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国
延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随之日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工作的生命线,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高校发展氛围下,更加不能单纯依托于旧有的模式而缺乏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本文将结合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四进四信”要求,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环境下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互联网+ 红色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自由民主的进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时代意义的的中国先进文化体系。在狭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主流、源泉。而在更广义的范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些特定的内容如关于理想、信仰、道德追求、奋斗目标、奉献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等都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
物质文化方面,在革命过程中所留下的革命文献,遗址,器物等等每一件都承载了红色文化,通过物质文化的传承与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红色精神的传承。而在精神层面上,探讨红色文化内涵就不能不提及红色精神,在中国的斗争史中红色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对整个中国的各方面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历来革命先辈通过热血奋斗,坚持对共产主义的无限追求形成了红色精神;而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不断发展创新了红色精神。十八大以来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学习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更加要求我们要以新的视角去看待红色文化。坚守红色文化最本质的东西,扎根于实践,防止文化脱离群众。
二、红色文化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互联网发展现状
(一)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思政模式的现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江泽民文选: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2.]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的先进文化,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性的作用,但是从另一方面讲,红色文化的现有教育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过于形而上,缺乏贴近性的教育方式,具体表现为重布置,轻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对红色文化减少甚至失去兴趣。习近平同志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关于“中国梦”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2-11-29(1)] 这是对当代中华儿女所处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是对祖国光辉未来的鼓舞人心的展望。很明显,这样的目标自信必须以文化自信为基础,而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正是由于对红色文化及红色精神的继承弘扬。高校作为思想撞击最为强烈的地区,更是要提高认识,坚持红色文化是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服务的文化。
(1)教育模式缺乏创新
针对目前现状来看,创新性不足突出体现在,一是教育流于形式,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还停留于表面,每逢纪念节日单纯依赖于展板,讲座等单方面知识输出,缺乏系统的理论性指导,学生与知识无法完成交流互动。目前虽然制定了许多红色文化教育方面的若干规划,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发现,缺乏明确的长久规划和具体目标,导致绝大部分文化活动都表现为流于形式,全年的红色文化教育出现忽冷忽热的态势,绝大部分学生无法认识和学习到红色文化的真谛和内涵。二是对于史实的阐述不够具体,导致学生对于史实材料没有系统性的了解,单纯的了解事件而缺乏事件空间条件,无法完成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大多数的高校将责任推脱给了学生,认为是新一代的学生对传统的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兴趣。笔者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首先,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的先进思想文化,是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的,反而经历时间的洗礼更加显的历久弥新。其次,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要应有别于理论知识教学,对待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教育者应带有同理心来看待教育的受众群体,这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过去的一年中,笔者通过文化考察项目在第一线接触到了高校学生,通过项目也了解到了学生的文化诉求。在考察过程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并非对红色文化丧失兴趣,反而表现出了极大地求知欲。这里以珲春防川文化考察为例,在过去的近代史学习中,大多数同学都可以了解到清政府的统治昏庸,中国受到列强的欺凌等等,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一百年前的历史究竟具体发生了什么,它对目前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很多学生对此一知半解,甚至于一无所知。作为教育者就更应该将理论知识结合到地方的具体实践中去。通过具体的景观,实物深化教学成果,才能达到教学最本质的目的。历史不是孤立的,每一个历史事件作为历史链条的紧密一环,它的影响也都是具有上下的连贯性的。所以在珲春文化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也以此为原则向学生们介绍这段历史,同时注重到历史的连贯性,由此衍生出的具体问题,例如国家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等等知识都可以借助这一件事完成教育。
(二)现行的互联网结合高校红色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各高校闭门造车,缺乏与互联网的相互结合
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数十年间为我国的各方面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于理论上。对于高校的教育方面,虽然政策上不断要求思想教育要结合多媒体,但是截至目前来看,我国的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于互联网发展的初级阶段,各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缺乏相互间的互动联系。相对发展较快的高校针对自身的条件建立起了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网站。建立于1999年的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被称为全国第一家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网站,其中包括“学习园地”、“校园采风”、“时事直击”、“两课之窗”等多个板块,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迅速在全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此后,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比较知名的如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南开大学的《觉悟网》、浙江大学的《求是潮》、复旦大学的《复旦大学学习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网站》等等,都是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好典范,对于弘扬主旋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这种网站的内容匮乏,更新速度慢,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客户群体规模已经大大制约了网站的发展。
(2)线上工作与线下工作缺乏联系
在线上工作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开展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往往依赖于线上的BBS,网站的内容发布。较为高端的部分高校则开展了网上心理咨询,在线的知识竞赛等活动。但是说到底,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的模式都是滞后于互联网+的新环境的,这种单纯为了政绩而缺乏实践所构建出的线上元素也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在当前环境下,线上所提供的一切教育服务都需要有线下的活动进行配套服务,由此搭建出的完整系统则更具有生命力。以延边大学的互联网在线教育为例,目前延边大学的在线服务主要集中在教务系统的管理上,延边大学综合信息门户的作用也停留于教务管理,信息公布等管理作用上,互联网推动了校园管理的新模式,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单一化的运作方式也或多或少导致了部分网络资源的浪费。
目前我国的线下的思想教育工作更多停留于课堂内的知识面授,在这里我们需要肯定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领。但是在新时期下的两大弊端也是需要我们解决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联动。最直接的缺点就是无法进行靶向的教学设计,无法了解到学生的需求。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需要不断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到学生在当前阶段下的需求,这样才能对学生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及对策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曾提出,高校需要坚持以“四进”为工作手段,以“四信”为工作目标,即通过“进支部、进社团、进网络、进团课”组织展开有形化、经常化的工作和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和高校团学干部进一步牢固建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5年首期高校团委书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培训班在北京举行[N]中国青年报,2015-03-17(04)]由此可见,通过学习型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鼓励学生的自觉性和创造性,通过搭建互联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是符合我党要求的,是可以被高校学生所接受的新型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此外,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医疗、教育的全面发展。[ 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R]2015-3-5]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的先进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中的重中之重,是有责任且有义务做好与互联网+下新常态的结合的。
在过去一年的文化考察工作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了一条线上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服务,结合线下红色文化考察来形成完整的互联网+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该系统结合了延边大学的区位优势及互联网+下网络环境的多样性,在这里,笔者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针对课题研究一年的经验收获提出总结的浅见。
(一)互联网线上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积极践行中国梦
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竭力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R].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12 -413页]因此,对于高校学生在新形势下的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刻不容缓。结合当前互联网形势,需要通过构建互联网平台完成对线上工作的搭建。[3]平台与网站的区别在于平台的开放性更高,更加容易融入现有的红色文化,并给与积极回应。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平台的构建也可以促进各高校之间的交流,依托于平台以及云数据的支持,搭建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系统,这样也有利于每时每刻工作的积极开展。
地方的思想政治建设应具有地区特色性,平台为各地区的思想建设提供充分的思想土壤,凭借平台对地区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专业研究,为地区内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等相关机构打造丰富而专业的教学资源,为实地考察提供强大的数据库支持以及各高校独有的云空间服务,借助平台也可以加强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文化学习,清晰地呈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知识点及其有机联系;通过网络资源,让学习书本知识与浏览多媒体信息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解决受教育者深层次思想问题相结合;将思想政治建设不再停留于书本,而是与实践和地区特色紧密结合。这样一方面完成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也充分践行了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的宗旨,积极践行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梦的要求。
(二)完善线下考察功能,提高学生的受教体验
针对于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创新性不足的问题,笔者结合课题开展一年的实践考察经验总结发现,合理开展考察活动,结合网络教学与面授可以真正的达到三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现有的许多红色文化经典大都带有晦涩难懂的特点,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改革实践中不断创新诞生的文化,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实践色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此基础上,我们为什么不能通过实践考察来逆向思维,从源头上认识红色文化,解读红色文化。[4]这也正是笔者在前文中所提到的,无论是作为教学者还是受教群体,都要带有同理心来看待问题,作为教育者要不断思考如何能让理论知识更好的被受教者所接受,而作为受教者则需要追本溯源,从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从实践中践行红色精神,这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目的。[5]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禁锢人的思想,反而作为教育者,需要做的是如何解放学生思想,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向积极且正能量的方向引导,这才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意义。
基于以上观点,更加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实践教学,而现有的由任课教师组织安排的实践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开展难度。从两方面来说,首先,现有模式将实践中的各种风险转嫁给了任课教师,这从一定层面上来说对教育者是不公平的,这种课程设计也是不完全合理的。其次,组织考察教学与理论知识面授不同,它所涉及到的元素过于繁杂,这也就是笔者认为搭建互联网平台的优越性。将平台作为第三方机构来完成这些工作,首先有利于平台的大数据收集,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的知识架构以及当前需要。第二,通过专业化的团队来策划组织线下的考察活动,无论是从降低风险上还是考察设计的专业性上都更加优于教育者自身的活动组织,这样也可以为受教者提供最佳最优越的受教体验。
四、结语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中不断创新并完善的文化,无论是
在革命时期艰苦奋斗,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开拓创新精神都在时刻警醒着我们。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高校作为我国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更需要端正态度,认真完成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不仅是党和人民交托的重大使命,这也是我党前进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当前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紧密贴合世界尖端科技,用新方法,新视野来面对新常态。本文对于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构想,主要从线上的平台运作,线下的考察开展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创新教学模式。在今后的实践与学习中,笔者将更加关注高校的思想政治发展,坚持从实践中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 钟家全. 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网络化探析_钟家全[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 卷缺失(7): 34-35.
[2] 赫鹏飞. 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思考_赫鹏飞[D]. [出版地不详]: 河北师范大学, 2004.
[3] 陈俊. 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探析_陈俊[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4, 卷缺失(19): 90-92.
[4] 徐海泉,虞新胜. 论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_徐海泉[J].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卷缺失(2): 22-26.
[5] 饶勇. 红色资源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_饶勇[D]. [出版地不详]: 南昌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