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主任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顽固性痤疮经验

发表时间:2021/7/22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月4期   作者:丁双双
[导读]
丁双双
(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河南信阳 464000)
 摘要:王伟主任认为痤疮患者体质多为瘀血质,而顽固性痤疮的发病机理是由于瘀血、其他内生邪气互相影响导致痤疮迁延不愈,故活血化瘀是治疗顽固性痤疮的重要入手点。
关键词:痤疮;顽固性;活血化瘀
   痤疮是临床常见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性皮肤病,发病部位主要集中于颜面部、胸背部,表现为脓疱、丘疹、粉刺、结节等。其形成原因主要与遗传、皮脂腺过量分泌、性激素水平、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痤疮丙酸杆菌增殖等因素有关[1]。顽固性痤疮是指接受常规药物连续治疗1个月以上痤疮仍无改善且消退缓慢,停药后快速复发的痤疮。中医中将痤疮归为“痤”、“面疱”、“疮疖”范畴[2],王伟主任认为顽固性痤疮多为瘀血状态,可运用活血化瘀法辨证治疗。
1.中医病机
   痤疮在中医历史中早有论述,内经中记载“汗出见湿,乃生痤弗”,可见无论古今痤疮均可发病。中医认为肺经风热、血热是其主要病因,而顽固性痤疮除上述病因外还可因脾失健运,运化不畅,水湿聚内,积久成痰,湿郁化热夹痰,凝集皮面可生疮;也可因偏食肥腻厚味致肠胃集热而不能下达,反之上行至肌肤聚而成疮;又或因偏食辛辣、饮食失衡而致肺热,热盛于肺,积久痰瘀而生疮;也或因情志失调日久而致肝气郁滞,气滞则可致血瘀,血运不畅也可致血瘀,积久于肌肤而痤疮发。
2.血瘀型病因病机
   瘀血质患者主要是机体存在血运不畅或者有瘀血内阻病理基础致使气机失调导致脏腑及组织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并伴有火、寒、气、湿、痰、食等内生诸邪,其内生邪气可使瘀血加重继而导致痤疮反复发作,治愈难度加大最终发展为顽固性痤疮。王伟主任根据顽固性痤疮瘀血证型分型进行治疗,并以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随证加减并根据证型加味,具体如下:
3 辩证分型治疗
3.1 血瘀气滞型
   血瘀气滞形成原因可有情绪抑郁、紧张且郁结日久,生活环境阴冷、血管痉挛持久,缺乏运动、心肌收缩功能下降,慢性炎症所致组织水肿、粘连、郁血,以上原因导致气血不畅、瘀积而致血瘀气滞。血瘀气滞型患者其痤疮紫红、基底坚硬,颜面色暗且色素易沉着,患者心情抑郁,还可伴有胁肋疼痛、手足寒冷,舌质为紫、脉涩不畅,女性还可见痛经症状,月经色黑并伴血块。此证型患者应在基本方上加以三棱、莪术,血瘀严重者还应加以水蛭及土元。三棱、莪术具有破血祛瘀、行气止痛功用,水蛭活血化瘀、通经,土元逐瘀破积、消肿止痛,上述中药合用可加强活血化瘀,促进患者气血运畅。
3.2 血瘀痰结型
   痰因津液运行失调所致,血瘀因血液凝滞而致,因津液、血液均流于全身,输布时二者交会互为成之,而津血同源,二者之间又可相互转化、渗透,长期瘀血可促使产生痰,同时痰积日久也可导致气机失调、气血不畅而产生瘀血[3]。其痤疮呈紫黑、质地坚硬,并伴有囊肿且不易成脓,其舌质略紫、舌苔厚腻,脉弦滑。此证型患者应在基本方上加以茯苓、陈皮、苍术、胆南星、半夏、厚朴等。茯苓利水渗湿,陈皮、半夏、厚朴理气降逆、下气宽中、燥湿化痰,苍术祛风除湿、燥湿健脾,胆南星清热化痰,上述中药合用具有明显化痰祛湿功效。
3.3 血热血瘀型
   阳邪毒热入体,加之情志郁结,五志过极化火而生血热,因表气不足可致体内热气无法宣散积于体内,同时血液运行不畅,瘀积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器官之内而致血瘀。血热血瘀患者体型壮实,偏好肥腻、辛辣之食,可致使气阴损耗从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其痤疮色呈鲜红且层出不穷,患者口干多汗,舌质色红、脉细数,心急烦躁。[4]女性患者还伴有经期提前,月经色黑并伴血块且经量少。

此证型患者应在基础方上加以栀子、丹参、丹皮、玄参等,栀子可泻火除烦、清热利湿,丹参、丹皮活血化瘀、除烦安神、凉血消痈,玄参清热凉血、解毒散结,上述中药均为清热凉血之药,可疏风散热。
3.4 瘀血湿热型
   因脾气亏损可伤之肾气导致内生湿浊,郁而化热,还可肝郁气滞积久而化火伤阴形成阴虚热盛、内蕴湿热,湿热内盛损耗津液致血脉迟滞运行不畅终成瘀血。瘀血湿热型患者其饮食偏好肥甘厚味,食无节制导致食积于脾胃而致内生湿热,最终脾胃失调可致全身性气滞血瘀。此证型患者痤疮呈脓疱、黑头,颜面部及头发有油垢表现,并伴有口臭、便秘之症,舌质黄厚,脉弦滑数。女性患者还可见白带增多以及黄带,且带下异味。此证型患者应在基础方上加以连翘、黄柏、二丑、黄芩、胡黄连,连翘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黄柏、黄芩、胡黄连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二丑泻下利尿,诸药合用加强清热利湿功效。
3.5 寒凝血瘀型
   受外寒、内寒寒邪侵犯,积久形成血瘀,外感风寒、寒湿致机体自觉寒冷,而血脉收缩其血流发生迟滞致血瘀,另阳气虚弱、脾肾阳虚而阳气温煦不足日久血流迟滞致血瘀。寒性积久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瘀血,此型患者手足冰凉,且畏寒畏冷,女性患者还可见月经延迟、经量少、颜色紫红并伴有痛经。其痤疮呈色暗细小,颜面或有发黄发黑,舌质紫、舌苔腻,脉迟涩。此证型患者应在基础方加以高良姜、小茴香、五灵脂、炒蒲黄、制附子、乌药等,高良姜、小茴香祛风散寒、行气止痛,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消积解毒,炒蒲黄化瘀止血,制附子消寒止痛,乌药温肾散寒、行气止痛,诸药合用可逐寒散瘀促进恢复。
4. 病案举例
   女,25岁,2018年5月7日初诊,因颜面色黑、润泽度差,痤疮色暗且经久未退就诊,伴有月经紊乱、月经黑紫且有血块,查体舌质暗并伴瘀斑,其脉弦迟涩,综上其证型为血瘀气滞型。药方如下:血府逐瘀汤加三棱、莪术,其中生地黄、牛膝、川芎各20g,桃仁12g,红花、当归、柴胡、陈皮、三棱、莪术各10g,赤芍、枳壳、桔梗、甘草各6g。1剂/d,水煎服,分早晚两次。嘱患者以温水及硫磺皂清洗颜面,每日清洗颜面3次,保持清洁,治疗期间停止使用化妆品;饮食保持清淡,少食辛辣甜腻刺激性食物,可多食新鲜蔬菜瓜果;用药3个月左右未新发丘疹、脓疱,月经恢复正常,痤疮基本痊愈。停止服药后随访6个月痤疮未复发。
5 总结
   随着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痤疮发病率逐年升高,且顽固性痤疮人群比例较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王伟主任认为顽固性痤疮多为瘀血质,并可伴有火、寒、气、湿、痰、食等内生邪气,其临床诊治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活血化瘀贯穿于各证型之中。[5]正常机体内无瘀血存在,瘀血可由气滞、痰浊水湿、血热、湿热、血寒等因素引起,以上因素对血液正常运行造成影响从而致使血瘀。对于血瘀气滞型应以活血化瘀为主,血瘀痰结型以燥湿化痰为主,血热血瘀型以清热利湿、凉血为主,瘀血湿热型以消食散结为主,寒凝血瘀型以温阳活血为主。根据王伟主任提出的不同证型适当加味针对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促进痤疮消退,临床疗效明显。除根据王伟主任以瘀血为核心辨证分型治疗顽固性痤疮外,应认识到饮食起居应为治疗关键,治疗应以整体调理为根本,以源头祛瘀,切忌自行盲目进补。
参考文献
[1]贾忠武.当代中医临床家治疗痤疮经验总结[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0):4545-4547.
[2]张天博,白彦萍.寻常痤疮的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18(2):180-182.
[3]汤利萍,马喜桃,向生霞.从湿瘀论治顽固性面部痤疮[J].四川中医,2017,35(10):43-45.
[4]杨星哲.中西医痤疮病因病机研究撷要[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8(4):329-335.
[5]汪春蕾,梅勇.枇杷清肺饮联合胶原贴敷料对肺经风热型轻中度痤疮的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8,17(5):446-4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