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爱琴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舥艚第一小学,浙江 温州 325800
摘要: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成为不可规避的重要课题,是培养高素质全面人才的基础环节。但是德育教育是一个道阻且长的发展过程,面临来自各方因素的挑战。因此,小学班主任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教育使命,提升对于德育的重视程度,将德育作为班级管理的重点工作,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现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途径展开探讨,以期提升教育管理效用。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
引言:德育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核心,是保证教育教学活动顺利高效实施的基础。小学阶段作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时期,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德育教育作为思想层面的引导活动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其教育效果并不能够单纯的以分数或是某一视角进行量化。因此,班主任应以时代人才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学生学情,在实践中探索契合的德育教育方式,提升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1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实施的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由以往的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变,德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之下,赋予小学班主任全新的教育使命,德育成为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不可取代的重要环节,其意义无可比拟。具体而言,第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提出将德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成为新时期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实施的风向标。因此,班主任应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思想的引导、情感的支持,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适应性,为学生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第二,有助于优化班级管理效果。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能够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觉配合班级管理工作。此外,所谓育人先律己,在德育教育的加持之下,有助于提升班主任的职业操守与职业能力,促使班主任能够积极革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式,打造现代化素质教育模式,加快教育管理目标的有效落实。
2新时期小学班主任德育实施策略
2.1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给予尊重关爱
从本质而言,师生关系隶属于社会人际关系范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打造高效教学的基础,对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具有推动作用。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第一,深入的了解学生。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充分的了解学生是拉进师生关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细致的观察学生的行为,了解每位学生的行为习惯及思想特点,便于及时的察觉学生的心理波动,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与支持。第二,充分的尊重与关爱学生。教师要正确认知师道尊严,调整教育管理姿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为学生创造自由的成长空间,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善用语言激励,激发学生潜能,树立学习自信。此外,定期组织师生交流谈话,倾听学生学习及生活所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并为学生提供中肯的建议。通过实际行动赢得学生的青睐与尊重,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让班主任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坚强后盾。
2.2加强班风班级建设,培养自我约束力
在素质教育视域之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小学德育教育亦不例外。因此,教师应加强班风般纪建设,为学生打造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形成自我约束意识与能力。第一,完善班规班纪制度。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管理离不开严谨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班主任让学生参与班规制定过程,彰显民主管理意识,提升学生对于班规班纪制度的认可度,进而自觉遵守与维护。例如,教师让学生观察并收集身边违法乱纪的行为,并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交流与探讨杜绝不良行为的方法,并将其纳入班规制度体系。此外,班主任要培养强而有力的班干部团队,以综合能力强、男女比例平等、具有可发展性等多方因素的考量,打造班级管理的左膀右臂。第二,营造良好的班风。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成果的优劣,因此,教师要注重内外兼修,加强班风建设。一方面制定明确的班级共同奋斗目标,形成促进学生奋发向前的动力。另一方面加强文化与情感的熏陶。例如,组织学生坚持进行传统文化诵读,净化心灵,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加强班风班纪建设形成内在自觉与外力约束,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2.3采取多元引导方式,增强教育效力
对小学生而言,传统的说教式德育教育方式不仅难以形成心灵上的触动,甚至会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应立足小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选择相契合的、多元化的德育引导方式。第一,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中低段小学生以感性思维认知事物,言传身教不失为影响学生思想与行为的有效手段。一方面教师在小学生心目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喜欢模仿教师的一举一动。因此,班主任应严于律己,提升自我学识修养与职业操守,做到言行合一,为学生展现为人师表的良好精神风貌,起到表率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学生中的佼佼者,树立榜样标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借此调动学生的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觉约束、纠正自身行为。第二,积极组织实践活动。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亲身实践引发学生的感同身受对于德育教育目标的落实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要打破德育教育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组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互动。例如,学生参与社会志愿者活动,依托重大节日组织孝亲、热爱自然活动等等。让学生的思想在实践中得以提升,促使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2.4建立家校共育机制,构建教育联盟
对于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单纯的依靠学校单方的努力难以实现预期效果。班主任要架起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建立家校共育机制,为学生打造和谐统一的德育教育氛围,促进思想品质的提升。第一,建立家长委员会。通过自荐及推荐的方式选择家长委员会成员,直接参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双方形成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出谋划策,形成课堂教育的延伸,打造家校共育联盟。同时,家长委员会能够对班级管理工作形成监督与督促的作用,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升教育引导效果。第二,建立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到校参观,既可以深入的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又能够借助家长的亲身经历为学生带来妙趣横生的德育案例,拓展德育教育资源。
结束语:
在素质教育新时期,德育是基础教育的灵魂。因此,班主任应领会新时期的教育管理要求,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在班级发展过程中起到纽带作用,将各方教育资源整合为统一整体,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顺利实施,提升教育引导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宏英.爱于心,践于行——浅析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181-182.
[2]段春娜.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励措施的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9(28):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