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生活教育之自主散步的现象分析与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9期   作者:肖林
[导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肖林
        张家港市悦丰幼儿园   
        [摘要]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散步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一环,它连接着午餐与午睡活动,优质的散步活动能够良好地承接午餐活动同时促进幼儿接下来的午睡入眠,对于幼儿身心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散步活动的定义、历史、特点和意义,通过实践观察了解本班幼儿散步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归纳对策,从而优化餐后散步。
        [关键词]自主散步;幼儿园;中班;陶行知
一、餐后散步的教育价值
(一)散步的概念界定
        对于“散步”的定义较多,笔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搜罗。《辞海》对“散步”一词的解释是“随便走走,作为一种休息方式。”“散步”一词来源于魏晋南北朝服食五石散后的“行散”风气,这是一种悠然忘我状态下的行动。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说“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综合上述内容,散步是一种运动量少、具有随意性、放松身心的休息方式。
(二)散步教育文化
        以散步这种休息方式为形式的教育活动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笔者查阅了相关文献得到了古今中外学者都注重散步。至今散步休息依然是一种被广泛推崇的教育内容,古有《学记》“息焉游焉,藏息相辅”;今有陶行知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散步教育虽然在演化但一直存在着它的价值。
(三)幼儿园中的餐后散步教育意义
        餐后散步是午餐和午睡的中间环节,幼儿在放松的氛围中悠闲的一边散步一边消食,这样有助于幼儿快速进入午睡。在散步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和观察来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利用教育契机进行引导,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能力从而提升自主能力。
二、散步中的现象及分析
(一)散步现象
        通过一个学期的散步活动的开展,笔者观察到了许多现象,并对初期的活动进行了观察记录,以下是笔者记录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  秋季餐后散步
        2020年10月20日中三班幼儿在餐后散步参观校园。教师要求自由玩玩具的幼儿放好自己的玩具,整队准备出门散步。幼儿去小柜子放玩具,几名幼儿却迟迟没有过来,原来他们还在柜门前玩自己的玩具。教师呼喊他们的名字,几名幼儿慢慢地放好玩具,来到队伍中整队下楼。来到中操场时幼儿前后间距不均匀,一会儿拉得特别大一会儿又挤在一起。有的幼儿拉着旁边的幼儿在跟着教师走,有的幼儿被路旁的景物吸引,向两边散去,还有的幼儿和前后的人讲话打闹,抱成一团。教师带领幼儿在幼儿园转了一圈,但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教师一直在维持纪律,保持队型,强调幼儿拉手、往前走、和前面的幼儿对齐。教师尝试着让幼儿观察秋天的景色,但谈话被维持纪律打断无法深入。在走了一段时间后,教师看差不多到午睡时间了,便领幼儿返回教室了。
(二)问题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存在着一些现象与问题,下面我将从教师组织、幼儿的行动以及活动内容这三方面来分析。
1.流于形式,缺乏自主
        散步活动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自主性不够,幼儿散步中的路线、速度、停留时间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幼儿缺少自主参与、对这个秋天景物的主题不感兴趣,使得纪律的涣散。导致教师组织被打乱,无法深入话题,整个谈话显得随意而流于形式。
2.追逐嬉戏,不利健康
        案例中幼儿经常在队列中拉开很长的距离随后又猛地追上去,在餐后这样行动不利肠胃工作,甚至会造成急性阑尾炎。有几名幼儿喜欢挤成一团,推推攘攘容易摔倒受伤。这些安全隐患违背了散步的初衷,是活动中格外需要注意的。
3.活动单一,缺少趣味
        案例中的散步流程和内容是固定的,相对来说不够丰富,所以幼儿对谈话不感兴趣,教师的谈话主题是秋天景色的变化,幼儿不感兴趣的原因可能是两点,一是幼儿被外界环境的吸引,或是活动本身过于单一,缺少趣味性。幼儿的大脑神经发育水平决定了他们的注意特点,所以究其原因还是散步活动内容丰富性自主性的缺失。


三、自主散步教育问题应对策略
        针对上述观察到的现象问题笔者在这学期对散步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目的等方面进行了改进。
(一)自主自发,幼儿主体。
        散步活动不同于集体活动的目的明确、组织严谨,它是自主的、随机的、开放的、轻松自由。[1]于是在后续的散步活动中笔者采用了不同的组织形式,营造散步的氛围,增加幼儿的自主性。
1.路线的选择
        笔者在班级中让幼儿尝试规划路线,画一画自己的散步地图,通过展板展示、投票选举得出散步的路线。幼儿对通过这种流程进行的散步活动非常激动,事实上这一举措能够帮助幼儿提前预知自己的散步路线,从而有心理预设,相应地,幼儿的注意也会更加集中,从而花更多的注意在与教师的交流上。
2.组织形式的改变
        教师除了让幼儿自主选择散步的路线外还改变了散步活动的组织形式,尝试让幼儿自主带领其他幼儿进行散步。幼儿对当领路人的反应特别积极,在作出这一决定后,他们对散步热情高涨,不光“小老师”注意到散步的路线,同时其他幼儿也会提醒“小老师”散步路线,投入到散步活动中去。
(二)添味助兴,游戏融入。
        《指南》指出“教师要充分考虑幼儿学习方式与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1]为了增加散步活动的趣味性,笔者尝试在散步活动中融入游戏。
1.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很好的一种游戏,它没有剧烈的运动,相对静态,这种游戏不仅锻炼幼儿的表演能力,还让幼儿感受到音乐和生活的联系,进而体验音乐的美好、感受散步的乐趣。
        案例二  一起去郊游
        在上午的集体活动音乐《郊游》中教师设置了“我是小导游”的郊游情景。在中午散步时,幼儿便自发地唱起了起来。“白云悠悠,阳光柔柔……”于是教师便扮演导游角色说道“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站点是小菜园。”“导游”还提醒乘客们要遵守交通纪律。
        幼儿们非常有代入感,整个活动中他们很开心。为了做“文明乘客”也没有出现追逐打闹的现象。
2.传统游戏
        除了音乐游戏,笔者还精选了一些幼儿喜欢的传统游戏如抢三十、123木头人等。[2]幼儿非常喜欢这些游戏,它们能提高散步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收获快乐,喜欢散步、愿意散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 洞察兴趣,教师引导。
        针对在案例一中幼儿对教师谈话内容不感兴趣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注重观察幼儿的行为,及时抓取他们的关注点,笔者对此进行了实践。
        案例三  小菜园谈话
        散步时幼儿看到小菜园有的地方长出了菜苗很健康有的地方的菜苗都快死了,于是他们展开了议论“这里的小菜苗快死了。”“为什么呢?”“是不是没有浇水。”“但是这里的泥土是湿的呀。”“这里好像没有太阳啊。”等等。
        听到这段对话,笔者和幼儿探讨了植物生长需要的东西,幼儿知道原来阳光是植物成长需要的东西,而后笔者就光与影的主题延伸至区域活动,在科探区放置了探索光影的道具,幼儿十分感兴趣,并在之后的散步活动中继续玩影子、讨论影子。可见教师的观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实际有效的观察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兴趣,从而抓住时机拓展他们的经验,丰富散步活动内容。
        散步环节在幼儿园的一日环节中虽然比重并不大,但它蕴含的教育意义和价值是无限的,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的课程开展能够深入挖掘散步环节中的教育价值,提升散步活动开展质量,优化餐后散步活动,帮助幼儿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洪平.小契机大智慧——例说幼儿散步活动的有效组织与实施[J].浙江教育科学,2012(03):26-27+35.
[2] 许文娟.让散步活动散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J].新课程(综合版),2019(03):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