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
上海市闵行中学
【摘要】
笔者针对原本美术欣赏仅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乏实践、缺少主动学习的情况,提出在中学阶段把美术欣赏整合为单元教学,其教学模式应转为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式。即让学生结合学科的特点,将学生分组,制定一些他们所感兴趣的专题,并结合学生爱好,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自己的切入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专题,最终把研究成果在美术课中进行展示和交流的活动。该教学方式可实施性强,学生的兴趣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其相互合作的能力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而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升艺术鉴赏能力,有效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美术欣赏;体验式;专题探究;鉴赏能力;单元教学
导 语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尝试、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人的艺术修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体验式学习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味地单方面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那些可视 、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做好体验开始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自愿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过程,并积极接触语言、运用语言,在亲身体验过程中掌握语言。“学生不是个‘认知体’,而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体验式学习的提出顺应了一趋势。
现状分析
1 .学生在美术类别中接触欣赏最多的是绘画,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雕塑工艺、建筑、服装、动漫画并非全无兴趣。2.在欣赏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关注画面作品形式,文化背景,作者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欣赏是一个被动过程。在贯彻二期课改精神的引领下,笔者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就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了体验式“美术欣赏”的学习与探索。
方向和意义
笔者将美术欣赏整合为单元教学,让学生在单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一是该学科具备一定的特殊性——美术应用的范围很广,包括在绘画,建筑、设计、雕塑等多方面。二是学生的兴趣广泛,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研究。
引导学生在美术欣赏单元中进行体验式学习主要包含如下教学理念:增强审美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注重多元智能,强调实践经验的获得,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体验式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定位,即艺术是人们从审美的角度认识,感受乃至现实世界的一种基本形式;可以以审美体验、技能体验和创造设计为基本线索;可以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 . 体验式美术欣赏活动的学习与实践
第一部分:专题成员组成→确定专题(研究方向)→ 研究框架的建立。
表一:体验式学习基本路径
.png)
通过了解学生爱好制定他们感兴趣的课题,确定研究方向,目的是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把学生的探究引导问题的“实”处、“专”处,从而确定了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专题的核心部分。课外开展调查研究,学生撰写专题报告;教师指导专题。确定研究过程的几个方法与途径,1、教材内容;2、图书馆;3、网上寻找资料;4、与专家访谈。通过这些途径积累资料撰写方案,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把美术欣赏落实到色彩造型概念上来理解。比如在文本《京剧行头》的案例中,学生的设疑、总结性提问尤为体现了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课堂展示和课外交流。包括成果展示、小结、学生自我评价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学生在展示中得到自我提升,在展示中获得自信,在自我评价中回归再思考。
基于以上几个过程的探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教材相结合,确定了一系列的专题。
表二:体验式学习与实践的专题情况总编
.png)
2.埃舍尔不可能图形 PowerPoint、图片、书面资料
两个阶段
依据学科的特殊性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体验式学习的实施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绘画作品欣赏的探究,主要请学生找相关绘画作品的背景资料,进行作品赏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阶段:美术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信心和促进艺术修养。
在第一阶段绘画作品欣赏以面到点。第二阶段的体验式探究从“点”到“面”,从艺术的不同领域展开,美术欣赏依然回归艺术本源,落实到美术概念。例如《绝妙的中华盛装》由中国古代服饰探究引导到唐朝服饰的艺术特点,将服装的欣赏落实到对造型、材质、色彩等美术概念上来理解。自主性学习实施的两个阶段相辅相成,分层递进,引导了学生深度学习,有效促进了学生艺术素养。
二 . 体验式美术欣赏活动的体验与感悟
经过实践探索,可以确立美术欣赏单元的体验式学习的路径之一为:组成专题组员——确定专题——研究框架建立——专题组开展研究活动——全班交流和评价。
下面以《京剧行头》体验式学习为例,略加说明。
【课外调查研究】
第一部分,学生个案收集,由陶某等3人组成,陶某担任组长,主要负责专题的汇集;其他组员主要负责将整理收集的资料做成课件。
第二部分,专题组成立后,以研究戏剧中行头为主导。由于课题范围太广而没有头绪,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出以最具代表性的京剧行头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在行头中以服装为主导,首先请学生去学校图书馆查阅相关京剧行头的书籍,初步了解京剧行头的发展历程,并作了相关的摘录。
第三部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书本中、网络上、走访专家、获得大量的信息,掌握了有价值的资料,组员们各自发挥特长,应用“PowerPoint”Microsoft Word”这两个程序,把材料制成课件,这有利于课题展示生动直观。
【课堂展示部分】
1.教师介绍专题组成员
2.学生阐明专题理由:
京剧是国粹,是我从小喜欢的艺术。它具有美感,不论是它的表演方式,或是它的服装(也就是行头),都是我欣赏的。而且,京剧现在已经慢慢减退,年轻一辈很少有人关注,我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3.行头的介绍
(教师导入)“行头”,古代对戏曲服装的称谓,沿用至今。也可用以泛称一切戏曲演出用具。例如京剧的表演戏装又叫行头。不管哪个朝代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明朝的打扮,并不受剧情中季节、地区和民族的限制。京剧行头主要随着角色的身份、职业和性别而定。
4.学生出示课题 演示课件(学生上台课件演示)
达官显贵最正式的礼服——蟒
(课件图片展示)蟒是在正式场合穿的服装,等同于现在的礼服。穿蟒的人身份地位非同一般。蟒的颜色有很多,包括:黄、红、白、黑、绿、紫、蓝、粉、香色。不同颜色的蟒适合不同类型的人物角色。黄蟒只能由帝王来穿。红蟒是给皇亲国戚,或者是独霸朝纲的朝廷重臣穿的。穿蟒的人,扮相沉稳端庄,有一种不怒自威的神气。
学生提问:同学们观察女蟒和男蟒有什么区别?
(课件图片)女蟒从款式上来说比男蟒短,一般不过膝盖。女蟒是皇后、嫔妃、公主、诰命夫人等贵族女性们最庄重的礼服。需要穿蟒的场合都格外隆重,女蟒只是给年轻或中年女性准备的,身份显贵的老年女性角色可以穿黄色或香色蟒,表明已经老迈了。
公主们的日常穿着—-舞姿翩翩的宫装
(图片演示)宫装是给贵族女性们准备的日常装束。虽然没有蟒正式庄重,可是论精美华丽,过之而无不及。舞动起来时,几十条飘带、层层丝穗,配上雪白的水袖翩翩而动,美得目不暇接。有幸穿这件服饰的都是非常有身份的女子。
学生设疑提问,可以出门会客的休闲服是什么?——帔
男帔就是男性休闲服,指那些穿起来比较舒服宽松,这个男帔,上至皇帝,下至乡绅,只要是气质成熟端庄、家境不错的男性都可以穿。人物在做动作时,衣襟飘拂,为本来就庄重儒雅的人物又平添了一分潇洒。
女帔和男帔差不多,只有长短不同。未出阁的大家闺秀也可以穿帔。舞台上的恩爱夫妻有时穿一样颜色、一样图案的帔来表现他们的举案齐眉,这个可以称为“情侣帔”……
人人都穿的褶子的色样?
(课件图片)“褶”(xué)子,是男女老少都可以穿的一种便服。京剧行还把褶子叫作道袍。褶子的种类颜色都非常多。有刺绣图案的叫花褶子,纯色的为素褶子。大缎做的比较厚重的叫硬褶子,绉绸做的比较薄的叫软褶子。穿绿花褶子的大多公子哥或绿林人士;穿浅土黄色褶子的,是社会底层的老年人;穿青褶子、白色大领的是正直清贫的人物;穿蓝褶子配白色大领的,是那些的文雅之士……
5.教师引导学生设疑、总结提问
看了这么多京剧行头后,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京剧行头有哪些艺术特点?
1)色彩多样性,色彩象征性
2)图案多样
3)造型宽袖为主
4)理想与信念固化的程式化的美
6.教师总结
“行头”是称谓戏曲服装的术语。旧时戏班总是不停地游走江湖,演出服装和道具便成了不可缺少的装备。京剧行头在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时,既不奉行唯美主义,也不采用写实手法,而是兼顾生活的真与形式的美,并以美为主导,可以说遵循的是一条尚美的原则。
【课后分享和评价】
.png)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有四个“注重”:注重学生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以自我评价为主;注重成果展示会;注重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
.png)
三. 体验式学习的实施要点
体验式美术欣赏单元的学习在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关注以下几点,可以使该学习更加有效。
1.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切入口
本课题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通过专题研究创设学生的主题实践活动,努力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打破常规,力求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强调让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感悟。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引导——实践——领悟——创造等不同环节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建立审美层次,有效提升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接下来以两个学生实践事例来加以说明。
其一,从专题提出到同学们组成自己的小组确定研究目标只用了短短一二个星期,然而当我们着手开始操作《多格动漫》专题时,我们发现原来研究一样事物是如此之难,首先是组内成员意见的不统一,专题的侧重点没有确定,导致课题太大,难以下手。其次是资料问题。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要找一件事物的相关资料并不难,难的是要对他进行汇总、提炼……
其二,我们在《静物素描作品欣赏》专题中,提出了组长负责制,即组长可分配同学任务,参与部分课件的制作。这样一来,每一个兴趣同学的特长都得到了发挥,那些有一技之长却无用武之地的同学在客体的研究和课件的制作中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凭着娴熟电脑的操作展现出其制作幻灯片的高超水平;擅长绘画的,不消一杯茶的时间就为你绘出精美的图片;会写作的,挥毫泼墨配上精辟的文字,使同学们更容易理解;能说会道的,在演讲的时候滔滔不绝,引人入胜……
从以上两个事例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更具有活力。
2. 以“兴趣”为主导指导学生专题活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足以见得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尤其在“美术欣赏”学习中尤为突出。笔者在探究活动中以激发兴趣为主导来制定专题,鼓励他们进行课外探究。在收集专题资料和PPT展示中,学生潜能得到挖掘,合作精神得到激发,并且在专题分享前开展调查活动,部分专题还可结合自己的实地考察,拥有真情实感后,学生学习内驱力有效发挥,使课堂更具有活力。学生对于专题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究,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交流,同时学生在专题学习研究中,学会判断、处理,学会分享,尤其是兴趣得到拓展。
通过学生课外大量的收集资料,深入探究,把体验式学习与美术课堂相结合,我们不难发现: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整个课堂气氛有了完全的改变,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强化了学生的亲身感受。
原本的欣赏教学,片面追求了教师的作用,而轻视了学生的感受。我们通过专题探究,把美术欣赏教学整合为单元教学,强调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感悟。在美术课堂中进行学习分享,可以充分肯定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艺术鉴赏能力,有效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一次次的教学改革,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美术欣赏单元教学模式的确给课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最后,借用雕塑大师罗丹的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学中不是缺少灵感,而是缺少实践。用心去教学,你会得到一份心灵的收获;用情去感受,你会得到情感的体验。体验式“美术欣赏”的教学模式的探究——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作者简介:陈英(1968年4月),女,汉,上海松江,本科,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中学美术教育教学
附: 参考书目
[1]刘琦 《京剧行头》[M]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8.01(6)
[2]《中国美术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发行所发行1998.08(1)
[3]《中国服饰大典》华夏出版社。2000.01(338)
[4]《中国历代服饰图典》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2.06(83)
[5]钱初熹 迎接视觉文化挑战的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