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斯
佛山市禅城区消防救援大队 广东省 佛山市 528000?
【摘 要】 中国地铁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表明,未来十年,中国轨道交通市场将建7395公里地铁线,截至2020年,中国有33个城市配有177条地铁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历了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现代社会交通拥堵的问题日显突出,已经成为“老大难”的问题,轨道交通便捷性更加突出,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高歌猛进的迅猛发展期。
【关键词】地铁?火灾?消防安全管理
案例一: 1969年11月11日,北京地铁万寿路站至五棵松站之间,由于电动机车短路引起火灾,死亡6人,中毒200多人,在死者中有一名消防队员,叫张凤岐,时年22岁。当时,在消防救援中,火场照明设备不足,防烟滤毒设备缺乏,大大影响了救援活动。火灾造成地铁站内和列车内电源中断,当时烟雾浓、毒气大,伸手不见五指,消防部门调来京西矿山救护队协助,历经8小时,才完成救援任务。
案例二:2000年11月11日,奥地利萨尔茨堡州基茨施坦霍恩山,一列满载旅客的高山地铁列车在隧道内运行中发生火灾,死亡155人,受伤18人。
案例三:2003年2月18日,韩国大邱市地铁中央路站发生火灾,死亡135人,受伤137人,失踪318人。大邱地铁大火表明:地铁的防灾系统是十分薄弱的。
一、我国的地下轨道发展概况
中国地铁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表明,未来十年,中国轨道交通市场将建7395公里地铁线,截至2020年,中国将有33个城市配有177条地铁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历了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现代社会交通拥堵的问题日显突出,已经成为“老大难”的问题了,轨道交通便捷性更加突出,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高歌猛进的迅猛发展期。
因此,通过对地铁火灾特点、影响乘客安全疏散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 对保障地铁安全疏散的主要消防设施、安全疏散应注意的事项进行研究,对于有效地组织现场安全疏散、减少地铁火灾所带来的人员伤亡意义十分重大,全面开展地下轨道交通消防安全治理,提升火灾防控水平是消防安全管理的重大任务。
二、城市地下轨道交通风险分析
(一)空间小、人员密度和流量大
地下轨道交通是通过挖掘的方法获得地下建筑空间,仅有与地面连接相对空间较小的地下车站的通道作为出入口,空间小、人员密度大和流量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
(二)用电设施、设备繁多
地下轨道交通是由车辆、通讯、信号、供电、自动售检票、空调通风、给排水等数十个机电系统设施和设备组成的庞大复杂的系统,各种强弱电电气设备、电子设备不仅种类数量多而且配置复杂,供配电线路、控制线路和信息数据布线等密如蛛网,如一旦出现绝缘不良或短路等,极易发生电气火灾,并沿着线路迅速蔓延。
(三)动态火灾隐患多
地下轨道交通内客流量巨大,人员复杂,乘客所带物品、乘客行为等难以控制,存在如乘容违反有关安全乘车规定,擅自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车,在车上吸姻、人为纵火等动态隐患,造成消防安全管理难度大,潜在火灾隐患多。车站和地下区间是通过挖掘的方法获得的地下建筑空间,仅有与地面连接相对空间较小的地下车站的通道作为出入口。
(四)燃烧蔓延速度快
?????? 地铁隧道由于有多个出口, 通风条件好, 燃烧速度快, 火势极易蔓延扩大。
如1983年8月16日, 日本名古屋地铁发生火灾, 瞬间就扩大到3000㎡的范围; 1987 年11 月18 日, 英国伦敦地铁君王十字车站发生火灾, 由于当时列车正在运行, 扰动气流使火势迅速扩大, 仅9 min 大火就顺着自动扶梯烧到票房, 燃烧面积迅速扩大, 虽经消防队员奋力抢救, 仍造成30 人死亡、180 人严重烧伤。
(五)火灾探测和扑救困难
由于地下轨道交通出入口有限,人员出入口也是出烟口,导致火灾时救援人员难以接近着火点,而且消防救援装备、车辆无法接近着火点,导致扑救工作难以开展,加之地下工程对通信信号有屏蔽作用,扑救人员与地面指挥人员联络困难,这些都给灭火救援增大了难度。
(六)人员疏散困难
由于地下轨道交通无法依靠自然采光,只能依靠人工照明,火灾时若正常证明被切断,照明只能完全依靠应急照明灯具和疏散指示标志,一旦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识故障,无法正常点亮,在地下漆黑的环境中人员将无法正常进行疏散。同时人员疏散方向与烟气运动方向一致,将会使疏散难度大大增加。商业运营的地铁一般建在地下15-30m,如上海地铁9号线宜山路车站基坑深度达29.7 m, 开挖深度达62.9m。突发火灾时, 即使乘客从站台或站厅层逃生, 由于人流拥挤、烟气浓度大、能见度低等影响, 疏散也存在一定难度, 对于老弱病残的乘客, 疏散更为困难。其次, 逃生途径少。地铁的运营环境决定了供乘客安全逃生途径的单一性, 除安全疏散通道外, 既没有垂直电梯也没有紧急避难场所。
三、对地下轨道交通的消防安全管理对策
(一)探索建立地下轨道交通消防装备配备标准
明确配备需求调研地下轨道交通附近消防站消防装备的配置现状,评估其是否满足实际灭火需求,进而明确消防救援装备建设重点,出台配置标准,补足配齐消防站地下轨道交通专业救援装备,同时配备专用消防通信设备,确保救援工作能够正常开展。
(二)加强地下轨道交通消防队伍建设
针对已经建设完成及规划建设的地下轨道交通区域,研究建立企业内部地下轨道交通专职消防救援队,配齐灭火救援及抢险器材、装备,加强与消防专业队伍的联勤联训,切实提高实战水平。结合地下轨道交通特点,探索建立针对性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火灾防范工作重点,确保日常消防安全工作有序开展。
(三)建立“一体化”应急救援体系
完善各部门间信息通报和消防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建立由市政府统一领导,悉等部门牵头,消防部门配合的,制定完善地铁运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总体预案,并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应急演练,高度重视应急演练工作,对高风险突发事件开展持续演练;时加强与外部单位的联动演练,通过实际演练,检验机制可靠性。完善地铁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总体预案,建立、完善指挥体系和应急专家库。地铁站、地公共服务设施等很多大型公共建筑人群密度在节假日或者重大活动期间都比较容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一旦发生事故,在第一时间启动预案,应及时疏散人群,将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落实单位主体责任
督促地下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严格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逐级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和相关职责,完善日常管理制度。运营单位全面抓好地下轨道交通消防专项规划编制、施工过程中现场消防安全等工作,加大地下轨道交通运营各车站及配套设施自查自纠力度,重点围绕电气线路敷设及使用、建筑消防设施运行维护、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畅通、装修装饰材料安全可靠等方面开展全面细致排查,及时消除消防安全隐患。
(五)全面开展隐患治理
各级消防部门联合地铁公安、运营单位对地下轨道交通线路、站点的消防安全状况开展全面排查登记、分析研判和调研评估。督促运营单位全面开展“五个一”活动:组织开展一次站台站厅及出入口通道乘客疏散区内违规设置店铺摊位及可燃物的大清理、一次疏散路线障碍物的大清理、一次电气设施的全面检测、一次门禁及闸机紧急释放功能测试、一次与辖区消防队伍的联合火灾模拟热烟测试演练。
参考文献:
[1]沈友弟.地铁的消防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6,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