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
深圳市永诚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518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升,各行各业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建筑行业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快,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很多建筑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纷纷引进高效的施工技术、科学的施工管理方法,不断地提高自身施工现场科学管控能力。基于此,本文将对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技术;现场施工管理?
1、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的现场施工技术
1.1 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建筑工程项目通常比较庞大,施工过程受各种因素影响,特别是软土地基是项目施工的关键环节,要对此进行重点管理。在基础施工之前,就对软土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进行综合性分析,比如结合土的类型和质地对此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法,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
软土地基处理根据地基土质情况,通过调节土体的含水量,密实度、液限、塑限、孔隙率、内粘聚力。提高土体内摩擦角、抗剪能力,达到增加地基承载能力的目的。目前软土地基处理方法有排水法固结、砂石挤密法、深层搅拌、注浆法、置换法及强夯法。一般情况下会采取强夯法和置换法等对此进行处理,处理过程中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
1.2 基坑支护施工技术
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特别是部分一二级城市土地资源有限,建筑物朝着高层、超高层发展,地下室建设成为标配。特别是深基坑支护,简单的放坡开挖无法满足基坑土方开挖安全要求。
基坑开挖前,根据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支护形式,是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条件。基坑支护形式主要有:放坡支护、挡土墙支护、喷锚支护、地下连续墙、排桩内支撑。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周边环境条件选择经济安全的施工方法。地下连续墙、排桩支护等复杂的支护形式,需要由地质勘察类设计院进行专项设计,出具施工图纸。深度大于5米的深基坑支护属于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需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
施工过程中还需根据基坑安全等级,制定基坑监测方案。主要监测支护结构水平垂直位移,内支撑内应力,地下水位、周边管线等构筑物沉降及位移。基坑监测是施工过程中预防基坑支护结构坍塌重要措施。
1.3 基坑降水施工技术
基坑土方开挖施工,常伴随着降水作业。土方开挖前必须将明水通过明排水沟及集水井收集排出基坑外,固结土体,防止土体含水量过大发生边坡失稳坍塌。对于地下水较丰富的地层,施工中必须将地下水位降至开挖面下0.5米以下。
根据降水深度及土体渗透系数选择降水方法。降水方法主要有:集水井明排、轻型井点降水、喷射井点降水、管井井点降水、电渗井点降水。施工前可以查阅施工项目的《地质勘察报告》了解地下水水位高度、地下水类型及地下水层分布情况及土层透水情况。根据查阅的相关信息选择合理的降排水方法。
对于一些地下水位较高,且拟建建筑地下室在地下水位以下,通常采用截水帷幕结合集水明排的方法处理。前文提到地下连续墙、排桩具有截水功能,在处理地下水时我们统称为截水帷幕。
1.4 基坑土方开挖施工技术
基坑土方开挖除需配合基坑支护、降水、地基处理配合进行。先做基坑支护、降水在开挖。对于大面积深层开挖,还应结合支护高度、降水深度分层分段开挖,合理布置施工机械、土方运输临时道路、内支撑的防护。到达坑底设计标高时,严禁超挖。
1.5 桩基础施工技术
桩基础因其适用于各类地质条件而被广泛使用,主要有预制桩和灌注桩。灌注桩根据成孔及护壁方法通常有人工挖孔桩灌注桩、沉管灌注桩、泥浆护壁灌注桩。
人工挖孔桩虽然因其安全性被明文禁止,但因受施工条件仍被保留下来。比如部分施工难度较大的桥梁,因其位置大型施工机械无法到达。还有一些超高层建筑灌注桩桩径特别大,超过了施工机械的性能,仍然不得不采用人工挖孔成桩工艺。
沉管灌注桩通常用于地层条件特别复杂,比如流砂、淤泥。成孔方法主要是采用静力液压机将与桩径相符的钢护套管压入地下形成护壁,然后通后冲抓的方式将钢护套管内的土方抓出。如桩体需入岩层,则通过更换旋挖桩机接续的方法进行。
泥浆护壁灌注桩成孔随着泥浆调配技术的更新,适用于各类地条件。成孔过程中通过在桩孔内注入调制的泥浆,对孔壁形成侧压力,防止孔壁坍塌。
泥浆调配参数是影响成孔质量及砼浇筑质量、桩底沉渣厚度的重要因素。主要参数包括泥浆的比重、黏度、含砂率。
2 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措施
地基基础施工是整个施工项目初始阶段,项目部管理人员通常为临时组建成立的管理机构,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存在不完善,分工不明,责任不清,管理人员之间工作沟通协调配合等问题。项目前期施工过程管理比较混乱,没有进行有效的考核管理,也缺乏全面监督。部分单位虽然有监督机制,但监督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2.2 项目管理机构人员配备不足,部分岗位人员缺失。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单一性,项目管理机构管理人员配备往往根据项目规模进行配备,项目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造成了管理人员配备不足部分重要岗位人员缺失,相关工作无人监管。
2.3 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质量安全管理意识。
在调查中发现,施工单位管理人员主要有以下两类人员组成:第一类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学习,长期在一线实践累积工作经验,但对于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不了解。第二类是受过相关专业系统学习的科班出身的管理人员,懂技术、知管理,实践经验不足。总得来讲就是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不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影响了管理质量的提升。
建筑工程经常伴随着露天作业、噪声、扬尘,办公及住宿条件有限,同时由于建筑行业现状,加班加点是常态。管理人员长期处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十分辛苦,缺少职业热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3 房屋建筑工程地基基础现场施工管理的有效措施
3.1 完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质量安全责任制。
为了构建一个安全有序施工现场,需要完善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施工质量安全目标。编制质量安全例会、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教育培训、技术交底、检查验收、材料设备及复试、档案管理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只有明确了各项管理制度,用制度的标准去约束施工质量安全管理。
建立质量安全责任体系,将质量安全责任落实到项目施工管理及作业人员。建立考核机制,按月度和年度定期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管理人员的经济收入进行挂钩。有效地控制好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管理,从而提高建筑质量,确保安全生产。
3.2 合理配备项目管理人员
项目部管理人员配备应根据项目规模、技术要求配备合格的管理人员。对于小型项目重要工作如技术、质量、安全、现场施工岗位不能缺失,其他非重要工作岗位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及工作量进行兼任。
对于大中型工程项目除配备相应数量的管理人员外,还应根据现场施工进度配备和调整相应专业技术人员,以适应项目需要。
3.3 鼓励管理人员结合施工实践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改善员工作生活环境。
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有效地提升项目管理人员技术及管理水平。项目应鼓励管理人员提升专业知识,获得国家认可的专业技术职称,对于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员工进行经济激励。对于在施工中碰到技术及管理问题,经常开展技术管理研讨会,充分发挥大家学习的专业知识,同时提高管理人员解决技术管理问题的能力。在项目中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技术创新氛围。
加强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严格控制施工作业扬尘及噪声污染,为员工提供一个干净、整洁、舒适生活和工作环境。
3.4加强施工过程质量验收
影响工程质量管理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在于施工过程的质量验收。验收环节,首先要依据设计方案进行验收,其次,在验收过程中要依据技术标准,判断各个环节是否达标。如果各环节能够达到标准、达到技术方案的要求,则说明验收合格。如果某一环节达不到标准,则说明工程上存在着质量问题,需要返工处理。
3.5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施工的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施工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是施工单位以及开发商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要保障施工全体参与人员在施工的过程中人身财产不受侵害,保障建筑施工的安全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在施工的过程中完善安全生产的责任制度,要做到“高高兴兴上班来,安安全全回家去”,有效遏制安全事故发生。
4 结束语
随着我们国力的整体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地快速提升,城市人口的增加,高层建筑普及,在这样的局势下,也给房屋建设工作者带来空前的困难。在整体的施工过程中,我们要合理地选用适合符合项目实际情况的施工方法,对施工原材料进行控制,选择技术过硬的施工人员,做好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控制工作,因地制宜,保障房屋的建筑质量,全面提升整体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成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探讨[J].安徽建筑,2021,28(04):189-190.
[2]王国阳.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施工管理[J].居舍,2021(10):122-123.
[3]李军梅.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探讨[J].中华建设,2021(04):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