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约新
泉州市温陵实验幼儿园 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闽南童谣是闽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包含丰富的知识,还包含着闽南人传统美德与人生智慧,处处弥漫着闽南人的生活气息,闽南童谣琅琅上口、诙谐有趣,它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深受幼儿的喜爱。那么如何挖掘童谣中蕴含的节奏和韵律,突出童谣中的艺术教育价值,巧妙的将闽南童谣渗透在打击乐教学中是值得我们深究的问题。因此针对幼儿年龄特点,我选取幼儿感兴趣的童谣,尝试在幼儿中进行尝试教学与实践,获得了初步的成效。以下谈谈我的几点具体做法和感受。
【关键词】闽南童谣 打击乐教学
一、寓闽南童谣于生活中,引导幼儿做中学,营造学童谣的氛围。
开展闽南童谣的教学活动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不能只限制于集中教学活动,要拓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利用一日各个环节,把闽南童谣教学有机融进,营造学习的氛围。
1、早操环节,我们利用闽南童谣句式押韵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有节奏感的特点,把它融进早操的游戏里,如《我是大粒的上丸元》《老阿公》这两首闽南童谣经过改编,配上具有闽南小调乐曲让幼儿边唱闽南童谣边按童谣的节奏结伴进行表演。2、点心环节,利用分点心时巩固复习童谣,引导幼儿愉悦地说唱,避免幼儿枯燥的等待。3、课前的情绪稳定,让幼儿边说唱童谣边做动作,集中幼儿注意力,做好上课前的准备。4、区角活动,提供具有闽南特色的闽南打击乐器和相关的图片,引导幼儿尝试边看图谱边为闽南童谣伴奏。充分利用多种的教育手段,引导幼儿学习,掌握方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二、寓闽南童谣于节奏游戏中,引导幼儿“玩中学”,激发学习的兴趣。
曾经伴随着一代人成长的闽南童谣,正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淡出孩子们的生活。刚接触闽南童谣时,孩子们对其有趣的发音和诙谐的内容深深吸引,于是我们创设游戏化氛围,通过有趣的游戏场景,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如闽南童谣《老鼠钻壁洞》这首童谣形象鲜明,简短易读,富有童趣,深受幼儿喜爱,特别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形象突出的,非常适合小班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主要引导幼儿感受其风格,理解童谣的内容,孩子们一下子对闽南童谣这种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但对于其中的内容还不理解,如“一瞑”“卜掠”,教师通过图片,结合自己的范读,引导幼儿念准字音。待熟悉了内容,他们自由结对,有的当小老鼠,有的当老鼠夹玩游戏,孩子的兴致很高,为了更好的借助这个有利的契机,教师寓闽南童谣于游戏中,创设了游戏氛围和环境,引导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对这首闽南童谣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选取了节奏鲜明欢快的《玩具进行曲》乐曲,引导幼儿模仿小老鼠吃米时的可爱形象通过拍手、拍脚到拍同伴的肩膀、互动配合等等游戏,按照一定的节拍,一拍一下的跟着乐曲节奏走圆圈,帮助幼儿掌握好四四拍节奏,并能配合肢体语言进行律动。这样一首栩栩如生、形象鲜明的闽南童谣在游戏情景中很巧妙的运用于教学中。
三、寓闽南童谣于打击乐教学中,引导幼儿感受中探索,增强教学效果。
闽南童谣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它们大多是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以简明的音韵写成。在平时的打击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闽南童谣结构规整,句式押韵,琅琅上口,节奏明快。选择和开发一些适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合幼儿学习和感受的闽南童谣并运用于幼儿园打击乐中的初见成效。
1、教材的选择与改编。
要合理、有效地利用闽南童谣进行音乐教学,选材方面是要费一番功夫的。特别对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富有情趣的童谣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于是我们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选择了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闽南童谣作品。
如《老鼠仔钻壁洞》、《羊仔囝》、《戽虾戽蛟蚤》、《一只鸟仔》《搵孤鸡》等生动有趣的作品,但有些闽南童谣篇幅长也拗口;有些句节较繁琐或字面不好理解的童谣就需要加工改编后才能让幼儿学习,为了使其结构规整,节奏分明,我们尝试对闽南童谣进行改编,并寻找与童谣句式、情绪相匹符的音乐来搭配。如《老鼠仔钻壁洞》是一首富有游戏情节的童谣,角色生动,诙谐有趣,情节暗示明显,选用《玩具进行曲》这首节奏明快、鼓点清晰、行进式的乐曲,我们觉得非常合适,它能让幼儿随着行进的音乐,模仿小老鼠一拍一下,一个跟着一个出来“偷吃”的情景,重点落在一拍一下的跟着乐曲节奏走圆圈,帮助幼儿掌握好四四拍的节奏,并能配合肢体语言进行律动。
2、借助视觉符号,加深理解,帮助幼儿掌握相应节奏型。
视觉符号既结构图谱,通过易懂的、直观的符号,以及与童谣内容相符的图片,使得闽南童谣材料简单化和形象化。而运用图谱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图谱具有形象性与可视性,适宜的图谱可以将抽象的闽南童谣词句直观的再现于幼儿面前,实现语言与画面沟通,并能有效地支持幼儿学习。如:闽南童谣《戽虾戽蛟蚤》,我们很好地运用了有关童谣内容的图片,出示相关的大虾小虾和情景图片,每一句都用一张生动形象而且一看就明了的动物情景图片提示幼儿,幼儿在图片的帮助下,很快地理解了童谣内容,并模仿其形象做动作。图谱中有趣的图像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他们开始主动吟诵童谣,待熟悉童谣后,幼儿开始尝试看图谱拍出相应的节奏,在老师的引导下,直观的图谱很好的帮助幼儿掌握了简单的四分节奏。
3、借助动作符号和道具,帮助幼儿明确角色、增强节奏感。
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闽南童谣中的词意,发挥幼儿的想象。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
验,对童谣中的某些词汇不能正确理解,这时,让幼儿用肢体语言来表示就能很快理解。如:《戽虾戽蛟蚤》中,孩子对“戽虾”“戽蛟蚤”“大尾”“细尾”“掠”“科”等这些词用语言很难讲清楚,这时让幼儿看老师的动作听讲解;或让幼儿自己尝试做一做,动一动。教师通过形象、生动肢体动作示范,幼儿就能很快理解了。而简易的道具使用往往能在活动中起到恰到好处的作用,活动中孩子对于“大虾”“小虾”角色的分辨不明确,于是老师巧妙的借助了两个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圆圈牌,孩子通过形象的物品,很快就能分辨出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教师按照一定节奏,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大虾”“小虾”的不同动作,引导幼儿自己发现问题,突破活动的难点,使幼儿更好掌握节奏和遵守游戏的规则。
4、闽南打击乐器尝试教学,引导幼儿探索角色与乐器的配合,体验探索和演奏乐趣。
闽南打击乐器有其独特的演奏方式和特别的音色,但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于是我们借助孩子最感兴趣的提线木偶入手,通过提线木偶“孙悟空”配上闽南打击乐器,演绎出相应的节奏走和跳的动作,幼儿的兴趣被激发。教师提供多种闽南打击乐器,引导幼儿多种感官探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不断感受、倾听、探索中,了解几种闽南打击乐器的音色和演奏方法,孩子们从中体验和感受闽南打击乐器的独特魅力。这也是打击乐教学中,挖掘乡土文化中适合幼儿教育的教学资源,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作用。
闽南童谣是阐述乡土文化的象征性素材之一,抓住和找准闽南童谣中的艺术教育契机,突破教学难点是我们一直不断探究的目标。闽南童谣在幼儿园的打击乐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如何把握童谣中的艺术教育手段也是提升我们自身素质的关键,也就是说:正确把握童谣中的艺术教育手段是教师智慧的体现,所以我们将继续探索尝试各种不同教学方法,让我们的闽南文化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闽南童谣100首》
《泉州歌诀图典》 泉州市新海路闽南文化保护中心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