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产业发展对工业劳动力流动影响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3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第5期   作者:陆镜求
[导读] 本文以工业为例,探讨产业发展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效果。
        陆镜求
        身份证号码:45213019890904****
        摘要:本文以工业为例,探讨产业发展对劳动力流动的作用效果。随着人口红利的转移和释放以及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流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部分劳动力不再流入东部,而是回流到内陆地区;一部分劳动力仍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在三个时期叠加、产业转型升级迫切需要的背景下,产业发展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值得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工业产业;产业发展;工业劳动力;流动影响
        引言
        我国户籍改革促使大量移民的出生,无论是规模抑或范围方面,都促进了工业和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流动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劳动力流动、物质资源流动、信息流动都十分活跃,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要求提高,同时促进资源合理分配,合理资源流动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
        1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地区差异对人力资本流动性的危害是繁杂的,地区差异具体表现在下列好多个层面。人文环境要素、人道主义精神差异包含不一样地域对教育信息化,高等职业教育及文化发展的关心,职工期待充分考虑下一代的文化教育市场前景和本身发展及其向文化艺术优点地域的衔接。自然地理差别包含环境,气候和资源差别。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人类日常生活高度取决于环境。伴随着社会发展的发展和现代化的深层次,人类对环境的依靠慢慢降低。可是,人类依然趋向于发展成合适人类定居,生态资源丰富多彩,风景秀丽的城市。在我国城市幸福感调研中,住户对定居环境的满意率也是一个关键指标值。西部边界人烟稀少,由于其自然财富吸引了大批开拓者,与此同时,国家有足够的政策支持西部地区的建设。政策因素。
        2工业劳动力流动指标选取
        2.1工业相对工资增长量
        现有的统计年鉴中缺乏分地区分年份工业工资的具体数据。本文搜集1999~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地区采掘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按行业就业人员数与各地区按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使用加权平均算法得到31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平均工资。本地区工业工资除以全国平均工资得到工业相对工资,差分后求得工业相对工资的年增长量(ΔRWAGE)。数据差分后,时间范围为2000~2011年。工业相对工资的年增长量为正,表明相较于全国平均工业工资,本地区工业工资增速加快;工业相对工资的年增长量为负,表明相较于全国平均工业工资,本地区工业工资增速减慢。
        2.2工业增加值相对增速
        工业增加值相对增速(ΔIS)由本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与本地区GDP增速之差表示,是衡量工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变量。工业增加值数据来自1999-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GDP数据来自1999-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差分后,时间范围为2000-2011年。工业增加值相对增速大于零,表明地区经济发展中工业增速快于GDP增速;工业增加值相对增速小于零,表明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工业增速慢于GDP增速。
        2.3工业相对资本劳动替代增长量
        本文选择本地区工业资本-劳动比与全国平均资本-劳动比的相对比的年增长量(ΔRDEEP)表示地区工业资本劳动替代效应。资本数据取自1999-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各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净值项,劳动数据取自1999-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分地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数。数据差分后,时间范围为2000-2011年。工业相对资本劳动替代增长值为正,表明较之全国平均资本劳动替代水平,本省资本劳动替代程度增强;工业相对资本劳动替代增长值为负,表明较之全国平均资本劳动替代水平,本省资本劳动替代程度减弱。


        3工业产业发展对工业劳动力流动影响
        3.1加速推进劳动力技能结构
        随着传统人口红利式微,尤其是对于沿海地区而言,普通劳动力、土地等各类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涨,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可为产业转型发展释放必要的空间。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建立在具有相匹配的劳动力技能支撑之上。本文的计量结果表明,劳动力技能和技能配置效率对诱导产业转型具有很大作用,但因面临技能型劳动力较为缺乏的困境,还难以形成支撑和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为此,必须加速培育以高劳动力技能为核心的新型比较优势。一方面要进一步提升教育投入,增加技能型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重视高技能劳动力的空间配置问题,通过适当的财政补贴,鼓励适宜的技能型劳动力向中西部流动,这对于沿海地区相应产业向内陆沿边地区转移也具有“引导”作用。
        3.2重视劳动力技能与产业技术水平的匹配效应
        人才红利和研发创新是促进工业产业高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这虽然是经济学的共识,但二者的价值必须在适当劳动力配置效率的条件下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现。本文的计量研究发现,劳动力技能配置效率在推动低技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转型发展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有研究表明,二者之间的匹配却不尽如人意。这在中国教育不断普及,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多少是有些出乎意料的。其中可能的原因之一在于劳动力技能未能很好地与产业技术结构相匹配,造成了劳动力技能生产力的浪费。
        3.3促进劳动力适度地“回流”
        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是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沿海地区向内陆沿边地区转移的基本要素。但现实情况是,改革开放以来,渐进式的区域开放政策促使了大量劳动力从内陆沿边地区向沿海地区流动,这种状况至少从目前看,并没有减缓的趋势,更不用说劳动力“回流”。因此,合理地引导产业梯度转移,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有效地、适度地促进劳动力“回流”。为此,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在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方面多做工作,促进劳动力市场化流动。尤其是要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适当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倾斜和投入,创造能够吸引劳动力“回流”的发展环境。
        3.4工业劳动力流动度量
        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巨大经济体,在市场诱导下,我国区域产业发展导致劳动力流入、流出。劳动力回流即劳动力先流出,而后流入,是劳动力流动的阶段性表现。国内外经济研究人员对劳动力回流研究投入大量精力,产生许多代表性观点。王德文、蔡昉和高文书定性指出劳动力回流原因:劳动力回流是对贸易自由化条件下中国经济重心转移所做出的调整和反映。随着内陆在经济上快速追赶沿海地区,内陆非农就业机会上升和低劳动成本优势的呈现,产业转移至内陆地区,劳动力由沿海流向内陆地区。产业转移规模和产业转移方向决定了劳动力转移规模和转移方向。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承接产业转移的沿海地区吸纳内陆地区劳动力转移。
        结束语
        简而言之,在工业劳动力运动的经济体系中,劳动力流动性与工业工资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劳动力替代工业资本的效果也存在相互作用。工业工资的变化以及用劳动力替代工业资本的效果是工业劳动力流动的结果。工业劳动力的涌入导致工业劳动力因素的供给相对不足,导致该行业的工资均衡性提高;同时,较高的工业工资和不足的工业劳动力因素导致建立工业企业,迫使他们选择资本而不是劳动力。工业劳动力的回流导致工业劳动力因素供过于求,导致工业平衡工资降低,削弱了工业资本的劳动力替代效应。
        参考文献
        [1]安虎森,刘军辉.劳动力的钟摆式流动对区际发展差距的影响———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4(10):84-96.
        [2]陈晓红,李武珍.劳动力流动与中东部就业替代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4):54-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