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祥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第二中学 255100
摘要:生命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用以阐释人类生命的可贵、价值与意义。疫情期间所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国内社会的正常秩序受到极大影响,期间也产生了无数个感人的瞬间,生命的光辉与祖国人民的情感相互交织,这一时期体现出国内人民的崇高品质。当代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后疫情时代,需要向学生灌输、落实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从疫情期间的人物案例、感人事迹中进行学习。本文在结合生命教育的特点、内涵基础上,对后疫情时代的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工作进行了不同角度研究,旨在通过相关研究成果帮助学生领悟生命的价值与个人品质、精神和追求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命教育;初中语文;后疫情时代;课程教学
一、引言
疫情期间所带来的冲击体现在多个方面,经济、居民正常生活与学校教育等方面都受打极大影响,国内的宏观环境秩序发生失常。由于病毒的侵略与不可控因素的爆发式增长,居民的生命安全问题出现较大隐患。为控制疫情,不同地区的医护人员、普通居民等通过物资捐赠、技术援护等方式相响应国家号召,共同奔赴、支持抗疫前线,体现出对生命的重视。后疫情时代的语文学科教学工作一方面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沉思疫情期间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需要灌输生命教育的核心内涵,使学生能够从实践案例中体会到生命的价值与祖国人民的高光时刻。
二、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主要在于阐释人类这一个体所蕴含的精神品质,其次拓展至国家与社会。现代文明的发展进步,人类自身的精神世界、品质内涵等方面都体现出“高等性”,这可被归类为人的共情能力、反思能力与哲学思辨能力。生命这一主题在教学工作中较为常见,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对于人类生命、精神品质等层面的反思与感悟。从国内近年的发展情况上看,疫情爆发所带来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命也造成了较大影响。[1]为援护、救助、帮助国家、人民走过难关,祖国人民团结一心,通过自发组织、亲力亲为、奔赴抗疫战场等方式,基于祖国人民生命含义上的奉献。结合当代核心素养教育,生命教育在教学工作中的渗透,能够以品质内涵为视角为学生构建核心素养教育体系,以此在结合课程理论内容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深入生命内涵、高尚品质探索与精神层面的反思。
三、相关教学实践与生命教育渗透途径的研究
(一)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展渗透的途径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背景下,现代化的多功能电子教室、多媒体信息设备以及校园网络等设施等,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深入地应用。对于当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工作而言,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使学生能够通过直观的感受、丰富的教学内容展示方式以及现代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在理论内涵学习与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较好素养提升。现阶段,学生所处的社会发展时代为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思维的建立已经深入现代居民的观念中,包括初中生在内。后疫情时代的变化对于生命教育工作的实施而言,需要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由此适应当前的教学主题的变化情况。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的引进,能够较好解决该方面的问题。[2]
新冠疫情对初中生心理的影响随着个体性差异而存在多种情况,部分学生可能因此遭遇家庭变故、部分学生可能通过家长积极相应抗疫号召,贡献自身的绵薄之力。生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较为严肃的教学主题,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在开展相关方面的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关怀、针对性教育。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在于拓展生命教育主题的开展途径,通过该种方式,能够较为全面、生动展示抗疫期间国内人民闪光点。
比如在《白杨礼赞》的教学工作中,该类课程与现实生活具有较为紧密的联系,教师可通过微课等教学方式,拓展课文内容与疫情期间的相关案例,使学生能够在结合赞扬生命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生命含义、奉献精神与人物品质的直观理解。如钟南山——疫情期间担任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早年早已活跃在抗击非典的前线,新冠疫情疫情期间更是延续以往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服务于祖国人民,84岁高龄也难以阻挡钟南山院士的脚步,该种精神也恰如白杨,始终屹立在人民所需要的地方。在阐释人物精神、实践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可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支持下,通过短片展示与教学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入、直观了解生命的价值以及人类为其奋斗的含义。
(二)以真实案例构建教学情境渗透的途径
教学情境的合理构建,能够使课程的教学工作在特定“环境”中进行实施,使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相应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教学情境的构建意义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思维引导与行为引导方面上,生命教育在一般情况下需要引入特定的事件或者活动,教学情境的构建,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教学工作的实施需要,并且具有较好的教学、引导效果。因此,在该环节的教学工作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当前的生命教育的主题内容、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整体特点等,通过合适的教学情境构建,使学生能够结合理论内容的学习成果参与至生命内涵的学习活动中。
比如在《我为什么活着》的教学上,教师可构建场景模拟与抗疫期间真实案例引入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在该类型的情境活动中通过针对性思考、探究的方式,一方面进行原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可以在生命主题的教学课堂中进行交流、互动与思考。生命教育主题的课堂环境较为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多数学生对于生命的价值、内涵与现实人物品质等具有较高的探究意向,在当前的生命教育的课堂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可从该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以此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三)多措并举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从课程性质与特点上看,初中语文在内容上包含较多种类的文章,其中不乏关于生命价值教育的文章,这些文章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生命价值部分进行重点讲解,也可以对教材进行分类整合,使学生在课程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课文中的生命意义、人生意义,并从中理解人物的行为模式、情感特点与品质追求等内容。另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挖掘抗疫期间感人肺腑的案例,教师通过案例解析与讲解,使学生能够从真实案例中理解“生命”的内涵。[3]
生命价值这一名词特指人个体精神上、行为上与道德追求上表现出的一种个体特征或者群体特征。生命价值在教学工作的应用上,通常需要特定的内容载体,这与人类的情感寄探究精神相似。从语文教学的角度上看,基于教材内容引入相关案例,以及文章主题、思想内涵的表现形式,同时又以案例中的人物对学生进行观念上的渗透,该种教学方案的综合性较强,在实际应用上需要提前做好充足准备,并合理选取阐释生命价值的教学案例,以此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基于生命价值探究进行文化内涵、艺术内涵、生命追求的思考。对于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而言,该方面的教学内容一方面需要加强生命内涵上的渗透,另一方面需要对其所具备的生命价值进行讲解,连同中文课程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教学工作。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基于后现代疫情生活进行教学工作的展开,使学生能够以抗疫背景、后疫情时代的变化为视角进行生命价值的理解。
结语:综上,教师在语文课程教学工作中,除了需要阐释基本的理论内容以外,还应引导学生发现人类品质内涵、奉献精神与生命的可贵。帮助学生探讨生命这一主题、发现人类闪耀的品质,属于当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之一,在后续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对其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于雪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7:49-49.
[2]赵敏.高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践对策研究[J].新课程导学(七年级上旬),2017:92.
[3]张伟英.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理念的渗透[J].中国培训,201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