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柱塞气举工艺在大牛地气田大66井区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26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9期   作者:尚永慧
[导读] 随着大牛地气田的不断开发,老井压力、产量逐渐降低, 自身携液能力不断变差,尤其是一些出油、出蜡、多层合采的气井气井, 管柱及排采工艺制约,井筒积液严重,使该类气井产能无法得到稳定释放。
        尚永慧
        (中石化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气一厂)
        摘要  随着大牛地气田的不断开发,老井压力、产量逐渐降低, 自身携液能力不断变差,尤其是一些出油、出蜡、多层合采的气井气井, 管柱及排采工艺制约,井筒积液严重,使该类气井产能无法得到稳定释放。为解决该类气井井筒积液问题,根据柱塞气举得工艺特点及适用条件,开展了智能柱塞现场应用试验并进行了推广应用,在气田大66井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扩展了柱塞气举工艺应用边界的同时丰富了气田排水采气工艺手段,为同类气田在柱塞气举工艺的推广应用提供经验和参考。
主题词: 出油出蜡  多层合采  井筒积液 柱塞气举  
0 引言
        随着气田开发的不断深入,气井的压力和产量不断降低,由于携液流量与举升压力的不足,气井积液加剧,传统泡沫排水采气工艺的加注窗口不断变窄,排液效果不断变差,较为突出的体现在出油、出蜡及多层合采井上。大牛地气田在开发的早期阶段即引入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艺,在高压高产井上的应用获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从2019年开始尝试智能柱塞在低压低产井上进行试验和推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认识。其中以大66井区多层合采含油井效果最佳。
1 大66井区柱塞应用情况
        大66井区排水采气工艺以泡排+速度管为主,柱塞气举等方式为辅。对于泡排效果差的气井,会先尝试短时间关井恢复后再开井生产的措施,但对于关井后压力长时间无法恢复或开井后套压无变化,气量迅速下降的气井,柱塞气举工艺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大66井区目前柱塞井分批次共正式投运17井次,由于柱塞运行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运行制度需通过实时跟踪进行调整,以期达到增强柱塞气举、提高单井产能的效果。
表1-1  柱塞井基础信息简表

        由上表可知:
        (1)从总体增产效果来看:试验前后日均产气增加12663方/天,日均产液增加1.82方/天,跟基准值相比,试验后日均产气增加15361方/天,柱塞工艺总体适用性良好。
        (2)从基值完成情况来看:除D66-A5井外,其余16口井目前均能完成所配基准值。初期实施老井如D66-A3、D66-A4,目前产气量刚达到基准值,几乎不增产,排液效果差,油套压恢复值都低于均值,从工艺适用年限来看可能已达其上限。
        (3)从油套压恢复情况来看:柱塞井油压恢复上限约为3.6MPa,套压恢复上限约为4.2MPa,油套压差达0.6MPa。目前五口井压力恢复在均值以下,后期可考虑通过结合气井本身无阻流量,综合评判其增产潜能上限。
2 影响柱塞效果因素分析
2.1 工艺原理
        柱塞气举也可视为间歇气举,以气井自身产出气为动力,利用柱塞在举升气和采出液之间形成机械界面,有效防止气体上窜和液体滑脱,同一般的间歇气举相比,它能更有效地利用气体的膨胀能量,提高举升效率。
2.2 主要影响因素
        柱塞气举在实际生产中有很多影响因素,大致分类如下表所示,其中柱塞气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层压力和液气比。液气比增大时,续流生产时间和柱塞气举周期都会缩短,气井周期产气量将会降低,当液气比增大到一定值时,柱塞无法正常运行。结合实际情况,以目前大牛地气田气液比为1.5*104来看,柱塞井单次运行周期基本为4h~6h,调整工作制度可以此作为初始参考数据。
表2-1 工艺影响因素

3 工作制度优化
3.1 工作制度调试方法
        柱塞气举一般根据气井生产动态预测一个目标值, 根据目标值计算制定出生产制度,然后根据生产情况来不断优化生产制度[1-2],使其达到最佳效果。大牛地气田目前智能柱塞工作制度主要通过以下方法调试运行。
3.1.1 开关井时机的理论确定
        柱塞气举开井时机选择可根据载荷系数[3]K判断:
        载荷系数(K)=(套管压力-油管压力)/(套管压力-管线压力)
        可通过载荷系数来判断柱塞是否可以通过当前压差进行往复运动,以及选取柱塞投放时机。一般当K>50 %时认定柱塞无法上行举升排液,当0<K<50 %时,开井后柱塞能够到达地面的可能性超过80 %。故设置合理的载荷系数十分重要,需根据气井生产情况及时调整。柱塞气举关井时机的选择可根据套压微升法来判断(见图3-1)。从全区现场运行情况来看,目前柱塞井关井套压多半当ΔP为0.1MPa时为最佳关井时间,后期可考虑依据该方法,与当前实际运行制度对比,进一步考虑开关制度是否还有优化余地。

图3-1 套压微升法示意图
3.1.2 工作制度调试
        (1)开井生产,柱塞到位后,常开生产至油压贴近进站压力关井,计算开井生产的时间,作为该井柱塞制度中的开井时间;
        (2)关井1h后,计算油套压恢复速度,根据载荷系数判断该井所需的关井时间;
        (3)下个周期内,根据套压情况调整工作制度,进一步确定最佳开关井制度。
3.2 柱塞运行制度分析及调试
        柱塞气举工艺在大66井区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分为两类:开关井时长不匹配、需人为介入辅助柱塞排液。本文选取了部分井作为参考实例,对两类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
3.2.1 开关井时长不匹配
        (1)开井时间过长
        开井时间过长或关井时间过短,会造成压力恢复不足,无效生产时间变长。进而降低了柱塞气举的有效率。
        现选取D66-A13井进行柱塞气举工作制度优化,并记录其优化过程。未优化前工作制度采用开5h关7h,可以看出开井时间太长,关井时间短。无效开井时间长,日产气量低。对工作制度进行优化,工作制度制定为开2h关4h。可以看出柱塞运行稳定,无效开井时间小,油套压差合理,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图3-2 D66-A13调试前后生产情况
(2)关井时间过长
        关井时间过长同样会造成生产效率降低,单井生产气量下降。选取D66-A6进行工作制度优化,并记录优化过程。
        D66-A6工作制度为开4h关4h,关井期间套压恢复良好,过长的时间减少了生产时间,降低了生产效率。延长关井时间后调整为开5h关3h的工作制度,最高恢复套压有一定下降,但增加了柱塞运行周期,提高了单井生产效率。

图3-4 D66-A6调试前后生产情况
3.2.2 人为介入辅助柱塞排液
        (1)降压带液配合关井恢复压力
        D66-A13井于11底开始产气量突然下降,柱塞携液效率降低产液量不稳定,同时站内反映开井不到一个半小时压力就掉至管网。从压力恢复曲线(图3-3)可明显看出油套压差放大至1.3MPa,但套压恢复最高值比前期要高0.4MPa可达4.89MPa。故考虑利用气井自身能力,12月2号辅助站内降压带液后,气井产能逐渐恢复。
        
图3-3  D66-A13井压力恢复曲线
        (2)井口泡排配合关井恢复压力
         D66-A12井于12月8日开始产气量减少近一千方,套压恢复不稳定且在上限均值上下波动,恢复最高值可相差1MPa,且油套压差放大至1.5MPa,靠气井自身能力无法将积液带出,次日辅助一次井口泡排后产气量逐步回升至正常值,但压力持续稳定恢复时间不长(见图3-4)。
        
图3-4  D66-A12井压力恢复曲线
4 结论
(1)实时跟踪气井生产、柱塞运行情况,定期分析柱塞运行效果,及时提高柱塞工作制度以提高其运行效率。
        1)以目前大牛地气田气液比为1.4方/万方来看,柱塞井单次运行周期基本为4h~6h,投运柱塞可此作为初始参考数据。后期可考虑结合载荷系数计算开关井理论时机,并与当前实际运行制度对比,进一步探讨开关制度是否还有优化余地,发现气井潜在问题。
        2)通过延长或缩短开关井时长来提高气井产量的方法,多应用在投运初期前一个月,调试至匹配的工作制度后一般稳产期可达三个月以上。若由于积液、产能衰减等原因导致产量、压力下降较快,可再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
(2)对于井筒积液严重、柱塞无法正常到位的气井,若延长关井时间提高恢复压力的方法无效时,可人为介入帮助柱塞井恢复正常运行。
        1)从油套压恢复情况来看,大66井区实施的柱塞井油压恢复上限约为3.6MPa,套压恢复上限约为4.2MPa,目前五口井压力恢复在均值以下,其中2口是第一批投产的老井,后期可考虑通过结合气井本身无阻流量、投产层位、初始流压数据、限位器下深等,综合评判各单井增产潜能上限。
        2)结合前期调试结果来看,当气井产能下降,油套压差放大至1.3MPa以上,关井恢复套压值可达均值4.2MPa以上时,可依据气井自身能量,辅助降压带液恢复正常运行。若关井恢复套压值在均值4.2MPa以下时,可考虑辅助井口泡排来恢复气井产量。
        
作者简介:尚永慧,女,出生于1989年6月,2015年6月硕士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安全工程专业,,现就职于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气一厂开发研究所,助理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李冰毅,周翀,何云,齐宏伟等. 浅析大牛地气田柱塞气举排水采气工作制度优化[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19(11):225-227.
[2] 张金良,吴晓东,吕明才,龙小平. 智能柱塞气举排液采气技术与应用[J].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 27(5):652-655.
[3]  党晓峰,吕玉海,陈虎,刘洋等. 产水井柱塞气举生产制度优化.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6,39(4):40-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