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叫心悸,西医叫心律不齐

发表时间:2021/9/2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6期   作者:冯容波
[导读] 从医学角度分析,中医、西医不仅在疾病治疗方法与治疗手段方面
      冯容波
      四川省西充县车龙乡卫生院,637200)


      从医学角度分析,中医、西医不仅在疾病治疗方法与治疗手段方面有一定区别,而且医学名称也大不相同。针对此情况,对医疗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等明确具体的疾病,本着“对症下药”原则,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法与药物,避免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基于此条件下,医疗工作人员服务目标与核心明确,保证为每位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就医服务。
一、名称含义分析
      从中医角度探究,心悸主要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因心脏活动期间受传导障碍,影响心脏搏动频率、节律等,所出现的异常情况,又被成为心律不齐。心悸与心律不齐的区别是心悸不一定心律失常,而心律失常也不一定心律失常,在一般情况下,两者的症状相同或相似,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借助医疗设备进一步检查,从而才能保证治疗方法应用的合理性。
      关于心悸、心律不齐的含义分析,最直白的说法就是“心发慌”、“心跳得厉害”等,在中医学角度探究叫“心悸”,在西医学角度探究叫“心律不齐”,主要包括功能性、器质性疾病。
      功能性:注意是通过生活方式、个人行为等自主调节与恢复,结合患者的患病严重程度,可在自我调节与恢复阶段选择一些中药搭配治疗,更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如果患者自身对心悸疾病并没有较高的重视度,极易发展成器质性疾病,无论是中医治疗方法还是西医治疗方法,均无法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
      器质性:主要就是疾病较严重,需借助外界条件进行运作,但是功能性却显著下降,会在心脏功能运作的过程中,加速心脏受损程度,增加治疗难度,群众生命安全受威胁。


二、中医心悸常见症状
      心悸属于中医术语,从中医学角度探究,心悸因功能性或者器质性疾病所引起的心脏异常表现,主要是指悸动、心慌、跳的快等,因心脏出现异常无法保证心律稳定性,其异常程度、严重程度等不同。相对比较严重心律失常又被称为怔忡。如:频发早搏、房颤、房扑等,心悸是中医判断心律的一种依据、病情描述的一种方法等。
三、西医心律不齐常见症状
      心律不齐,主要是指相邻的两次心跳用时不一样,并反复发生,经医疗设备、医疗技术的进一步检测,依据心电图报告,可准确,描述出心脏节奏,既可掌握心律不齐的表现形式,又在西医上有专业的医学术语。同时,因心脏窦房结的结构较简单,也是心脏运动的起搏点,出现心律不齐症状时,也是因窦房结而引发的心脏跳动,因窦房结工作阶段出现异常,最终导致心律不齐。
      心律不齐常见症状包括胸闷、心悸、头晕、晕厥等,占比较较大的原因是心血管疾病,小部分原因是药物、代谢异常、情绪激动等,也会引起心律不齐情况。与中医心悸相比较,心律不齐无法通过心电图进行显示与诊断,建议依据实况采用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
四、预防与治疗
      结合中医心悸、西医心律不齐的常见症状分析,无论是功能性心悸还是器质性心悸,均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影响,建议患者能在此方面引起重视,专家提示与建议,在日常生活、生产中要多注意休息,生活作息规律,定期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真正掌握自身身体实际情况,能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保证群众生命安全。
当然,充足的睡眠也比较重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要早睡早起,保证心脏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各项功能才可正常运作,疏导心情与情绪,避免过多地激动或发脾气等,不要对心脏加重负担。此外,日常预防对群众安全意识提出较高要求,能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不同渠道获取到更多相关知识,饮食保证绿色、健康,不同季节选择相应的户外运动或体能训练,通过增强自身体质,降低疾病发生率,从而保证身体健康。
结论:各类疾病的发生均会对患者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需群众自身有较高的重视度,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增强体质,减轻心脏负担,保证自身生命安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