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慧
安徽省阜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兴幼儿园 安徽省 阜阳市 236000
摘要:在幼儿园中,环境以它独有的隐形的力量辅助着幼儿园教育的实施。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环境,幼儿多方面的发展也始终离不开环境的介入。而幼儿活动室是幼儿直接感受,接触最多的地方,如何布置一个愉快,美丽而又有童趣的天地,有利于幼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呢?
关键词:幼儿园 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
一、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一)创设的内容偏重语言、艺术领域
在幼儿园中,很多教师较为关注幼儿的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此外,部分家长认为来幼儿园就是学习文化知识的,认为读书写字才是幼儿应该习得的技能。这种观念反映到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上就是重视运用语言领域的内容。此外虽大多数活动室的墙面环境创设虽以艺术领域的内容为主,但并没有深入艺术教育的实质之中,只是简单的认为艺术教育内容在墙面创设的表现就是让墙面更加美观,更具有欣赏性。
(二)以教师为墙面环境创设的主体
在所调查的幼儿园中,活动室的墙面环境创设的题材65%来源于教师个人的意愿而非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有40%的教师在创设时不给幼儿提供参与的机会甚至还有老师否认幼儿作为环境创设的主体性地位。老师以幼儿能力发展水平不够,剥夺了幼儿动手创设的机会,使得本来应由幼儿来完成的环节却由教师包办。在观察幼儿作品展示墙面的创设中,笔者发现,当教师收集完作品后,会自己再用左手模仿小朋友的风格将其作品进一步美化。在幼儿人数较多的班级中,教师只保留较为优秀的作品展示在墙面上。虽然幼儿参与了创设材料的制作,但却没有参与墙面的布置。为幼儿准备环境这是教师的职责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包办环境创设的全过程。
(三)墙面环境更新周期长
于年末学期快结束时,笔者走进幼儿园中,发现活动室的操作性墙面大都已经残缺不全,如最初创设时用纸盘剪成小鸟翅膀粘在用纸板做成的树干上,而映入笔者眼帘的确实光秃秃的小鸟身体,皱巴巴的树干。利用喷漆或颜料创设的墙面保存的较为完整,但仍能看到污渍,颜色也不如从前鲜艳。由此可见,教师在完成墙面创设后就较少维护,更新周期也较长,基本上创设一次墙面能保持一学期甚至一学年,在此期间,很少注重墙面内容的更换,甚至会出现墙面的内容与当前季节特点大相径庭的情况。例如,在春暖花开之时,小朋友已经脱去厚厚的冬装,可活动室墙面却呈现着这样一幅画面:戴着帽子和系着厚厚围巾的小朋友们在拜年。
(四)墙面环境缺乏可操作性
如图,这是幼儿和教师共同合作完成的,由教师做好树干,幼儿用橡皮泥捏出蜗牛的造型粘到纸盘上,在观察过程中,笔者发现,户外活动时,总是会有几个小朋友在此墙面前,用手拨弄纸盘,捏橡皮泥。此墙面属于成果展示型墙面,小朋友的捏弄行为会破坏该成果的美观,这是老师所禁止的行为。此现象不仅反应了相对于观赏性墙面而言,操作性墙面更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唤起幼儿的操作探索欲望,还间接地表明操作性墙面的匮乏,幼儿园现存的操作性墙面的数量和内容都不能满足幼儿的需要。研究中发现,创设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关注视觉效果,因此,所创设的墙面大都是静态的,已完成的,幼儿与墙面的互动较少。二、改善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现状的建议
(一)增强墙面环境教育性
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应具有多种功能。首先,通过科学的墙面环境创设,使儿童产生符合目标的行为,如在活动区应遵守规则,教室里应保持安静等;其次,墙面环境创设应促进幼儿智力发展,引发幼儿的学习活动,提高认知发展水平,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最后,墙面环境应具有健康指向的功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创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应把创设材料的安全和卫生放在首位,二是创设的内容应该是积极向上,轻松愉快的。
如注意运用环保无害的颜料,立体的材料应注意防止尖锐的棱角……
教师在为幼儿准备环境时,必须带有明确的目标,而不能随意准备或只以美观为评价标准,教师应整合各种富含教育性的内容,将之体现在墙面上,使幼儿能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增强幼儿在墙面环境创设中的参与性
幼儿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能在活动中自主发展。故活动室的墙面环境创设前应充分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
1.确定主题时,鼓励幼儿各抒己见,集思广益。
幼儿自己提供的主题,一定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取材于日常生活,这样主题就会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应给予幼儿畅所欲言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幼儿不是仅仅扮演着倾听者和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还转变成计划者,决定者,实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
2.组织幼儿确定并搜集材料,准备创设。
幼儿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活动,满足其探索欲,增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收集的材料进行加工创作,如树叶可以进行落叶的拼贴,纸盘可以变成蜗牛的壳,蛋板摇身一变成为肥嘟嘟的毛毛虫,一次性纸杯可以做成电话筒……
3.引导幼儿进行墙面布置。
教师应和幼儿一起探讨完成的作品怎样呈现在墙面上,如何分布才更合理,更美观,以此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空间感。根据幼儿的视角进行墙面布置,能防止墙面布置成人化的倾向,使布置的色彩、高度都是最适合儿童的。
(三)科学合理的缩短活动室墙面环境更新的周期
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是在不断变化中的,每个阶段的教育目标以及外界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活动室墙面环境应随着这些因素变化而及时更换调整,但更换周期应科学合理。一方面,若是经常更换,在儿童对其还有兴趣时更换,就不会充分发挥墙面的教育价值,浪费物力,财力和精力;另一方面,如果墙面环境更换周期较长,在幼儿对墙面产生习惯化后,就容易较少关注墙面环境,那么其原有的教育功能也不能实现。更换活动室墙面环境可以依据以下两点策略。如幼儿刚入园时幼儿园可以设计“快快乐乐上幼儿园”的主题活动。配合此活动,在墙面创设时,可以在墙面上贴上小朋友开开心心的照片,并在墙面上呈现出幼儿所熟悉的、所喜爱的事物,给幼儿营造一种充满安全感的愉快氛围。在幼儿入园适应了一段时间后,分离焦虑明显减轻时,这时幼儿园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注重“养成”教育,即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即可根据本阶段的教育目标,在墙上体现一些建立良好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的内容。
(四)增强活动室墙面环境的可操作性,增强幼儿与之的互动
操作性墙面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墙面,不再局限于墙饰的美化设计,着重在于师生相互游戏的随机设计。增强墙面的操作性,也就是增加幼儿园与墙面的互动,让幼儿在与墙面的对话中学习成长。
我国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园环境布置应通过儿童的大脑与双手进行。操作墙面就是给幼儿提供一个动手动脑的机会。在创设操作时,老师应当考虑其可操作性,要设计让墙面“动起来。如在开展主题活动“小火车”时可以让幼儿用长方形的纸盒做成小火车的模型,然后用卡纸做出轨道,放置在墙面的某一区域,供小朋友在轨道上开火车。此外,操作性墙面应置于显眼的位置,并符合幼儿的视线高度,便于操作和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李全华.幼儿园环境创设[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