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干预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5期   作者:林红1 常丽2 刘树岩2 郑悦2
[导读] 探讨情志干预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
        林红1  常丽2  刘树岩2 郑悦2
        (哈尔滨市胸科医院 1心内科 2肿瘤科   150000)
        【摘要】目的:探讨情志干预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到2020年5月在我院隔离病房住院的新冠病毒感染者39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情志干预。并于干预前,干预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结果:经过情志干预后SDS、SAS及SCL-90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志干预有助于缓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心理应激反应,减轻焦虑、抑郁状态,临床疗效较好。
        【关键词】情志干预 新型冠状病毒 应用
        2020年1月下旬,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向全国蔓延,由于突发性和传染性,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影响。尤其是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他们处于隔离状态,失去自由,没有家人在身边关心照顾。面对自己的预后又有太多的未知。即使处于隔离医学观察时间或出院后,也担心是否会再次复阳,治疗用药是否对身体带来副作用,周围人对自己的眼光和看法等,诸多因素都会加重感染者的恐惧、担忧、焦虑、抑郁等情绪,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睡眠障碍,从而影响了疾病治疗过程。因此,情志干预在此时尤为重要。本课题主要观察情志干预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临床资料  选取自2020年2月到2020年5月在我院新冠隔离病房治疗的确诊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共39例(其中确诊30例和无症状感染者9例)。 年龄在14-79岁之间,平均年龄(47.92±17.25)岁。观察组17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42.65±14.85)岁;对照组22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2.00±18.18)岁。两组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P>0.05)。
1.1.2入选标准 ①所有患者诊断均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标准,明确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冠肺炎和无症状感染者。②年龄在14岁—79岁之间。③能独立进行心理测评者。
1.1.3排除标准 ①严重肝肾疾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既往患者严重心脏疾病。
1.2方法  将入选39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入选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病毒,对症支持及中药治疗。其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还给予积极情志干预。情志干预从情志护理,健康宣教和家庭社会支持等方面进行干预。每周对患者情志干预1-2次,并进行量表评分。
1.2.1情志护理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很多人不幸感染上新冠病毒,面对未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了紧张,焦虑,恐惧等诸多负性情绪。因此我们采用微信及视频等“线上”及面对面的“线下”方式,对病人进行怒、喜、思、悲、恐五志分类。制定情志干预方案个体化治疗。根据不同的负性情绪给予疏导,指导患者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运用情志相胜法,移情易性法[1],呼吸放松法,音乐放松等方法,降低患者的应激水平,缓解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
1.2.2 健康宣教  对疾病认知不足是导致患者产生负性情绪的重要原因[2]。患者年龄、文化等存在差异,不同人群对疾病的认识理解不同,因此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干预方案,以帮助感染者纠正错误的认知。并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加其安全感。
1.2.3家庭社会支持  因新冠病毒传染性强,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都会被隔离治疗。隔离期间患者失去自由,离开了家人的陪伴。他们会不同程度存在孤独,恐惧,内疚,自责,愤怒,敌对等不良情绪。因此在隔离期间,医护给予积极的沟通,通过共情和倾听,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尽可能消除患者存在的负性情绪,并建议患者家属给予理解,包容,情感支持及鼓励安慰,从而有助于改善焦虑抑郁情绪,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发展。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所有入选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3] 、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分[4] ,所有测评要求患者独立、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测评结果分析,①SDS量表中,标准总分<53 分不存在抑郁,53-63 分为轻度抑郁,64-74 分为中度抑郁,≥75 分为重度抑郁,得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严重。②SAS量表中,总分<50 分不存在焦虑,50-59 分为轻度焦虑,60-69 分为中度焦虑,≥70 分为重度焦虑,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程度越严重。③ SCL-90量表在国内应用多年,各因子信效度稳定。共有 90 条目,分别计算阳性项目均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 9 个因子分[5]。在干预前及出院后2周再次对两组进行SDS、SAS及SCL-90量表评分。分别对干预前后两组内及两组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干预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SDS和SAS量表结果:干预前,两组间比较SDS及SAS量表评分无统计学差异(t=0.7 P=0.945;t=0.412 P=0.783);干预后,观察组比对照组SDS及SAS评分明显减低,有统计学意义(t=2.342 P=0.025;t=2.982 P=0.005)。见表1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a:t=7.810,p=0.000; b:t=8.911,p=0.000;
  #:t=5.037,p=0.000 ;*:t=5.804,p=0.000
2.2  SCL-90量表结果:干预前两组各因子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情绪、焦虑情绪、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无明显差别,无统计意义。干预后,观察组中的躯体化、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因子分低于对照组,上述3项因子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中医情志疗法是古代中医在临床治疗中所采用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中医理论指导,应用具体治疗手段来改变求助者当前的不良情志,减轻或消除由于不良情志而导致的躯体症状,从而来达到治愈目的。
        2020年初当面对突发且陌生的新冠病毒,许多人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身心问题。而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也产生不一样的行为反应。一般情况下,适度紧张会促使人及时就诊、注意防治;但过度的应激反应则不利于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会导致人们出现失眠、厌食、头痛甚至焦虑,抑郁等不良症状[6]。因此及时提供有效的情志干预对预防和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中医的情志疗法也是临床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内经》认为形神是辩证统一的。形神关系,实际上就是身与心、生理与心理的关系。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精神、意志、知觉、情感活动等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正是情志相胜的原理所在[7] 。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会存在恐惧心理。这时运用“思胜恐”,即用脾土制约肾水的方法,让患者通过学习科学的方法,以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现实,疏导患者产生的恐惧心理,缓解由恐惧引起的躯体障碍,从而减轻症状。除了恐惧外,患者还可因担忧而产生悲伤情绪。由于“喜则气缓,悲则气消”,医生用喜悦的事物使患者振作精神,从而减轻悲伤情绪[8]。运用移情易性的方法[9],把不同患者的注意力从悲伤情绪中转移到其他地方,通过肌肉放松,呼吸放松,听轻音乐、看喜剧电影、小品等方式来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忧思的病态情志。并给予患者鼓励,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治疗自己的疾病中去。通过实施中医系统情志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延缓和避免病情的恶化。
        有文献报道情志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紧张情绪。临床研究发现,应激状态下,患者的体内的HPA轴所调控的神经内分泌网络紊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水平增高而皮质醇水平较低,导致肾上腺素通路持续激活;杏仁核、海马、前额叶的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异常也可导致HPA轴功能紊乱,而杏仁核通路在情绪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中起重要作用[10],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易激惹、过度敏感等情绪。本研究亦显示,两组间比较,干预后比干预前SAS评分及SDS评分明显减低,且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P<0.05)。干预后SCL-90评分中焦虑、抑郁评分观察组亦低于对照组,其躯体症状亦明显好转。表明积极情志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避免外界各种不良刺激,保持和谐稳定的心态,提高生活质量,利于疾病康复,对整体治疗和预后将起到积极辅助作用。
        但考虑到该课题入组病例较少,且观察时间较短,后续我们还会继续加强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琦,胡珍.中医情志疗法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应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3):51
[2]刘振静,李璟,李玉焕.心理治疗对老年抑郁和焦虑共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5):752-755
[3]王为民,积极心理干预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1):84
[4]刘进,刘小红.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对晚期女性乳腺癌患者心理干预的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99
[5]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5, 14(6): 517.
[6]汪丹.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月刊,2020,07;15
[7] 狄颖,刘剑锋.五行相生在中医情志医案中的应用浅析[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41-43
[8-9] 张琦,胡真.中医情志疗法在创伤后应激障碍中的应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21(3):51-52
[10]SABBAN E L, SEROVA L I, NEWMAN E, et al. Changes in gene expression  in  the  locus  coeruleus-amygdala  circuitry  in  inhibitory avoidance  PTSD  model[J].  Cell  Molecul  Neurobiol,  2018,  38(1): 273-280.
基金项目:黑龙江生哈尔滨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GJ2020TZ004009)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林红,哈尔滨市胸科医院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