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学习 “众筹”春天--------小学语文和其他学科融合的初探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3月7期   作者:李怡
[导读] 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疫情期间,

        李怡
        北外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    江苏苏州  215200
        【摘要】: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疫情期间,延期开学,我们学校在“停课不停学”期间决定以“多彩的春天”为主题,设计一项跨学科项目式统整课程,带领居家学习的学生宅家过春天。如何让语文学科和其他课程有效融合,有效开展教学?我们打破传统观念,来一次人人 “入股”建课程——让全体教师都成为课程的设计师和建设者。 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应该站在课程的正中央。于是,全体学生也参与了设计课程。我们从一开始就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微视频向全体学生发布课程设计招募令,激发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各个年级学生都积极参与。他们用思维导图、PPT等方式展示出了精彩的思考和设计,有的学生设计“春字飞花令”“我和太阳做游戏”“观察生命的成长”等创意活动,有的学生介绍了 “打尜”“青团”等传统游戏和地方特色 美食…… 通过聚合教师、学生和家长三方智慧,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分别创生六个跨学科统整项目化学习。人人“入股”建课程, 使得课程建设更具创造性和生命力。其中,语文学科是如何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 其他学科  课程  融合
        一、信息技术为语文课程创造无限可能
1.发动学生先行自学,实现翻转课堂。
信息技术使得翻转课堂得以实现,我们可以预先把自学的决定权放到孩子手里,让他们先学,语文课堂就成为展示、交流和答疑的舞台。比如:四年级特别开发和设计了《多彩的春天之寻找报春者》课程,需要完成寻找诗中的报春者,同学们先期借助网络,自己搜集了相关诗歌资料,并将报春者之诗,按“动物报春、植物报春、人物报春”或者作者年代等不同类属进行了分类整理。有的同学独自用PPT的形式,制作了独属于自己的诗歌集,设计了封面、目录;有的同学分小组合作,把大家的作品进行了汇集,分工制作封面和目录,还增加了诗歌注释一项。在这先期搜集资料的环节中,同学们将作品发给老师查阅,然后老师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展示和评价,展示评价课结束后,同学们再根据指导意见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最终修改的诗集完成后,同学们又用视频剪辑的方式,用影像方式再次进行了展示评价。
这一过程,先期的搜集诗歌、创作诗歌和分类整理,完全由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真正实现了翻转课堂,使得后期的展示和评价环节,所有的同学都有自己独到而有价值的见解。
2.各类软程序应用,激发学习的兴趣。
在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环节时,我们采用了希沃白板软件里的课堂活动模式。同学们被分成了八个组,每两个组进行飞花令PK。因为有了软程序的应用,有了音效,飞花令进行得如火如荼,课堂气氛非常之热烈,同学们展示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取得了非常棒的学习效果。
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整合的最好之处在于,教师在设计和表现课堂时,可以要按不同的教学内容,穿插进音像材料,从而设置情境,增强课程的吸引力。许多仅有文字或抽象概念的内容,不能光凭想象,要能够生动具体地、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写景的文章,可以播放实地景观视频;说理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对片中的内容进行讨论,自己得出答案。比如:最近教《记金华的双龙洞》时,配上实地景观视频,让学生做个小导游边看边说,特别有意思。到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再把“熔洞的形成”视频当作奖励播放给孩子们看,孩子们真是意犹未尽。
在语文课单元复习时,我们还可以应用各类思维导图软件,让学生先设计复习思维导图,再用软件转化成图片,同学们也玩得不亦乐乎。

这样的玩与学一体,孩子们的语文课程从课内到课外,都是那么精彩。
        二、音乐助手为语文课程带来无穷想象
音乐具有神奇的魔力,为语文课程抹上了神奇的色彩。
音乐还可以激发创造力,例如:在《多彩的春天》课程创作诗歌集的教学环节时,采用了这样措施:先请所有孩子自己设计课程,然后由学生对所有设计的课程投票表决,哪个课程是他们最喜欢的。孩子们在设计时,无一例外的,选择了音乐来做他们的帮手。最后,导入课程时,我们用“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个故事入手,伴随深情的音乐,带领同学们进入情境中去;在展示搜集到的诗歌环节时,加入了竞赛类音乐,同时计时营造一定的氛围,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热情;在诵读诗歌环节,又配上轻音乐,让孩子们边听边展开想象;特别是最后唱诗环节,学生一首《苔》的演唱,把诗和音乐彻底融合,同学们唱出了苔的报春者的精神,也在语文教学的同时,进行了德育和美育。
        三、美术为语文课程带来无边诗意
语文和美术的融合,可以延展得很远。在《多彩的春天》课程教学时,我们完成自我搜集、创作诗歌后,同学们决定把自己搜集或创作的诗歌用绘画的方式展示出来。从同学们展示的图画看来,诗歌内容的诠释,诗歌抄写字体的大小布局,字体的选择,和绘画内容的和谐统一,都不同程度地被关注到了。然后我们还请美术老师,对类型相似的作品进行了品评,比较出哪种布局更合理,哪种画和诗的内容更和谐,孩子从中得到的成长是几何级数的。最后同学们再设计封面、目录,装订成集。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好处非常明显,可以丰富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课文中的语言描述具象化了,理解了课文知识,动手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到发展了。
        四、数学、科学为语文带来无数乐趣
语文学科往往缺少动手实践,我们可以适当融合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如在教学在《多彩的春天》课程“春江水暖鸭先知”时,我安排同学们进行系列观察,测量一段时间内的水温变化,制作水温变化的折线图,在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制作折线图。
再如,有一次在教交流平台时,有初试身手这个小篇幅写作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布置同学们先画出游植物园的游览图,理清写作顺序,标明重点描述的景物。然后再说一说,最感兴趣的景点。在说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所说进行补充和改善。练习完成后,为了更好地学会怎么写游记,我还组织同学们进行校园一日游活动设计,绘制导游说明图,达到对方位顺序的把握。
   语文和数学融合的方式非常多。用微信向爸爸妈妈播报天气预报,既习得了数学中的风力、气温等知识,又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做个小导游,带领同学们去旅游,需要计算去公园游玩时,买什么票,哪种方式更合适,数学和语言表达又完美融合。
语文和科学融合,也是妙趣横生。写篇小作,先做个实验,如何用一根吸管成功把一杯水分成两杯?能想出多少种分的方法?实验的过程有趣好玩,写作起来就文思如泉。周末布置习作任务多没意思啊,去踏个春吧,找个最适合的景点来为小鸟做个窝,哪些鸟儿最需要鸟窝呢?哪种鸟窝适合哪类小鸟呢?哪种树杈适合安置鸟窝?有了这些生活实践的过程,语文知识的积累得到了落实,远比闭门造车写一篇小作有意义得多。
从搜集整理春天的诗歌到绘画春天的诗歌;从比较文学作品中国内外春天的不同到唱出春天的中英文诗歌;从绘制春燕归巢的路线图到为春鸟筑巢……疫情期间,我们学校开展的系列多学科融合活动中,语文学科融入其他学科,使我们受益良多。现行教育资源很多,完全可以开展综合性学习,让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我们将会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赵艳红,曹小梅,吕春燕.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案例———《白杨》[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01.
[2]丘素玲.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亮”起来———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优势[J].基础教育研究,2010,15.
[3]王宏.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探索与收获[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