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   陈佳

发表时间:2021/8/5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第40卷3月第9期   作者:  陈佳
[导读] 城市化建设在不断加快中,建筑工程的规模及复杂程度在不断增加,使得工程在施工中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而灌注桩后注浆能够避免桩施工后的各种问题,对桩基的性能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

        陈佳
        江苏鼎达建筑新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常州213015
        摘要:城市化建设在不断加快中,建筑工程的规模及复杂程度在不断增加,使得工程在施工中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而灌注桩后注浆能够避免桩施工后的各种问题,对桩基的性能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这就需要相关的施工人员对本技术的优点进行分析,提升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便于后期的应用和管控。
        关键字:建筑工程;灌注桩后柱桩;施工技术;应用
        引言: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中,建筑单位凭借技术的更新,在确保质量的同时,缩短施工周期,控制建设成本,从而提升建筑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灌注桩施工后,常常会出现沉降等问题,而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相关问题的发生。正是由于此项技术的优点,借助其应用的研究进行推广,从而促使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
        一、灌注桩后注浆在建筑工程应用中的优点
        建筑工程相关的施工人员,在应用本项技术的过程中,一般会在钢筋结构中提前铺设管道,以便于后期的注浆施工,在相关施工完成后,一般会等待两天到一个月之内,将浆料以高压的形式灌注到钢筋笼中,借助压力等作用,加强建筑体之内相关结构的联系,使得桩身与泥皮得到固化,促使桩的相关性能提升,从而避免沉降等问题的发生。在实际的注浆操作中,注浆技术本身的兼容性加较强,高压、复合注浆都可以进行利用[1]。
        由于本技术主要是对灌注桩施工后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处理,因此其本身的先天优点非常突出,可以针对性地对沉渣、皮泥等进行处理,使其能够在桩底沉积凝固,从而确保桩体承载达到设计要求。在对应用灌注桩后注浆技术的相关分析后发现,粗细土粒在应用此项基础后,承载力平均可提升40%-110%,甚至在一些情景中,承载力提升的表现更为突出。同时,在应用此项技术后,由于灌注桩承载力明显增加,使得长灌注桩的优势大幅降低,施工人员不需要刻意增加桩体长度,从而可以降低原材料的投入,工程量较少,作业难度降低,从而便于施工成本的控制。在我国建筑工程的施工环境较为复杂,各种地质结构较多,在进行灌注桩施工中,地质岩层对桩体本身的质量影响较大,而由于灌注桩后注浆适应性好,在不同的地质施工中均能表现出现良好的效果,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地质岩层中。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借助预先在建筑体埋设的管道,引入声波检测技术,对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同时管道在完成注浆作业后,自身的特点也能够提升桩体的承载能力。
        二、技术应用的过程
        (一)灌浆液的生产
        建筑工程后注浆材料的生产,由于其主要是加固和提升桩体,因此其对灌浆液的相关指标有着较高的要求,施工人员在进行灌浆液生产中,应该对现场场地和其它各种因素进行管控,仔细对建筑工程施工的现场图纸及底层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实际的地质情况,选择合理的指标生产相应的灌浆液,从而确保后注浆技术应用的效果。在我国实际建筑施工中,从经济、地质、技术、设计等方面进行考量,灌浆液主要以水泥材料为主,之后施工人员结合现场情况和工程设计需要,借助添加剂的使用,对灌浆液中相关的指标进行调整,从而确保灌浆液符合建筑工程的地质要求。
        (二)在相关设备中的应用
        在后注浆技术应用中,设备能够确保技术应用的质量和效率。而在实际的设备应用中,设备一般会在地表和地下进行相关的作业。地表多是对浆液进行生产、搅拌、灌注等操作的相关设备;而地下则主要是指注浆的管道。建筑工程的操作人员会将灌浆液以搅拌、存放、注入等方式,利用相关设备进行作业,其中搅拌设备必须对浆液充分拌匀;拌匀浆液借助停放时间,达到加注标准,之后借助高压相关设备进行浆液的灌注[2]。


        (三)灌注过程的控制
        在灌注施工的过程中,压力与浆液量是整个注浆施工的关键因素,借助这两项指标,可以对注浆过程进行全程管控,从而确保注浆的质量。在进行注浆的过程中,注浆的压力存在一定的极限值,而这个值的计算,通常是借助灌注桩相关的指标进行测算得出的。借助最大压力的测算,施工人员在注浆的过程中,为了提升逐渐的效率和质量,会将压力控制在最大值上,当浆液达到稳态后,逐渐降低管道内注浆的压力。而浆液的注入量则取决于施工现场的地质情况与设计需求,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具体的浆液量进行灌注,避免多注或少注现象的发生。由于我国建筑工程水平相对不高,浆液量的计算缺乏规范性和标准性,施工人员大都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进行操作。
        (四)注浆时间控制
        后注浆技术在施工应用中,都是在灌注桩施工完成后两天开始进行,最晚的施工时间不能迟于一个月。这主要与灌注浆的浆液在这一段时间内没有固化,进行施工可以加强注浆与灌注桩内部之间的联系,从而确保后期的技术应用效果。如果施工人员在灌注桩完成后两天前施工,灌注桩本身没有定型,自身强度欠缺,在高压灌注的过程中,压力过大,会造成灌注桩本体出现破损,浆液大量流出,最终降低灌注桩的承载力。如果工作人员在三十天之后才开始进行后注浆作业,灌注桩体已经定型,自身强度已经固定,再次进行高压注浆作业,就会出现浆液中的固体下沉,水在表层凝结等现象,从而影响后注浆技术的应用效果。因此,施工人员在本项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建筑工程现场情况,选择合理的时间进行施工。
        三、技术应用质量的管控
        建筑工程在应用灌注桩后注浆过程中,相关的人员必须对施工的全程进行管控,从而确保技术应用的质量能够符合工程建设与设计的标准。而在施工技术质量管控中,相关的标准和施工流程的是管控的重要手段,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以此作为参考,严格对施工过程进行监督和检测。在具体的监督中地下的注浆管道质量和选择是否符合设计与工程需求,工作人员可以从管道的气密性、材质、长度、内径等指标进行检测,当发现管道存在指标不符问题,应该及时对标准参数进行查询、确定,安装相关的标准进行管道的替换。同时,建筑工程现场较为复杂,地下管道易受各种因素而出现破损,这就需要在日常中借助相关的措施对管道进行保护处理[3]。
        在后注浆技术质量管控中,现场管理能够对施工的过程进行监督,从而提升施工的整体质量。而由于现场管理的复杂性,这就需要建设工程单位要委培技术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借助其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素质,对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识别,并凭借自身的专业性指导进行改进。
        在灌浆操作准备中,施工人员还需要对灌注的空隙进行检查,确保灌注孔的通畅性,同时还要对灌注管进行管理对堵塞的灌注孔及时清理,同时也要重视前期的保护处理,从而确保浆液顺利注入灌注桩内。在施工的过程中,后注浆技术的施工应用对相关的设备依赖度极大,工作人员在日常及施工前要注意设备的检查和养护,对施工中设备出现问题,应该马上停止作业,待故障排除后才能继续施工。
        结束语:灌注桩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干扰因素众多,加之工艺缺陷,使得灌注桩在施工完后承载力有限想,相关的问题频出,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借助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对施工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在具有的施工技术应用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全方位地进行管控,从而确保技术应用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晓军、马星、郭杰. 建筑工程中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J]. 砖瓦, 2020, No.394(10):163-164.
        [2] 李爱红. 建筑工程施工中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的应用[J]. 建材发展导向, 2020, v.18;No.321(20):92-94.
        [3] 刘莹. 灌注桩后注浆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 建筑工程与管理, 2020, 002(001):P.50-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