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措施 黄敬声

发表时间:2021/8/9   来源:《时代建筑》2021年5期3月上   作者:黄敬声
[导读] 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过程中,土地资源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种物质资源,同时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也是重要的一项资源保障。在当前新形势下,由于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缺乏。

灵山县自然资源局  黄敬声  广西灵山 535400

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在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过程中,土地资源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种物质资源,同时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也是重要的一项资源保障。在当前新形势下,由于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土地资源缺乏。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重视土地资源的管理,积极解决土地资源短缺方面的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以保证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得到良好解决。
关键词:土地工程技术;农村土地生态整治;运用
        引言
        近些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农村地区的建设不断加快,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确保农民群众能够在更适宜的环境当中居住生活,就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土地的有效规划和设计。
        1生态型土地整治主要原则
        大空间尺度整治原则。要为居民、游客提供休闲、观赏的园林景观,重视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合,满足人们对园林景观美观性的要求。亲水整治原则。人存在亲水特性,集娱乐、休闲及观光等为一体整治设计,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提高舒适度。自然生态整治原则。城市生态功能涉及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需结合整治生态原理,模拟自然江河岸线、自然生态群落,以绿化为主进行植物造景,以有效维护城市生态自然发展空间,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文脉延续整治原则。加强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保护,将两者联系起来,明确滨水绿地文化内涵,突出历史文化底蕴,更好地传承我国历史文化。整体协调发展整治原则。为促使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应将两者有机联系起来,秉持人性化原则,考虑到人们对绿化环境生理及心理的需求,为人们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2土地整治项目的现状
        2.1对土地整治项目认识不足
        土地整治项目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的专业领域,并且技术要求比较高,通过对当前整治项目的分析,人们对土地整治项目的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一些村民只看重当前利益,对政府部门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致使政府部门无法正常开展项目工作;2)部分政府部门只看重整治后的经济效果,而忽视了整治过程中的质量和后期的环境保护,使项目地块及周边环境污染严重;3)在整治过程中,工作时的核心目标把握不准,相应过程的实施机制不够完善。很多人认为土地整治就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没有认识到土地整治项目的重要性,在土地整治过程中只是为了应付验收,或者是因受到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就随意整治。
        2.2管控力度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而且相继出台了很多土地资源方面的制度,但是其在具体实施中还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另外,土地资源管理属于系统性比较强的一项工作,在管理过程中会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内容也比较复杂,所以在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时,需要相关部门与管理人员互相配合。但是,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很多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使得相关的管理工作跟不上我国时代发展需求。此外,从管理方面分析来看,有些管理人员更多考虑眼前利益,并没有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相关方面的问题,这样就使得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都混为一谈,而且土地资源在实际开发与利用时,没有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进行,使得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的发展。除此之外,落实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比较长,而且由于管理部门的管理理念也比较传统,对土地资源规划管理方面的工作不重视,导致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



        3土地整治生态保护措施
        3.1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法
        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是从生态保护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度进行定量分析。目前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已经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大多采用反规划理论和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进行研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生态用地布局其实是景观格局优化的过程,既要把握好刚性管控,又要调配好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关系,既要保证布局的合理性,也要保证可操作性,同时需要特别注重生态保护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衔接与落实。
        3.2河流水体整治技术
        现阶段农村地区的河流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为了达到河道截污排污的效果,应该在水渠的关键部位修建排污渠,将污水统一排放到某个地区进行集中处理,污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之后,才能够向河道当中排放。通过对河道当中的污水进行有效的治理,能够进一步减轻水质污染,改善农村地区居民的饮水质量,保证饮水安全,同时也能够对周边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3.3提高土地资源保护意识
        在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时,管理人员一定要结合我国相关规范制度,详细划分相关内容,落实每位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从根本上减少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和分配不均匀的问题。另外,土地资源管理需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应通过媒体向群众进行宣传,提高群众对土地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构建监督反馈平台,充分利用群众监督作用,及时举报滥用土地资源的行为。此外,在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时,一定要做好相关的防范措施,合理定位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这样土地资源利用才会更加科学、合理。
        3.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在土地整治过程中融入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制定专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标准,合理评价生态脆弱程度等级,建立项目生态环境建设长效机制考核,长期跟踪并记录验收通过项目的生态环境评估报告,对不合格的生态工程要加大处罚力度,督促其进行整改,确保整治后的生态环境评价等级要高于整治前;根据生态功能区定位,采用生态学的原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合理考虑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减少土地资源闲置和浪费的情况,不断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有效保护生态环境。
        3.5对土地整治进行功能导向定位
        应明确区域土地整治目标定位,以“生产、生活、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明确土地整治功能定位,开展差别化土地整治,将传统的“问题导向型土地整治”转变为“生态型土地整治、区域功能需求型土地整治”。
        结语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修复以往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更要系统性地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核心是要从根本上革新现行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土地利用生态化、经济发展绿色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生态规划的合理与否将会影响着生态修复的效果,因此需要制定合理的控制指标和分区规划,积极解决土地资源短缺方面的问题,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科学合理地进行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以保证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得到良好解决。
参考文献
[1]李麒.土地整治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措施[J].华北自然资源,2019(06):129-130+132.
[2]陈前,何阳,邱鑫鑫,罗浩,罗小波.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措施[J].居舍,2019(25):152.
[3]李侃.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与措施[J].地产,2019(15):27.
[4]崔琳品.土地整治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环境与发展,2019,31(04):201-202.
作者简介:黄敬声(1975-),男,汉族,广西灵山人,工程师,本科,主要从事土地管理等相关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