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技术控制框架 王燕慧

发表时间:2021/7/27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3期   作者:王燕慧
[导读] 摘要:经济的发展,促进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增多。
        身份证号码:15263019891104XXXX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摘要:经济的发展,促进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增多。混凝土是建筑工程的基础原材料,其质量直接关系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为此,要提高对混凝土原材料质量的重视。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使用相对复杂,且涉及多方面知识,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对施工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为了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保证建筑物的质量,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混凝土类型。本文就建筑工程混凝土土工施工技术展开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水泥混凝土;施工工程;施工技术控制
        建筑混凝土施工操作模式中,以水泥混凝土建筑施工的广泛应用为标准,加强对施工质量整体水平的分析。依据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分析如何提升建筑质量规范建设,重视建筑行业下的关键要素分析。对水泥混凝土建筑材料质量水平进行分析,围绕建筑质量施工,结合个人经验,分析符合当下建筑使用的工程操作控制方案。
        1建筑水泥混凝土施工质量相关影响因素
        建筑混凝土施工建设过程中,混凝土质量是关键要素。其中涉及三个方面内容,混凝土的选材、技术水平、技术操作三个指标。混凝土材料选择不当,原材料的种类不合理,不同厂家生产的质量不统一。施工企业在选配原材料过程中,存在质量监督管控不严格的情况,直接影响混凝土整体施工质量效果。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施工技术问题,无法提升施工质量水平。施工需求无法满足建筑验收的质量标准要求。施工人员实施操作过程中,往往以个人行为操作为主导思路,不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操作,对施工的每一项环节操作不到位,直接影响建筑混凝土施工质量的管控。
        2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质量管控对策实施方案
        2.1加强原始材料的质量规范控制管理
        按照水泥混凝土的基础原始材料,将水泥、砂石等材料进行不同需求的分配。通过不同用途的分配,根据不同成分,调整其添加剂。混凝土施工前,需要加强原始材料的质量规划操作,重视混凝土施工质量的严格监督管理。混凝土加工操作过程中,需要加强增提强度、拉力、伸缩度的试验分析,提升混凝土各项标准性能的应用。借助施工技术操作模式,加强规范化的施工操作,以真正有效的混凝土施工质量管理,提升水泥放置的管理水平。重视存储标准环境的干燥,材料一旦潮湿,存在水分,水泥就会发生物理反应,凝结成块,影响水泥质量效果,导致混凝土施工质量受损。
        不同保存要求的材料需要分开堆放,例如不同种类的水泥,需要分开堆放,避免水泥之间的物理反应,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效果。针对建筑工程,需要选配合理的水泥,通过中温、高温、低温操作,调整施工中的热问题,促进混凝土施工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在施工选配上,需要对材料的杂质情况进行分析,特别对于细骨料,使用前,需要做好试验分析,保证各类质量系数符合实际操作标准要求。骨料中如果掺杂泥沙,量过大,需要使用前进行处理,借助冲刷材料,严格控制骨料的整体质量水平,确保混凝土整体施工质量的有效性。
        按照混凝土实际的配比标准要求,实施科学的方法操作。注重施工现场实际情况的分析。混凝土施工前,需要准备充足的骨料,调整砂石的含泥比例量,使用水和碎石搭配进行冲洗,然后降温入模处理。在整体操作过程中,需要向蓄水池加入冰块降温,保证水温的平衡。混凝土施工设计过程中,需要调整骨料的计量标准,明确投料的顺序,碎石、水泥混合、中砂、减水剂量、水为顺序操作,控制搅拌时间,不可以超过2分钟。搅拌过程中,需要注意分层操作。依据实际厚度固定操作顺序,一般控制在300mm范围内。调整混凝土的热量散发比例水平。浇筑分层需要实施连续不间断的操作,上层覆盖与下层混凝土初凝分开处理,防止产生施工冷凝缝,确定混凝土的浇筑施工顺序。


        2.2混凝土施工工艺水平的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前,企业需要明确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需求,制定匹配其施工的操作方案。根据施工操作模式标准,严格遵照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施工顺序操作。以混凝土浇筑为标准,详细的分析混凝土施工工程工艺水平。在混凝土浇筑前,制定完善的浇筑实施方案。对于不同位置的混凝土进行顺序操作,确保细节符合实际操作标准要求。通过图文对照说明,做好必要的检查分析,严格遵照检查内容处理。一旦模板中出现异物,需要及时进行清理。浇筑施工前,需要对混凝土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处理严重影响整体混凝土的操作模式内容,严格控制质量浇筑管控水平。浇筑完毕后,需要对混凝土进行养护操作处理,严格控制具体的施工环境,对混凝土的表面进行湿润操作处理,调整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水平,加强具体施工方案的可操作控制效果分析。
        2.3规范施工操作的具体行为模式
        按照施工操作需求,调整施工活动操作的组织和执行流程。依据个人施工操作行为,准确的分析混凝土施工综合质量水平。施工前,需要对全部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施工难点、施工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明确混凝土的施工具体流程规范,掌握具体的技术指标。通过系统的培训,尽可能的避免常规的错误问题。针对施工中涉及的相关机械施工方案,加强对施工针对性的指导分析,对不同的机械设备进行操作处理,传授准确的施工操作方法,加强施工操作的规范性。施工企业需要明确考核实施的操作方案,注重施工定期考核规范管理,对施工人员的具体技术职能情况进行分析,保证施工的全面掌控。充分了解混凝土施工质量规范管理要求,将操作规范与其相互对应,保证施工操作各项内容的准确性,实施全面的施工技术、机械操作的模式处理。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施工搅拌时间的控制,以有效的时间规划为标准,对混凝土的具体类别进行区分,确定混凝土的不同成本的分散时间、搅拌时间,保证其成分的均匀分布,尽可能的避免搅拌过程中出现偏离和折损问题。混凝土施工搅拌操作过程中,需要做到搅拌无渗漏、不多振。以有效的观察为标准模式,分析其是否有气泡产生,观察振捣的完成率。
        加强混凝土的配比操作,保证材料变化符合整体操作要求。拌合操作过程中,需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保证设备高效平稳,逐步降低设备的故障发生比率水平。按照拌合的实际情况,加强拌合控制效果,提高混凝土的均衡质量水平。运输操作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防止出现离散、漏浆等问题。混凝土加工过程中,需要注意施工天气的变化,对于高温、高寒天气需要做好降温和保温处理。调整拌合区域、施工区域的距离,降低运输消耗时间,调整运输车辆的运输路线,提高混凝土施工拌合运输的配合合理性。
        加强混凝土施工养护的操作管理,调整混凝土施工作业的灵活度,尽可能的避免混凝土中的水份流失。根据混凝土的浇筑作业要求,需要对其表面覆盖薄膜,保证混凝土施工环境的湿润度,提升混凝土的养生质量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房屋建筑施工时,整个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就是混凝土的施工,如果高效运用混凝土施工技术,就会将施工的质量提升到更高的档次。在实际施工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严格执行标准化混凝土土工施工工艺,并及时处理突发问题,最大限度地提升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并加强该施工技术的创新和管理研究,促使其在建筑工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在建筑行业获得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当.建筑施工中控制水泥混凝土质量的因素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8(30):59-60.
        [2]赵晓剑.建筑施工中水泥混凝土的质量检测[J].建材与装饰,2017(47):53-54
        [3]李玉亮.浅谈建筑工程中水泥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控制[J].居舍,2018(28):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