对群文延伸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一方面,通过对相似文本的比较,可更好地突出作家的风格,促进学生个体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比对群文文本,学生可思考如何博采众家之长,供自己所用。因此,比对群文不仅是群文阅读的延伸,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形成的关键。
以莫怀戚《散步》与莫言《母亲》的比对学习为例,在莫怀戚《散步》中,亲情是一条主线,母亲形象和母亲似乎更像一个合格的配角。莫言的《母亲》则以母亲为主线。两者在内容安排上存在明显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两种比对的价值所在。例如,对母子情深而言,《散步》从侧面用一句话描述了作者对母亲的担忧——“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但《母亲》并非如此,它通过作者下工总要找母亲才安心的正面描述,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相比之下,似乎都无母亲对儿子情感的直接表现,但事实上,通过儿子的担忧,写出了两位当代作家无言的温暖——母子情深。以两篇文章的不同写作方法为突破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在读写中选择一种能更好地表达自我感觉的方式来表现母子情深的主题,则学生的读写能力将大幅提高。由此可见,只有比对才能联系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需要,提高读写能力的发展。
3、凝练同一主题,有效补充教学。在对莫怀戚《散步》和莫言《母亲》的比对学习中,学生不仅对母子情深主旨有了充分的理解,而且对该主题的表现和凝练也是补充课文教学的重要形式。若无母子情感的揭示,则《散步》中“我背母亲”、“妻子背儿”的温情就不会有这样的画面感。因此,在初中群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主题的凝练,形成同一主题下的多文本阅读鉴赏,是对课堂教学的一个有益补充。
要做到这一点,需注意:首先,多文本的选择要注重多样化和经典化。在信息化条件下,虽然百度上可找到很多关于同一主题的文章,但教师应加以选择。选择原则是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发展、经典作品的传承、体裁的相似性等。其次,多文本的选择应注重与学情的整合。学生对多文本的阅读视角和接受度是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只有融入到学情中,对同一主题的凝练才不会引起很大争议。虽然争议有助于主题的深化及探究性学习,但过多的精力会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弱化教学效果。最后,多文本的选择需对课文学习形成有效补充。同一主题以不同形式表达,这不仅要求学生分析不同形式,而且要求学生对同一主题的表现有更立体的思考。在多文本选择上,语文教师可通过思维引导和视角观察,能轻松引导学生进入预设情境中,形成对课文学习的“另类”理解,丰富课文学习。
4、培养核心素养,重视教学迁移。初中语文群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实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应用。从语言建构和应用素养的角度来看,群文阅读是以多文本为基础,涉及更多的作家,因此语言素养的培养将更加丰富和全面。从思维发展和提升素养的角度来看,每个作家对文本结构的安排都有不同的逻辑建构。学生只有在群文阅读中理解这些逻辑建构,才能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更加完善的思维素养,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审美鉴赏和创造素养的角度来看,每一篇文本的审美创造都不同,在鉴赏中,甚至在群文阅读中,学生都会通过细微变化掌握其审美差异,从而形成个性化的审美素养。从文化传承和理解素养的角度来看,在群文阅读视野下,文本的差异与文化的归源是一体的,只有通过文化联系群文阅读,才能引导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所有这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从本质上讲,均是学生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学迁移的表现,是学生个性化学习形成的关键。只有立足形成能力的迁移,才能实现群文教学引领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而发展。
总之,随着教育的深入,一种新的阅读教学方法即群文阅读教学应运而生。应用群文阅读教学不仅能丰富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而且可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突出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认识,从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景聪.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读写算,2020(25).
[2]张沥文.基于部编教材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文学教育,2020(03).
[3]黄芳.部编教材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课内外,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