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打造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7期   作者:吴传旺
[导读] “问题”贯穿了数学学习的始终,可以说学生学习数学实际上就是发现问题、

        吴传旺
        海口市琼山区龙塘镇中心小学 海南省海口市571149
        摘要:“问题”贯穿了数学学习的始终,可以说学生学习数学实际上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并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求解,形成科学的数        学思维,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的整体氛围、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基于“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阐述了其优势并提出了具体的应用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学习。
引言:
顺应课程改革的推进与素质教育的广泛实施,“问题教学法”逐渐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受到广泛重视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在课堂中设置值得学生独立探索、思考的问题,将数学知识融入各种丰富的问题情境之中,从而让学生在对问题的自主探究、实践体验中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出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技能,十分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地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点燃好奇心的火花,最终“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一、运用问题展开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势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问题”通常有两种: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设        置的导学问题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需要经过反复且严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其中所做的探索并不是无用之功,而是涉及到对同一数学知识多角度、多维度的多元理解,因此,借助问题学习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深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借助数学问题开展数学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学生        不断质疑、不断发问的良好习惯、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无形之中提升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在问题教学法的实施中,原本对数学就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以在知识探索中体会到充分的成就感,更加增强他们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兴趣;其次,许多数学学习较为落后的学生也同样喜欢数学课中的问题教学环节,这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确保每一个同学都有课堂发言机会,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另外,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积极良好的互动关系,让学生在课下发现问题的时候能够积极踊跃地寻找教师进行答疑,有利于学生形成勤学多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运用问题展开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对策
        (一)提高问题设置的“艺术”
首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当在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的同时,立足于对学生多方位数学能力进行综合的培养。教师在教学问题设置上应当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注重对问题的情境设置,使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激发学生充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想象力与创造力。其次,问题中蕴含的信息量必须丰富有效,能够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课堂的新知识中建设有效的联系;第三,问题的设置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始终为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服务,不能过于跳脱或过于注重对课外知识的补充,同时问题的讨论范围也不应过大,否则难以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取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有效知识;最后,问题能够设置在数学知识的关键处即思维转折处,即教师可以成        功地利用问题进行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
例如,在教学《圆》一课时,教师可以针对教材设置这样的问题:
1.在圆的边上找寻一个多个点并分别与圆心相连,这样的线段具有什么特点?2.什么样的线是圆的半径?3.一个圆有多少条半径?4.为什么圆的半径有无数条?
这些问题都能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并了解数学规律,同时,也对于一节数学课堂中的多个知识点进行了多角度、分层次的设计,能够着重体现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重点掌握,十分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建设。


(二)营造问题教学的氛围
教师应当在课堂中有意识地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与学生的兴趣营造“问题式教学”的氛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学习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具体而言,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提        出问题、积极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互动交流,另外还要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模式,将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令学生感觉到数学学习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课后安排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内容进行预习,并记录下自己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在下次上课时可以进行课堂提问。教师也可以在课堂开头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的现象,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多        个不同的四边形并进行内角和计算,之后问同学:“通过对四边形内角和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这时候具有课堂积极性的同学就会主动发现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360度,并产生课堂疑问。另外,教师也应当注重在课堂中塑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让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并积极与教师、同学展开讨论。
(三)利用延迟评价,为学生创设“问题解决”的空间
学生探究问题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地延迟对问题答案的解释,为学生解决问题留出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空间。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不应立即解决学生的问题,而是应当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够快速进入问题之中,自己探索、思考,参与学习知识的过程,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        样才能更加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展开课堂教学,同时也能消除部分学生遇到问题时“等结论”的不良学习习惯。
(四)交给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教师应当主动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首先,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在数学问题中搜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对问题中的信息进行合理的筛选与归纳,从而找到数学问题与已学过的知识之间的具体联系。教师也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技巧,如在解决空间与图形类的数学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画出一个简单的图形,从而能够更加直观地解决数学问题;也可以利用列表格的方式对数学问题中的信息进行整理,从而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等等。其次,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形成理解题目中多种数量关系的能力,例如“数形结合”,有些数学题目中的数量信息较为繁杂,干扰项也较多,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问题画出线段图、条形图等,形象地对问题进行简化、直观的处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问题。在解答问题后,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检查,并对解决问题中的思路、技巧进行归纳整理、回顾反思,例如就同一道题目的多个解法进行思索,比较不同解法的特点,等等。
(五)在复习课中加入问题教学
        复习课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在复习环节中让同学对之前学过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归纳与总结,并针对自己的遗漏之处向教师提问,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查漏补缺。教师在复习课上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带动学生对之前学习的内容的归纳,并由其他同学展开补充,之后教师再进行进一步的讲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学生脑海中知识体        系的建构。
(六)在试卷讲评课中深化问题教学
在试卷讲评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抛砖引玉”,例如,教师可以在下发试卷后要求学生自己思索错题的原因,并布置课堂作业,例如找寻几个与自己错题相似的问题,之后由教师进行提问,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加深数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问题并建立高效、深度的学习课堂提出了几点策略,但学生的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坚持不懈地深化这种问题教学模式,并不断探索更高效的教学方法,积极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减轻数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抽象性与枯燥性,最后真正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锦辉.谈小学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亚太教育,2020:84-84.
[2]叶海映.小学数学问题串的设计研究[J].考试周刊,2017
[3]徐小兵.试谈小学数学问题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
【作者简介】吴传旺(出生年1980年4月),性别:男,汉族,海南省海口市,大学本科(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