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教学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0期   作者:赵婧
[导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思辨性”成为语文教学领域的关键词,
        赵婧  
        寿光现代中学  山东潍坊  2627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思辨性”成为语文教学领域的关键词,这不仅体现在相关研究性文章数量的不断增多上,也体现在当前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上。注重培养学生“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这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并且已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界的共识。鉴于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尤其是新高考改革以及新教材实施以来的教育教学经验,就思辨性阅读教学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些许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教学;统编版;高中语文;应用研究
引言
        语文作为人文基础学科,不仅是我国母语文化体系构建的基础,也是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语文学科的魅力在于感知语言的生动,精神的延伸,以及文化的多样性,是一门极具魅力的学科。然而,在一定程度的高考应试压力下,高中语文教学逐渐变得枯燥乏味,知识的传授也流于表面。教师往往偏重应试的技术性讲解,忽视了思维的启发引导。而学生也习惯性的被动接受教师固有的上课模式和教学套路,对知识的吸收大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探究和质疑精神,这使得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日渐衰落,甚至成为众多学生心目中最不感兴趣的学科。为改变僵化教学的课堂模式,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表现在阅读量的增加上。这对培养学生思辨阅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提出了全新的目标。因此,加强思辨性阅读教学的研究,有利于从根源上改变教师单一输出和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模式,从而培养学生质疑和探究精神,进而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思辨性阅读的概念
        现代高中语文教育行业对于学生的语文阅读教育愈发看重,思辨性阅读也在语文阅读教育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哲学观点上来看,“思辨”不同于其他方式,其含义是运用逻辑推导进行理论和概念的思考,思辨性阅读指的是在阅读中运用思考辨析能力,通过对文章的分析、推理来判断作者的写作涵义,以及在文章中显露出来的思想[1]。教育界各位专家对“思辨”的意义都有自身的理解,但殊途同归:“思辨”的本质要求我们需要从理性出发。由于语文学科内容和文章写作大多都由感性思维主导,所以能理性的分析文章就是“思辨”最基本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有这种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不仅能够理解文中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同时也能从客观事实的角度来分析文章,把握文章,最后在文章中吸取知识,并能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操作和表达,最终做到让学生在多方面、多领域中提升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和实际施行能力,这就是思辨性阅读的概念。
二、思辨性阅读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高中语文阅读的思辨性教学要教会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入手,不断提出新问题,表达新思想,以此引导学生学会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产生思想碰撞,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此同时,在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从中获取新的知识,丰富知识储备,开阔眼界,为语文写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促进阅读教学的创新发展
        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发展。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阅读文章的方式方法,能够自己读懂文章,分析文章,对文章产生深层次的认识,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促进其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创新发展。
三、思辨性阅读教学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应用研究
        (一)以培育学生思辨能力和核心素养为目标
        思辨性阅读的教学应立足于高中语文学科“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核心素养模块。

因此,教师在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目标进行教学导案的设计,应做到在课本之外,引导学生选择适宜的阅读篇目、指导思辨阅读、展现阅读成果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思辨性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价值观,拥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
        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辨阅读的最便捷途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不仅仅要带着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并逐渐形成自己特有的学习模式。对于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师必须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从自读课文到分析课文,再到梳理课文,最后到阐述课文,都需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再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合作,完成整体思辨性阅读教学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相关阅读资料形成群文阅读,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的工作,这样便可以将创新教学方式与丰富课堂内容合二为一,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更高效、更有效的掌握好教材文本,也为自身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三)教学设计情境化
        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改提出,教育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确保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性。教师要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着力推进以情境为载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的备课要重在备学生,了解学生现有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的差距,利用维克多·雨果最近发展区原理,引导学生在现有素养上不断追求更高水平。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不断地尝试和学习新的教学工具和智能化教学设备,使其为我所用,增加课堂内容的信息量,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宽度。
        (四)根据文章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思考,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有清晰的阅读思路,从而助力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的能力时,要先帮助学生合理地分配阅读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分析文章时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写下自己分析文章的思路或阅读文章时的看法,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课堂上进行阅读情感的交流,以此满足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要求,进而提升学生思辨性的语文阅读思维和写作思维。
        (五)引导学生掌握思辨的过程和能力
        思辨阅读的前期可以由教师帮忙设置情境和问题,但中后期需要将这种质疑的能力由外在驱动转变为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第一,培养学生质疑精神。思辨阅读需要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和求索。因此,语文教师应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独立探究的能力,平时应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只有学生具有内在的质疑精神,才能点燃思辨的火花。第二,培养学生求证能力。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在对阅读文本的解析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对表面文字进行逻辑推理、概括归纳、引申辨析,从而为自己要求证的问题提供论证和论据,以推动思辨能力升级。第三,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辨的结果需要表达,除了文字表达之外,以活动组织或讨论辩论的形式让思辨在语言中深化,学生通过表达不仅有利于对思辨结果进行归纳,还有利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水平。
结束语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调整,并通过逐步渐进地实施方式得以实现。教师并非只是承担讲解和指导任务,更应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思辨阅读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大有帮助,因此,学校、教师、学生都要携手努力,促进学生自身全方位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在未来步入社会后可以贡献自身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岑俊芳.关于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1):47-48.
[2]王希明.融会“学习之道”,在任务群中落实与拓展教学——以普通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0(24):25-31.
[3]刘园园.以思辨性阅读彰显语文课堂思维品质[J].作文成功之路,2020(45):43-44.
[4]闫光平.“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教学实施建议[J].中学语文,2020(33):58-60.
[5]朱华华.“思辨性阅读”的有效路径例谈[J].中国教师,2020(11):65-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