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融入视觉艺术教育的中小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8/1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11期   作者:牟玉婷
[导读]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中,文学常常被作为一种文化常识向学生传授,而它作为艺术对接受者的陶塑功能却被淡化了。
        牟玉婷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市   100000
        一、文学融入视觉艺术教育的理念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中,文学常常被作为一种文化常识向学生传授,而它作为艺术对接受者的陶塑功能却被淡化了。其实,就文学本质而言,它和美术等艺术种类一样,都是审美的艺术形式,因而也同样具有艺术教育的功能。进一步来看,传统的学科教学实践与研究倾向于把文字和图像分割开来。但在实际中,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有赖于两者的统一来记录、表达、交流、丰富和留存人类经验。
(一)理解世界的两个方法
        致力于将心理学原理实践于教育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纳提出了两种思维模式,即两种理解世界的方法。布鲁纳认为,要理解人之所以为人的全部特征,就必须两种思维模式都采用。第一种叫做逻辑科学思维模式,适用于可测量、可观测、可证实的事物,即客观知识。它依赖于理性思维,因果关系和假设。这种模式对于探索自然界的方方面面游刃有余,而对于建构与理解包括社会、文化、个人世界在内的其他领域却难以胜任。第二种思维模式叫做叙述性思维模式,它更适用于情感、灵感与信念,是建构社会、文化、个人世界的主要工具。其重要性不亚于逻辑科学思维模式。它所依赖的是故事性、隐喻和类比。它反映的是“人类寻找和创作意义的自然倾向”。[ 罗姆·布鲁纳《布鲁纳教育文化观》,北京:首都示范大学出版社,2012。]
(二)对视觉艺术教育重新审视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中,中小学美术教师对于学生素养的培养通常仅限于理解形式特征,或设计元素和原则。根据艺术界的当代思想,这种形式主义的态度既显得狭隘又不符合中小学生未来的发展。“美术提倡以多个视角看待事物。美术给我们最大的启迪之一,就是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96页。]
        在这一前提下,本文将文学纳入艺术教育范畴,进行文学与视觉艺术互为媒介,创造性表达的艺术教育,将上述的知识传授系统及技能培训系统转为核心素养系统,从而开发艺术教育与其它学科融合的新功能,通过实践进一步探索把艺术作为关于心灵、关于感知的教学方式。
        因此,本文针对基础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为主要教学对象的艺术教育,以美国教育前沿为参考,以教育学、心理学为研究依据,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与笔者的校外教育实践,提出“文学融入视觉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旨在培养中小学创造力的核心素养教育,提供若干可行的范例,并为图像(视觉艺术)与文字(文学)跨学科课程研究提供参考。
        
二、文学融入视觉艺术教育的课程设计与实作

(一)文学融入视觉艺术教育的课程设计概述
        “视觉艺术”与“文学”从表面上看,没有多大联系,其实两者互联、互补。用文本架起艺术作品与学生理解的桥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触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同时,文学中的一些动人故事、情境、意象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可塑的题材。文学融入视觉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核心素养课程中将有以下几种教学价值:
        1. 文学语言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探索艺术作品的内涵
        在艺术欣赏教育中,学生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
        2. 以文学作品的理解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形象塑造创作能力
        各种艺术都有其各自特点,它们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比如诗与画的融合,既可以使绘画富有诗意,更好的抒发感情,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也可以使诗意与画境相结合,丰富了诗的意境。文学情节可以使视觉艺术作品具有故事性、内容更丰富;视觉艺术作品的形象富有造型性,可以更具体,感染力更强。视觉艺术教育与文学融合,也能更好的发挥艺术教育之于语文教学的跨学科作用。
        3. 文学是开放的教材,为艺术创造提供了综合实践的平台
        比如日记用语言艺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学生觉得单调、枯燥。把语文日记改为图画日记,学生情趣倍增。绘画日记直观、形象,最能表现的典型情节和自己的感受,可为学生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新天地。
        同理,以图像化表现故事情节,勾画出学生心中五彩缤纷的想象世界更有情趣。并且能够在其中运用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                                  
        4. 语言艺术是在视觉艺术作品的一朵仙葩,更能传情达意,激发创意。
        恰如其分的运用语言艺术,将使美术作品更趋完美、更具有价值意义。在过去的素质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不断地尝试将视觉艺术与文学艺术相融合进行课程设计与实践,发现通过这种融合教学的方式,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素养提升、甚至是心理疏导有着显著的效果。下文就笔者在2014-2016年间教学中的实践案例具体阐释。
        
(二)教学实践一:中学生“艺术感知力与表达力”训练营课程
1. 教学实践背景
        笔者在2015年6-8月从事教学工作中负责“中学生精英训练营”中“感知力与表达”课程模块的研发与教学工作。此部分的课程目的在于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感知潜能,打破长时间以来对于学习及生活的麻木感受,激活学生丰富的感受能力;进行诗文创作训练,表达内在世界;让学生拥有自己的表达力,净化心灵,树立学习的信心。
2. 设计理念
        画境与文境往往可以相通的,主要源自于人们的视知觉。文字虽然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但它却又如绘画般的表现能力,可表现明暗、浓淡的色彩,线条、立体等一切具象有形的事物。黄永斌指出:“诗与画有一个最明显的共通点,就是两者都有涂覆色彩的习惯……让意象鲜活,色彩的调配,是努力雕饰时的重要环节。”[ 黄永斌《诗与美》,台北: 台北洪范书店有限公司,1997,第20页]
        青少年的情感发展呈现丰富性的特征,各种情绪的强度、层次分明;几乎人类所具有的各种情绪都可以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出来。[ F.Philip Rice / Kim Gale Dolgin / 黄俊豪《青少年心理学》,台北:学富出版社,2004,第99页。] 而情感在艺术构思中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是艺术思维的原动力。[ 欧阳周 / 顾建华 / 宋凡圣《美学新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第55页。] 情与理又是文章的核心成分。因此,以情感为创作导引并带领学生如何赋予情感艺术形象,不但符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是语言艺术训练中十分重要的。
        本课时教学活动主要以名画欣赏作为活动媒介,并结合专注力训练、放松训练及五感感知训练达到课程目的。


3. 课堂活动设计
        【活动一】 请你阅读下面文章,想一想马奈透过《福里-贝尔热酒吧》这幅画的创作,你觉得作家想抒发他内心何种情感或思想?通过你在画中观看视角看到了什么情景?
        爱德华·马奈是19世纪法国重要画家,印象派领袖。他反对绘画的娇柔做作,而以强烈的色彩来替代过于黯淡的表现。唾弃那种根据自己看到的而非感受到的作画方式。希望在画布上传达自己深刻的感情及反映事物的真相。
        马奈在其人生后期致力于描绘都市人的生活百态。他尤其喜欢流连于酒馆、咖啡馆冷眼旁观都市的小人物。可是,什么样的作品可以随着眼波流转而能全盘掌握住人们来去之间的匆忙?有些人汲汲营生,有些人从容无忧,在拥挤的人群里,人们彼此之间似有交集。《福里-贝尔热酒吧》正是可以包罗上述情景的一副画作:一位年轻酒吧女侍者目光呆滞、游曳,似乎没有看着与他交谈的客人。镜面占据了整个画面,就如一面墙,封闭了这个空间。马奈用这面镜子表现了画面前我们看不到的内容。我们不仅看到了女侍者身后的景象,也能从女人的身后看到她面前的内容。
        这幅作品的伟大之处在于马奈没有固定给观众唯一一种观看位置,画面就像一个空间,观者可以在它面前或围着它进行移动,大大丰富了观者的想象空间。《福里-贝尔热酒吧》是马奈生前最后一部作品,除了构图空间上的突破之外,画家运用鲜活灵动的色彩,将酒吧的热络气氛和女侍者的落寞感伤充分表现出来。
        当我们与一件艺术作品相互交融时,它的作者就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变成了我们看到的东西的一部分,那个作品接管了我们的意识,如此一来,我们就和它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根据米歇尔?福柯《马奈的绘画》编写,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第9页,第55页。]
       
图1:福里-贝尔热酒吧 马奈 1882
【活动二】
        人有各种情感,如喜悦、快乐、悲伤、恐惧、烦躁、愤怒……,每一种情感,引发它的情景都不相同;身处同一个情境,每个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如果要以文字来表现画中的女人,你会如何描写她?

【活动三】
        请你以上下、左右、远近、大小、内外不同的视角,想象这幅画中环境,并以视、听、味、触、嗅不同的知觉,描写你身处其中,体察到的故事(题目不限)

4. 教学指引
        引起动机时先请学生进行画面色彩的联想,然后将画面中的人物想象成“立体雕像”,观察并感受人的表情、人的姿态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姿态,都是心境的外显;然而有时表情动作与心境未必“表里如一”,以《福里-贝尔热酒吧》为取材,就要求学生围绕这幅艺术作品读写结合。
        活动一的设计,是要学生透过画评来建构阅读文字与观看图画后所产生的画面想象,了解文字符号传达具体形象的可能。活动二是写作素材的搜寻,目的是让学生从搜寻中了解写作要注意的重点。活动三为完成成篇的写作,结合画面特点加入空间的概念。人除了有五感官知觉之外,空间知觉也是创作的重要元素。在这个部分除了从不同的视角观看空间,还希望学生表现出此空间中的气氛,即一种通过物、人与各种环境交流的空间。它包活在上面两个环节中进行的感官经验及情感体验。因此要表现这个氛围,就要以知觉来描写含有某种情感的情境。
        此外,空间还会因学生的意向产生虚实:画中所见为实,眼里所不及进行设想、幻想的空间为虚。鼓励学生自信、灵活的表达,一副静态的艺术作品就在学生笔下变为生动感人的故事情境。
5. 学员作品
例一
题目:一步之遥
        雨夜,舞厅,身着翠绿色旗袍,踩着黑色高跟鞋的女子,带着一丝柔和的美。坐在留声机旁的红椅子上,周围淡金色的墙壁,光亮的大理石地板,映照着炫丽华贵的灯影,却掩盖不住她脸上的失意。
        门,缓缓的开了,一位意气风发的男士随着舞曲走了进来,男士踏着舞步靠近了她,女孩惊诧的看着男士。男士伸出了手,她迟缓的将指尖搭在男士的手上,略带羞涩而拘谨的动作,让男士心生怜爱。男士牵着她的手走上舞池中心,留声机中的磁盘缓缓的转动,传出了热烈的小提琴曲。男人一把搂住女孩,柔情的看着她,脚步随着音乐跳出了一曲优雅的华尔兹。
        银白的月光,透过雨滴洒落在舞池的一角,将舞池的地面上两种不同的色调渐渐拉近,正如他们一样,只差一步之遥。
                                                         (张鉴绎 高二)
例二
题目:宴会变奏
        在这个富丽堂皇的宴会厅中,受邀的贵族们都在畅谈,那些穿着华丽舞服的贵族少女和绅士在舞池中伴随着乐队演奏的华尔兹声中,翩翩漫舞。每个人都享受在这个欢悦的气氛中,可唯独那个心情落魄,独自站在角落里的少女望着这些贵族们在侃侃而谈时,脸上流露淡淡的忧伤,每每走过他身旁的人都似乎能听见这哀怨的叹息声。
        与少女的从小成大的朋友,是这个宴会厅里地酒保。酒保内心听见她的叹息声,酒保的神情也变得忧伤。她再脑海中回忆着与少女成长的点点滴滴。原来的少女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她也是一个有梦的少女。可惜时间改变了少女,时间也就像一把封刀,把少女的身心摧毁的破烂不堪。酒保把那个天真活泼的少女藏在记忆深处,把那个时间打磨后的少女抹去。在酒保心里少女永远是最美丽的,最纯真的那个小姑娘。女孩永远存活在酒保心中。
                                                                                        (王思 初三)

例三
无题
        红酒从杯沿缓慢注入冰冷的高脚杯,酒的红透过透明的玻璃反而有一种浑浊的质感,金黄的装潢,反而有种寂寞。身边的人,有优雅高贵的女人,也有和我一样的有家境地位的男人,但每个人的表情都表现了他们各有故事,或悲或喜,他们各自谈论自家事,碰杯交酒,各种器具的碰撞,杂乱人声的交合,有水与烟酒的气味,夜晚窗外的夏风冷,这一切的一切好像与我都无关,我只是静静看着这个藏蓝丝绒蕾丝裙的少女,她是这个酒店的服务员,她的眼神有着一种自卑,空洞无助。我只是站在那里默默看她,体会她的忧伤,寻找她本应属于这年龄的内心世界,安静的、洁白的,无身份地位的世界。
                                                                                (王睿涵 高二)

6. 收获与改进
        “美术可以教会孩子表达难以言说的内容。当孩子被要求说出对某个作品的感受时,他们必须发掘自己诗意的一面,才能找到恰当的词汇。”[ 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9页。]的确,当看到一位位年轻的朋友在课堂上伴随着轻揉的古典音乐,书写这段诗意的文字时,笔者对这种亲身教学体会特别深刻。
        在写作引导时,笔者要求学生以文字书写脑海中想象的画面,有部分学生初觉很难,因为他们似乎习惯了应试的写作模式,对此有些抗拒。当笔者询问画面中的女人中画家所使用的颜色,比如衣着藏蓝色,对这些颜色有什么感觉?你平时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喜欢异性穿什么衣服?等等与色彩知觉有关的问题时,一个个肯定、自信的声音冒出来。在一问一答中,学生们慢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感受。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艺术家的潜质,而现在就是在“用文字做画”,相信自己可以写出令自己满意甚至惊叹的文字。
        例文一的学生是一位在美国读高二的大男孩,长时间以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理解,对于学习的主动性很低,沉迷网络游戏。起初,他只写了一行字停笔了,经过笔者与其对于这幅画的对话引导,张同学慢慢进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一篇融入自己情感的感人散文诗。笔者发现,当学生们因这样的方式在纸上亮出一个个经艺术体验而形成的生命情境时,不仅是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净化了青少年的负面情绪。
五、结论
        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来探讨当下视觉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在反思了理解世界的两个方法后,提出将“文学融入视觉艺术教育”跨学科教学模式。藉由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相关理论的探究,认识如何设计“视觉艺术+文学”的课堂活动,根据对国外先进的教学案例分析,从“艺术即思想”的角度增强了对于视觉艺术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解深度,并同时验证了“文学融入视觉艺术教育”在先进国家的广泛采用。
        教学实践证明:视觉艺术和文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融合。“视觉艺术+文学”的课程特色在于设计主题,强调在艺术实践和抒写情境、文学阅读中涉及到自我的、人文的、自然的生命体验,学生可以在融合的艺术课堂中体验乐趣、思索生命的况味;在文字与视觉的艺术情境中,涵养善性,体悟真理,追求生命的感动。这也正是人文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真正价值。
        理论探讨、国外案例及实践过程共同说明“文学融入视觉艺术教育”的课程价值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尤其是在提升学生创造力,即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上还有很大的教学价值。“文学融入视觉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在未来仍需要不断的积攒实践经验和专业学习,完善课程架构和科学理论,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专著:
1.(美)迈克·帕克斯《美术教学指南》,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5。
2.(美)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 金雅,聂振斌主编《蔡元培梁启超与中国现代美育》,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
4. 玛丽安·哈迪曼等著《神经学:学习、艺术与脑》,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5. 孟抗美《文学艺术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 黄永斌《诗与美》,台北: 台北洪范书店有限公司,1997。
7. F.Philip Rice,Kim Gale Dolgin ,黄俊豪《青少年心理学》,台北:学富出版社,2004。
8. 欧阳周等著《美学新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
9. 米歇尔·福柯《马奈的绘画》,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7。
10. Rebecca Brooks, Robyn Montana Turner. Scott Foresman Art Student Education G7 .New York: Pearson Scott Foresman,2005。
11.(美)霍华德·加德纳等著《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的学习活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2. 吴欣歆,许艳《书册阅读教学现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13. 鲁道夫·阿恩海姆 《艺术与视知觉》,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期刊文章:
1. 韩守武 《多层面的艺术建构——论毕加索的绘画艺术》,2015。
2. 辛涛,姜宁,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4(1)。
3. 赵先政《美国艺术教育实践特色及其启示意义》,文学教育,2014(6)。
4. 孟抗美《文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功能实现》,保定示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7)。
5. 王琰《布鲁纳机构注意教育思想对当今课程改革的启示》,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3)。
6. 张莹《诗歌融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