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8/26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朱蜀湘 刘丽红
[导读] 青藏高原包括我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地区,
        朱蜀湘  刘丽红
        至源拓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610000
        摘要:青藏高原包括我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的全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地区,境内总面积约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多米。区内人口相对稀少,产业相对落后,但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分布极不均匀,集中分布于河谷区。在地震、极端气候等地球内外动力的联合作用下,区域内地震、地质、水、气象、生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关键词:自然灾害、风险分析、防灾减灾
第一章  灾害分布与特征
1.1灾害分布
        青藏高原区域内的自然灾害类型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冰湖堰塞湖溃决、洪水、冰雪灾害、干旱、森林火灾、病虫害、风沙灾害等,其中影响最大的为地震灾害,其次为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冰湖溃决洪水灾害,干旱和森林火灾等。统计百年来死亡人数30人以上,经济损失3000万人以上的自然灾害加上7级以上地震,发现整个青藏高原自然灾害易发程度差异大,基于特大灾害事件易发性分区:青藏高原的东缘和南缘(Ⅰ区),面积48.14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73%,为自然灾害高易发区;青藏高原中部面积104.30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0.58%,为自然灾害中等易发区(Ⅱ区);青藏高原的西部及北缘面积104.56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0.68%,为自然灾害低易发区(Ⅲ区)。

1.2灾害活动特征(规模、频率、活动时段等)
        青藏高原的自然灾害总体上表现出突发性强、准周期性、群发性、链式活动、时段性宽的特点。
        (1)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受控于地震和极端气候的促进作用,区域内地震、冰湖堰塞湖溃决、冰崩雪崩、泥石流、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其发生过程常常具有突发性。
        (2)青藏高原自然灾害具有准周期的特点,这一特点受控于区域的地震和极端气候的准周期性。
        (3)地震灾害往往呈现一次强震和其后的多次余震的群发性特征,冰湖堰塞湖溃决,泥石流、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也表现出明显的群发性。
        (4)西藏地区自然灾害的规模都较大,各灾种之间相互连动的结果就构成了灾害链,灾害链是指由环境条件引发的,在发生机制方面具有因果关系的多种灾害构成的一组灾害。
        (5)青藏高原区域内的自然灾害具有明显的年内时段特征。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夏季;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特别集中于冰雪融化后的6-7月份;干旱集中于春季,特别是青藏高原东缘的干旱河谷,其春季的干旱更为显著;森林火灾也集中于春季的干旱期;雪害则集中于冬季的降雪期。
第二章 灾害发展趋势与风险分析
2.1 区域极端气候发展趋势
        观测结果表明,最近几十年青藏高原极端气候事件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康世昌等,2008;吴国雄等,2013)。
        (1)气温
        自1961年以来,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极端气温指标显示了整体的强烈升温趋势,年极端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普遍且最强,极端低温指标升高幅度大于极端高温指标。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连续明显偏高。这期间,高原绝大部分地区极端低温事件频次显著下降,极端高温事件频次显著上升,且前者下降率普遍超过了后者增长率。
        (2)降水
        1957-2004年,青藏高原年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多趋势,年降水频率也显著增加;极强降水频率和强度也呈增加趋势 (王小玲和翟盘茂, 2008;翟盘茂等, 2007)。就高原整体而言,极端降水事件指数并无显著趋势(吴国雄等, 2013)。1961-2005年,年总降水量、大雨日数、最大日降水量、逐年平均日降水强度、极端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最大的5日降水总量、逐年连续降水天数和连续无降水天数有减少趋势,但只有逐年连续降水天数减少趋势达到显著性水平(康世昌等, 2007)。青藏高原南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崎岖地区的极端降水指数存在一定的增加;但是在青藏高原中部有所减少(游庆龙等,2008)。
2.2 区域地震活动规律
        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碰撞、俯冲,使欧亚板块受到强烈的近南北向压力,全球定位系统的测量显示,印度和西藏南部每年以20±3 mm的速度会聚,大约80%的会聚力被一个中心位于青藏高原南部边缘50 km 宽的区域变形所吸收。
        喜马拉雅地震带是一个以7~8级地震为标志的强地震带,潜在地震带活动水平将维持在7.5级以上,最大地震可达7.7~8.3。大量地球物理证据表明,在喜马拉雅南部,印度基岩上界面的弯曲并向喜马拉雅之下滑动。
2.3 灾害发展趋势与风险分析
        地震与极端气候控制着青藏高原自然灾害的发展趋势。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喜马拉雅山俯冲,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80%被喜马拉雅山以弹性能的形式储存,巨大能量的存储必将引发下一次的地震活动,地震活动本身将造成巨大的灾害,除此之外,还可诱发冰雪崩、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冰湖溃决等,可以认为,若地震活动达到一定规模,则可能出现一轮冰雪崩、滑坡泥石流和冰湖溃决的高峰期。
        随着极端气候的出现,青藏高原的气温呈上升趋势。气温的不断上升,导致大量冰川不断后退,由此产生大量冰川融水,诱发山洪的可能性增加。气温的上升还可加速冰碛坝中冰核心的融化,降低冰湖稳定性,促使冰湖溃决增加。同时,伴随着极端暴雨次数的增加,势必改变高原的水文特征,促使山洪、泥石流和冰湖溃决等水灾害的增加。综合分析地震发育规律、地形地貌和高原冰湖分布可以发现,频发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部、喜马拉雅山南坡以及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区。
第三章 防灾减灾策略
        (1)加强地质灾害发育特殊规律和关键防治技术研究,提升管理水平
        深入科学研究认识区域自然灾害的时空发育规律,提升防治技术水平,研究揭示区域灾害规律,合具体灾害防治工程的项目。建议相关企业联合攻关,在拓展青藏高原灾害发育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推动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模式的实践,提升我国灾害防治的理论技术水平与经济社会效益。建立城镇建设与灾害管理相应的标准或导则,并以此为基础管理已有的灾害防治工程,同时约束和优化区域城镇建设的系统行为,从系统工程出发,避免人为灾害的发生。
        (2)建立自然灾害防治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示范区
        建议依据不同的灾害与特色经济区为案例进行灾害防治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示范工程。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以低频率、高幅值地震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标准设防,合理采用地下、高架工程满足快速、防灾、可持续发展的交通需求。应用防灾害标准和区域灾害发育规律与防治理论技术,预测并分期设防口岸地质灾害,确保交通和城镇以及其他重大工程安全,推动口岸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东,秦宁生,2005.青藏高原东部极端气温的趋势与变率,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中国广西桂林,p.1.
        [2]康世昌,游庆龙,Aguilar,E.,闫宇平,2007.青藏高原中、东部极端气候变化特征,青藏高原资源·环境·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2007学术年会,中国新疆喀什,p.1.
        [3]宋辞,裴韬,周成虎,2012. 196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研究进展.地理科学进展,1503-1509.
        [4]陈宁生,刘丽红,邓明枫,等. 4.20芦山地震后的四川地质灾害形势预测与防治对策.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0(4):371-378
        [5]卢阳.地震和干旱对泥石流发育的影响模式及机理研究:[D]成都,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