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段习作评改指导策略初探

发表时间:2021/7/15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月8期   作者: 陶欣茹
[导读] 习作评改是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之一
        陶欣茹
        东北师大附中净月实验学校  

        [摘要]习作评改是语文习作教学中的主要环节之一,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写好作文、而且还要指导学生学会评改作文。“评”就是针对习作中有问题的地方让学生进行评价,对写得优秀的地方让学生模仿和学习。“改”则是对文章进一步的精雕细琢,使文章更加丰富、精彩。所以,引导学生在不断的评价学习中取长补短,在修改中发现变化、体验成功、享受乐趣,从而在小学中年段习作起步阶段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关键词]小学中年段;习作评改;指导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评改作文有着明确的要求:“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1]其中,对小学3-4年级学生的要求是: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因此,学生自主评改作文,是他们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作文评改的主动权应该属于学生而不是教师。这里笔者将以三年级下册《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为例,浅谈在实际教学中,是如何进行课程构建,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习作评价与修改中发现修改带来的变化,初步体验习作修改带来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一、明确习作评改目标
        教师在开展习作评改教学之前,应该先确定习作的评改目标,根据小学中年段学生的能力和作文水平,先制定简单、学生容易做到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习作评改教学。
        对于写人,学生不是初步接触,关键是人物的特点要突出,事例要具体。把人物特点写清楚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指导《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习作时,笔者设定两个教学目标:1.根据习作要求,学会将人物特点写清楚。2.引导学生自己运用修改符号将事件补充丰富以体现人物特点,并与他人分享习作。
        具体评改时,笔者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时习作的要求,意在让学生后面评有依据,改有标准。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认知程度有限,他们无法迅速的在自己习作中找到自己有问题需要修改的地方,笔者在初次批阅学生的习作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用浪线或者横线在习作上进行指示性的圈画,让学生能快速明确自己习作中写的好或者写的有问题、需要补充的地方。这样的评改策略,可以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评改教学里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同时还能照顾到全体,关注到学生的主体性,展开评改教学。
        二、出示例文,赏读交流
        选取学生优秀的习作作为例文进行分享,既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学习。笔者在班级学生中选择一篇符合习作要求的习作,在颁给学生“最佳习作奖”的同时让这位同学当着全班学生朗读。课堂上,把学生的习作《爱唠叨的妈妈》制作成学习单发到班级同学们的手上,全班同学边听边思考:1.写的是谁?人物有什么特点?2.通过什么事表现了这一特点?经过思考讨论,学生明确了《爱唠叨的妈妈》是通过写妈妈在他生病时一边唠叨一边照顾他的具体事例,抓住了妈妈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妈妈爱唠叨的特点。这样,学生进一步知道了什么样的习作是把人物特点写清楚了,也为后续的评改起到铺垫引路的作用。
        因为佳作并不是人人都有,要捕捉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在课堂上接着分享了其他几个同学习作中画有浪线的精彩语段。在同桌间相互赏读交流中,营造了浓厚的习作评改氛围。通过展示习作优点,学生获得充分的肯定,学生学会在聆听中思考,在分享中去把握、去感悟,逐步提高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水平,习作评改趣味盎然,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问题列举,引导修改
        学生通过之前赏评的铺垫已经对习作评改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明确,这时根据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人物特点写得不清楚这一习作评改训练点,选取三个不同类别的学生习作的问题片段,师生共同评改,从而使学生学习到具体的评改方法。


        (一)对比提问,发现问题
        在屏幕上出示第一个习作片段《我家的小书虫》,让学生边默读边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和刚才赏析过的习作对比,有什么发现。通过学生不断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讨论分析,学生很快发现习作中“姐姐爱看书”这个事例描写的不清楚。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建议,如:可以从姐姐看书的时间长、地点广说明她爱看书;也可以从姐姐看书时动作缓慢、神态认真专注等方面突出姐姐是个小书虫。学生们发表看法以后,笔者利用实物投影,拿出事先打印好的片段,带领学生共同修改这篇习作,边议边在片段相应处用修改符号增添或删改。修改后再把作文连起来读一读,发现要想写清楚人物的特点,可以适当在具体事例中加上人物的动作、对话、表情等方面的描写,此时教学重难点呈现出来,如何把人物特点写清楚的方法也提炼出来。通过教师先“扶着”学生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评改作文后,接下来就可以试试“自己走”了。
        (二)自改互评,迁移运用
        自改互评是学生亲自实践的重要一步,依据之前老师在习作做的符号标记,学生迅速找到自己习作中有问题的片段或句子,然后拿出红笔,对自己习作上画横线不清楚的句子进行丰富,使用添加符号补充词语。学生依照之前学习过的方法改好后在小组内读给其他三个同学听一听。
        小组合作互评互改,有利于学生的合作性,能弥补自改过程中的不足。这样既能增强同学之间的情感沟通,又能在头脑风暴中使自己得以借鉴,汲取他人的闪光点。同时建议本次习作写的是班级同学的,将习作给他所写的那个人看看,听听他的评价,请对方说说哪里写的好,哪里需要改进,这个过程中,他们是学生,也是小老师;是小师傅,也是小徒弟;是作者也是评论者。
        (三)自主交流,全班分享
        自主交流这一过程是学生把评改过的习作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是点对面的合作式交流。一方面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交流评改作文的心得体会。笔者在执教《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习作评改课,在学生交流汇报时,找2-3位不同写作类别的同学读读其修改的习作,利用实物投影在全班面前展示。分享之前要求学生先不说出人物的特点,让其他同学们一起来猜一猜,看看能否一下子就捕捉到人物的特点。之后提出两个问题让班级同学们思考:1.他的特点是什么?2.有没有围绕这几种方法将人物特点写清楚?让学生当小老师来评价,若学生的意见切合实际,就大力表扬,予以肯定,鼓励他们的积极性;若评价不当或评价不到位,则做适当点拨让学生继续评改。
        (四)教师点评,指引方向  
        学生评改时,教师巡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评改作文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找出表达中的缺陷和不足,矫正学生不正确的表达方式。从课堂实际出发,及时了解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做到引之有理、导之有法。如笔者看到小组内有的学生交流时评价过于笼统概括,于是我便提醒说:“ 如果是你,你都有什么办法呢?加入什么具体的事件,能让人物特点更加鲜明呢?”如出现争执,笔者则及时予以帮助,客观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四、关注过程,统观全局
        “十分文章,三分写作,七分修改。”一篇好的文章是不断修改而来的,帮助学生树立修改完善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修改方法,经历修改的过程,才能让文章出彩。这种修改习作的方法如果经常运用,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习惯,提高学生的习作修改能力。即使个别学生自行修改的能力低,通过学生互改、教师的指导改,也能使学困生逐渐提高能力,以达到自行修改的目的。如果能持之以恒坚持,那么作文教学将会事半功倍,学生也会渐渐成为一个勤于修改,乐于修改,善于修改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姚菲.初中生自主修改作文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6.
[3]许云芳.不教而教,无以启智—小学“问题式”作文“启发式”评改策略[J].课教课改,2021(20):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