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洁静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沙城第一幼儿园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感 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本土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非常 重要的教育价值,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帮助他们体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但是,当前多数幼儿园普遍存在幼儿对当地传统民俗文化不了解,民俗教育资源缺失的情况。因此,笔者立足于园本实际,基于地域民俗文化,创新开展了精品课程“缤纷玩海城”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海城文化节”民俗活动的素材和方案。丰富了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是对幼儿园民俗文化教育的发展性实践,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
关键词:传统民俗文化;大班幼儿;主题课程;本土资源
一、幼儿园开展主题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
当前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快速发展,技术含量的日益革新,以及信息资源的捕捉径不断多元,人们在快速“赶路”的过程中遗漏了对地域性传统民俗文化的感知、体验、传承和珍惜。古印第安人有一句谚语“别走得太快,让灵魂等一等”。当前,年轻一代的父母对本地域的传统民俗文化了解甚少,无法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传授,至使幼儿无法通过家庭教育充分接触并正确认识本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只有了解和继承本民族、本地域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幼儿教育才能散发独特的教育生命力,才能体现其根本价值。
海城文化节的大班家长问卷调查内容包括:
你是否参加过海城文化节的相关活动?
你是否了解海城文化节的来源?
你是否有意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关于将民俗文化与主题课程相结合的亲子活动?
你是否愿意协助幼儿园提供关于海城文化节的相关资源?
5、你认为幼儿园可以以哪些形式来体现民俗文化与主题课程的结合?
根据问卷调查表的抽样数据显示,37.5%的家长参加过海城文化节的相关活动,46.9%的家长了解海城文化节的来源,84.3%的家长愿意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关于将民俗文化与主题课程相结合的亲子活动,87.5%的家长愿意协助幼儿园提供关于海城文化节的相关资源。种种数据表明家长们逐渐意识到,对幼儿来说,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培养幼儿对本地民俗文化的热爱,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乡情怀之任务已然迫在眉睫。
然而教师们在课程实施中更喜欢运用一些教材中的成品内容,对于与他们生活贴近的传统民间民俗的教育资源缺乏敏感性。因此,我们组织教师对民俗文化的内容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二、开展民俗文化与主题课程相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创设幼儿园环境,感悟当地特色文化、丰富民俗认知
《纲要》中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将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与民俗文化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我们将海城特产——海鲜作为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元素,利用家长及社区资源将各式各样的“贝壳”带到幼儿园,教师装扮成一幅幅“装饰场景”。一走进幼儿园和教室顿时让人耳目一新,海城的当地特色呼之欲出。这不但能美化和装饰幼儿园的园所环境,也能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与民俗文化环境产生互动,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主题活动是当下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形式,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自主探索,更有利于师幼互动,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将海城的传统名俗文化与主题相结合,挖掘幼儿的兴趣点进行进一步的放大、拓展,从未培养幼儿勇敢自信、友爱互助、热爱家乡,萌发初步的责任感。
围绕主题“游玩美丽的海城”将墙面布置成凸显家乡特色的“鱼米之乡”的氛围,请爸爸妈妈将幼儿去海边游玩的照片、家里长辈在使用的渔具等布置到主题墙上,让孩子们了解自己家乡丰富的物产,进一步加深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整合本土民俗文化资源与教学活动
海城的当地特色和传统文化形式丰富、内容新颖。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和发展价值。结合海城特有的地理优势、名俗风情以及幼儿的学习兴趣,本学期幼儿园大班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加入了《缤纷玩海城》的主题课程,分别由“游玩美丽的海城”和“好玩的海城文化艺术节”两个小主题组成。两个小主题的内容看似不同,却又相互交织,具有连贯性。从孩子们周边的游玩点入手,发现海城特有的游玩景点,挖掘和利用本土的资源,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同时引发幼儿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热爱故土的深厚情感。
课程实施为两周的时间,实施中按主题逐个有序地进行。
(三)开设特色突出的区角活动,提高创作激情
区角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幼儿与材料、与同伴产生有效的互动,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四)参与当地民俗活动,家园共育,激发爱乡情感。
1、在海城文化街当天,鼓励家长带领幼儿亲身投入到游行活动中,切实观看和欣赏舞龙、状元骑马、耍大刀、踩高跷、洞主爷菩萨坐轿游行等体现节日欢乐的节目,从中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2、把幼儿收集的文化节游行图片集中贴于一块作为第一部分进行展示,让幼儿了解海城的历史、文化节的由来。并通过图片让幼儿了解民间文化节,感受海城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3、制定亲子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登华盖山》,完成实践调查表,内容包括时间、姓名、和谁一起玩、我眼中的华盖山等。
4、在后续的延伸活动中,让幼儿将海城文化节上表演的服装带到幼儿园,以园内文化节为背景,请幼儿自己创设游行方队,游行形式,游行道具等,开展园内的游行活动,体验参与游行的乐趣,感受文化节给大家带来的合作团结的内在精神。并用相机和表格的方式记录幼儿的每个过程,并进行集中展示。
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要用“心”体验,用“意”创造,用“情”耕耘,让民俗文化走进幼儿园,让民俗文化自孩子们身上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承,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2001年9月
[2]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2012年10月
[3]王亚芳.探究民俗文化的教育性意蕴[D].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论文.2008.
[4]倪蓉.幼儿园民俗文化教育课程[M].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