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3月9期   作者:石波
[导读] 具有伦理品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现出将道德的理性与情感关怀传递给儿童的道德教育追求
        石波
        山东省肥城市老城街道百尺小学 山东 肥城 271601
        摘要:具有伦理品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体现出将道德的理性与情感关怀传递给儿童的道德教育追求,含有个体道德发展和社会伦理教化的双重属性。以幸福生活为指引,以公共伦理为框架,以个人道德修养为基石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伦理品质的应然样态。通过友好型课堂氛围的营造、伦理型思维品质的锤炼、参与型公共精神的培养,帮助儿童在功利充斥和规则盛行的现实世界中追求幸福、完善情感、涵养德性、学会担当。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小学;渗透
        0 引言
        小学时期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基础时期,但是小学时期也是培养他们三观的重要时期。小学时期的学生可塑性极强,因为他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成熟,这个时候,他们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教学以后很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在小学时期就向学生们教授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不仅能很好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观念,还能够很好地促进他们的全方面发展。基于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标准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老师也要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要改变自身原来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观念,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要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能力来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帮助全班学生的身心全方面发展,还能够很好地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1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在小学阶段中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从而让学生对世界、生活环境拥有更加透彻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将来核心素养的提升打好基础。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中,学生的特点和心理也各不相同,而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特点是认知薄弱、缺乏正确的思维观点、接受能力较差,同时爱玩好动、善于动手、探索心理强烈,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顺应学生成长规律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高效性。小学生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周边环境的认识较为简单、浅薄,即在小学生阶段的认识具备不完善、不全面性,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结合核心素养的知识内容,实现学生在教学和生活中的全面发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展开,需要结合当下当时小学生周边的生活环境,切忌胡乱设计和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给学生道德与法治的认知造成负面影响。但是,在实际的小学教学工作中,不少学校缺乏足够专业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人才,而负责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师通常由思想品德教师或是班主任担任,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道德与法治内容;另外,教师对于道德与法治不仅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且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教授体系;而且对于教育教学方法的认识不足,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给道德与法治工作的开展带来的许多困难。
        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1 营造生动教学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共鸣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老师可以根据每一节课堂的教学内容来为学生们营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们直观形象地了解理论知识以及对伦理知识加深印象。比如:某一篇课文中有一个情节非常完整的故事,教学老师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角色演绎,班级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演绎将课文知识进行演练,让学生感觉自己似乎是身在其中,这样,学生们就能够很好地体会到故事中所蕴含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设计出的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们在社会上自我主人公意识,还能很好地激发出学生内心潜在的道德正义感。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老师在教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这篇内容时,就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营造一个情景教学环境。

譬如老师对学生们讲:“小明的奶奶有一天突然生病住院了,但是小明的爸爸和妈妈都在工作而且工作单位距离家里和医院都比较远,然后就没有人去照顾奶奶吃饭了。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样做呢?”老师讲完之后就可以让学生们在情节中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小组进行合作讨论。等学生们小组讨论完成并发言结束之后,教学老师就要针对学生们的回答做出评价以及总结,也要对学生们进行夸奖,当然教学老师也需要在学生们的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给予他们指导以及点拨,以此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
        2.2 制作教学资源,紧密联系课本教学内容,增强趣味性
        在进行翻转课堂的开展过程中,首先,教师在制作翻转课堂教学资源时,应当要注重紧密联系课本教学内容的原则。制作教学资源的流程,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汇编,教授讲述、制作视频教学课件、制作教学案例,一般通过视频为载体提供给学生。制作的视频长度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要将课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梳理。同时,制作资源的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丰富性,视频内容的趣味性。要合理选择素材,既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又在快乐的教学中学到知识,得到启发。例如,在讲学《安全记心上》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查找的一些动画视频,如交警叔叔与学生在过马路的情景,交警叔叔在履行自己的保护公民的职责,保护人民的安全,督促人们遵守交通规则,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学生注重自己的角色,养成一个良好的文明过马路的习惯,遵守交通规则,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小段动画视频,在趣味性的视频中学习到了责任与角色的关系,以及其中的道德标准、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
        2.3 参与型共同体精神的培养
        在共同体的目标指引下的公共生活中,参与型共同体精神的培养,源于唤醒参与意识、旨在提高参与能力、辅以规范参与行为。唤醒参与意识,是将公共知觉与公共关怀作为教学的逻辑起点,明确公共参与的权利与责任,当主人翁意识被调动起来之后,才能变被动的义务为主动的责任感、使命感,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得失紧密相连。提高参与能力,是共同体伦理精神培养的重点。以《我们是场外“代表”》一课为例,本课教学目标是鼓励学生参政议政,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儿童有了责任担当的意识之后,却不知如何去做,因为多数儿童没有直接参政议政的经历。教师可以以叙事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真实经验,帮助儿童同构整个参与过程,形成整体体验,消解其参与公共生活的畏难情绪,从承担义务出发,走向了价值追随。继而教师组织儿童对“社会调查研究”和“寻求参与途径”两个主要参与环节进行深入探讨,以手机同屏的方式,带领儿童了解政府网站,进行网络互动,完成了公共参与的全过程,在关键环节提供的策略性支持是提高参与能力的关键。
        3 结语
        综上所述,结合核心素养内容,提高学生道德法治意识,对于学生现在、将来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让学生的未来更加光明。
        参考文献:
        [1]柯杏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初探[J]. 考试周刊,2019(14):126.
        [2]林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 科普童话,2017(31):27.
        [3]崔阳.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中外企业家,2020(7):187.
        [4]杨桂芹.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 学周刊,2020(6):44.
        [5]吴仕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境体验导学的实施策略[J]. 西部素质教育,2020,6(14):47-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