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河河道管理局蒙城闸管理处
摘要:2021年1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为下一阶段的纪检工作作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为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了新时期全面推进纪律检查的八条要求,公报的要求既是党纪检工作的具体要求,更是纪检工作需要符合自然规律的客观表述,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只有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只有充分尊重、洞悉和把握人性的自然规律,才能防范于未然地开展相关违纪行为的事前监督工作,才能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坚定不移深化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纪检工作要求。
关键词:事前监督;纪检工作;高质量
一、尊重客观人性规律是做好纪检工作的前提
纪检监督不是抽象的,不能空喊口号,必须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监督检查来实现。要做好基础而又具体的纪检工作,自然也离不开科学的工作方法,而科学的工作方法又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和把握客观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纪检监督工作的对象是各类潜在违纪人员,他们的违纪行为也是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最终事实上的违纪行为或现象是人性规律和违纪条件相结合的产物。要做好纪检监督工作,就必须以尊重和利用人性规律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使纪检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使违纪现象“防范于未然”。
关于人性规律,目前大致分为经济人人性假设(X理论)和社会人人性假设(Y理论)两种,其中,经济人人性假设(X理论)认为:大多数人都是生性懒惰、逃避推诿工作、缺乏进取心及责任心、不愿意对他人和事件负责、经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理智且难以做到自己克制……,他们工作的目的多是为了金钱和权力,多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自身的安全需要,他们一般会挑选能够带给自己最大经济利益的事情去努力。经济人的人性假设对照中国的传统思想即为“人性本恶”的思想,即每一个掌握权利和资源的公务人员天然就有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动机,之所以最终没有形成违法乱纪的事实,完全是因为严格的工作条令和纪检工作的“高压”让其“不敢腐”,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和管理体制让其“不能腐”,但是“人性本恶”的天然假设却让他们随时随地地“想腐”。
而社会人的人性假设(Y理论)则认为:一般人并不是天生就不喜欢工作,大多数人会视工作如休息、娱乐一般自然,工作对他们而言到底是一种满足还是一种惩罚,要视环境而定,大多数人愿意对工作、对他人负责,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人具有自我指导、自我表现和控制的愿望……。社会人的人性假设对照中国的传统思想即为“人性本善”的思想,即每一个掌握权利和资源的公务人员都是渴望发挥自己的才能,以对工作负责、服务大众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的。而在实践中,最终还是有部分人员造成了违法乱纪的事实,其主要原因并非是其本质想去贪腐,而是没有正确理解工作条令,对工作流程的熟悉程度不够,以及在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整体、全局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按照社会人的人性假设,违纪人员的人性本质是“不想腐”的,但是,由于自身的学习程度不够,信息了解不充分,工作素养不高导致了其“不能腐”的能力水平不够。
二、尊重“自然规律”强化“事前监督”实现纪检工作方法论的统一
党的纪检监督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违纪人员和违纪行为在实践中也会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性,所以,纪检工作没有固定模式的程序,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纪检工作又不能有丝毫的随意性,它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论,用科学的方法做正确的纪检工作。纪检工作的核心是为了获得一个有利于党的伟大事业发展的政治生态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并不是简单粗暴地与“人性”做斗争,而是利用“人性”的自然规律,为党的伟大事业保驾护航。依据经济人的人性假设,违纪人员天然就具有“想腐”的倾向,这是“自然规律”,但是事实上,最终腐败的结果却是由“想腐败”的意识构念、“敢腐败”的决心和“能腐败”客观条件共同作用而成的。“想腐败”的意识构念是天然的,纪检工作无力改变,只有依靠公务人员自身的政治信仰来不断克制自己“邪恶的人性”;“敢腐败”的决心却是可以通过纪检工作的“事前监督”形成威慑对其削弱、甚至使其消除的;“能腐败”的客观条件则也是可以通过纪检工作的“事前监督”使工作流程提前得到优化的,将可能出现的腐败工作漏洞填补在工作开展之前。所以,纪检工作的“事前监督”就是顺应经济人人性假设自然规律、获得合意纪检工作成效的重要工作方法。
而依据社会人的人性假设,违纪人员天然具有“不想腐”的倾向,这也是“自然规律”,但实践中,最终还是出现了一些腐败现象,其原因一般会被社会人人性假设解释为:违纪人员自身的学习程度不够,信息了解不够充分,工作素养不够高等。
其腐败的逻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错误”的工作方法,去实现“不想腐”的工作目标,导致“真实腐败”的工作结果;二是被外界腐化力量“围猎”,缺乏全面的工作信息、缺乏抵抗“腐败围猎”的工作素养,最终被外界腐化力量削弱或者磨灭了“不想腐”的天性,造成了腐败的事实。也就是说,社会人人性假设下“不想腐”的自然规律不但没有被违纪人员充分利用,而且还因自身能力和素养的不足被人为地破坏了,那么,破坏“不想腐”自然规律的后果就是严厉的纪检处罚。现实中,纪检工作的任务可以简单地概况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就意味着纪检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对违纪人员的调查处理,同时还包括去帮助所有可能出现违纪行为的人员避免违纪,即包含对所有公务人员的事前教育工作。所以,纪检工作的“事前监督”也是顺应社会人人性假设自然规律、获得合意纪检工作成效的重要工作方法。
综上所述,无论是经济人的人性假设(X理论)还是社会人的人性假设(Y理论),“事前监督”都是公务人员顺应自身所适合的人性假设规律,得到“不违纪”预期结果的前置条件,即“事前监督”就是利用“人性假设”开展纪检监督工作方法论的统一,因此,“事前监督”应该在纪检工作的实践中,不断被深化、深入和拓展,让“事前监督”在纪检监督工作中,不仅能够继续发挥它的管理属性优势,还能够被赋予更深入、更丰富的纪律监察的内涵和功能,成为实现新时期高质量纪检监督工作的利器。
三、进一步丰富“事前监督”的内涵,落实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在公共管理领域中,事前监督是指在某种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但在“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纪检工作中,纪检工作不仅需要对已有的违纪行为兑现党纪国法的惩处契约,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惩处让类似的违纪行为不再发生,所以,在纪检工作的实践中,我们还应该赋予“事前监督”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功能,因为它的目标还包括了“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借助“事前监督”的管理本源属性,还要赋予其“威慑”和“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方可实现。具体做法包括:
首先,要充分发挥“事前监督”的管理属性优势,利用业务部门的专业优势,督促业务部门从工作流程、制度设计等业务专业的角度进行自查自纠,将可能发生违纪现象的制度漏洞和工作流程缺陷纠正在重大专项决策工作实施之前,真正做到“工作推进,制度先行”,让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人都变成管理系统的一颗螺丝钉,让每一个人都在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下,按照预定的轨道推进各自的工作,使之“没机会腐”从而达成“不能腐”的目标。
其次,要赋予“事前监督”以“威慑”的内涵和功能,业务部门的自查自纠可以优化制度和流程,但是难以杜绝违纪人员的侥幸心理,只要违纪人员存在侥幸心理,他们就有可能去挑战原本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和制度,或者侥幸地对制度进行偏差性解读,以达到腐败目的,为了能够杜绝公务人员的这种侥幸心理,就需要纪检工作深入到所监督公务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等多个环节中实现全程监督,保持较高的陪伴度(即全程参加,但不参与),起到“摄像机”的作用,记录下每一个风险点的所有人的行为轨迹,对具有违纪动机的不法人员起到威慑作用,使之“不敢腐”。
再次,塑造廉洁自律的单位文化。单位文化在国有单位党组织建设的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国有单位的精神支柱,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国有单位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塑造良好单位文化,使单位干群都廉洁自律。在国有单位经营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单位所在的领域以及单位经营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单位文化,让单位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此外,还要促进单位文化与党建、纪检工作文化有效融合与合作,这样可以使国有单位的党员干部和工作人员思想素质得到提高,树立正确的政治觉悟。廉洁自律的单位文化有利于提升单位的凝聚力,形成思想上的统一。
最后,再赋予“事前监督”以“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整治腐败从客观条件上使其“不敢腐、不能腐”,属于治理腐败的“治标”,而使违纪人员在主观上认同到腐败的危害,从心底断绝腐败的动机才是治理腐败的“治本”,所以,纪检工作还需要在重大决策项目的事务性监督工作展开之前,通过案例发放、法令解释、环节提醒、政治信仰教育等措施提升公务人员的工作素养和能力,使之“不想腐”。
参考文献:
[1]刘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DB/OL].新华网,2021-01-24.
[2]孙咏梅,王飞,刘晓巍.新形势下纪检监察程序建设的多维度探究[J].法制与社会,2021(05):97-98.
[3]赵曙明,张敏,赵宜萱.人力资源管理百年:演变与发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41(12):50-73.
[4]李广海.“复杂人”视域下高校学术评价制度变革路向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1):42-48.
[5]张珏芙蓉.用前置程序把牢权力关口的路径[J].领导科学,2020(0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