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10期   作者:钟玉珍
[导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属于专业语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钟玉珍
        惠东县白盆珠横坑小学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属于专业语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教学期间,教师只有在清晰和标准的语言基础上,才能帮助学生掌握住知识的内涵,达到知识内化的目标。基于此,以下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理解能力;策略
引言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知识、抒发情感、启迪思维以及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最主要的工具。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课堂,理解知识,增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然而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上,部分教师的教学语言存在着些许问题,影响学生的听课体验。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能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好地提升,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更好地培育。但是,很多教师过分看中学生的分数,并没有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策略来完善,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体系不够健全,而且在各项知识点的教育过程中,无法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体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沟通、交流非常少,很多教师实行“灌输式”教学,对知识点引导比较薄弱,导致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语言训练遇到了很多阻碍,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不够健全。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关于语言训练的手段、方法,集中在教师的个人教学经验层面上,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切身感受,大部分小学生都是在被动学习,语言学习兴趣较低。教师留下的语言训练作业,小学生大多是独自完成,家长未能给予较多的帮助,导致语言训练的成果难以巩固,第二天学习的新课程无法较好地累加,对小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造成了影响。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的策略
        (一)运用生活语言拓展课本生字教学
        生活语言是学生最为熟知的语言,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与生活语言进行交流。在课本教材中有很多学生必须认识和学习的生字,他们可以通过拼音认识这些生字,也可以从课文中看到这些生字的运用,但是他们大多数都没有完全地理解这些生字的真正含义和用法。课堂上,语文教师会教学生对生字的造句方法,然而他们能够听会这些句子的内容,却不会独立完成造句的方法。所以,生活语言是学生学习生字较为合适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教师拓展课本生字教学的有效方法。生活语言非常丰富和广泛,教师要将生活语言与课本教学相结合,同时还需要契合学生的理解思维。例如,“灿烂”这个形容词,课本上的描述为“今天的阳光非常灿烂”,这句话与学生的理解思维有着很远的距离,因为这句话的表达对他们来说比较抽象,他们想象不出来灿烂是什么样子,但如果将这句话以生活语言来表达的话,就能够将句子的意思与学生理解思维的距离拉近,即“今天的太阳好刺眼”,这并不是把“灿烂”一词换成“刺眼”,而是学生对“刺眼”一词既不会陌生,也不会很抽象,这是他们在生活中看见太阳时的身体感受,他们能够充分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学生从生活语言中去理解新的语言“灿烂”一词,不仅能够丰富自身语言的文化知识,而且还能够深入地去理解语言中的内涵。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的要求中,教师处于引导者的地位,学生是主体地位,教师应该采取科学的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树立独立思考能力,进而增进思维意识的有效发展。如果不能凸显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那么就不能实现学生自身的学习主观性。

而教学模式的转变,需要重视明确教育主体地位,于此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分析能力,进而积极地影响学生后续的语言知识深化探索。例如,课堂上常用的提问方式就是“同学们刚刚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说出来一起讨论”“刚刚大家小组交流讨论以后有不同的问题吗?”这样的提问具有一定的优势,学生能够放开自己,进行充分的讨论,勇于表达想法。但是长时间地应用一种提问方式,学生会失去对课程的新鲜感。所以,教师要不断更新问题的提问方式,对于提问语的设计,要考虑到以下的几方面,即: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提升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喜爱程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推动学生之间和谐融洽的交流,围绕课本知识进行教学等,在开放的对话形式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灵活使用肢体语言,营造绘声绘色的课堂氛围
        语文教师巧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既可以辅助情感表达,吸引学生的注意,也可以调动课堂氛围,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总的来说,教师的肢体语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第一,手势语言。面对一群活泼欢乐的孩子,课堂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灵活地使用手势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的张力,还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和动作灵感。第二,目光交流。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观察学生的眼睛,可以窥视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看出他是否在认真听讲。教师在教学中目光流转,使学生感到温暖和希望,感到欣赏和认可,教师还可以用严厉的目光告诉孩子不要违反课堂纪律,起到警示的作用。第三,表情交流。表情是身体语言的一部分。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表情就是心灵的镜子。小学生在课堂中更容易受到教师表情的影响,教师的一个表情,或喜或悲都会影响学生的课堂情绪。所以,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能帮助教师传情达意,教师要合理利用。
        (四)教给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方法
        从具体的语言表达过程来看可以将其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收集材料,其次是按照顺序表达,最后是认真倾听。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言表达过程与方法,促进其逐步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这就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是学生语言表达中最关键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在学习中要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样才能在学习中顺利地表达,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基于此,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上每一篇文章的插图,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其在观察中获取更多有利于自己学习的知识点。其次,逐步培养并提高其按照顺序表达的能力。从具体的表达过程中可知在表达时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能凸显表达的条理性,避免给人一种抓不住重点之感。这就需要教师加大训练力度,多开展小组讨论相关的活动,以此达到强化学生表达有序性与条理性的目标。最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表达方法。倾听是一种很好的表达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强化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促进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表达能力。
结束语
        对于学生而言,认识汉字和汉字应用都是为了增强自身的语言理解能力的,因为只有先认识汉字和应用汉字,才能让更好地去理解语言,从而便于日常交流。有些家长和教师都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些学生语言表现力很强,而有些学生存在语言障碍。例如,生活中有的学生说话非常流利,甚至赶超成年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多少语言天赋,也不是因为他们擅长交流,而是因为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学生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语言理解能力,这不仅有益于加快他们对汉字的认识和应用,还能够促进他们智力的成长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桃花.抓住关键词句品析,理解语言表达的精妙[J].当代家庭教育,2020(36):46-47.
[2]陈美龙.以“语言实践”构建小学语文阅读实效[J].基础教育研究,2020(16):68-69.
[3]马晓妮.开展体验阅读,培养语言理解能力[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18(06):77.
[4]张阿东.小学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实践策略,提升核心素养[J].新课程(上),2018(02):4.
[5]陈小燕.引导文本品读理解文本语言[J].文理导航(下旬),2017(12):6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