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第7期   作者:周小兰
[导读] 中小学是学生学习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所以中小学校园教育在日常开展的工作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
        周小兰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清水口镇旺冲小学 537400
        摘  要:中小学是学生学习与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所以中小学校园教育在日常开展的工作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班主任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和实用技巧应用到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中。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现他们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由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随着年龄增长与年级的提高,前面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变得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之下,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一旦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处理的话就会影响中小学学生本人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影响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会导致学生在面临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情绪。
        1 营造氛围,发挥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
        环境对人的影响不言而喻,学生置身于环境当中必然会受到周围因素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氛围,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带给学生轻松愉悦的心情,甚至给予学生归属感与幸福感。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也能够舒缓内心,更好地塑造个人健康心理。另外,班级体的作用在中小学阶段是极为重要的,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时间大部分都在班级中度过,因此,班级氛围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将对每个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在各种比赛中运动会上,班级更能够拧成一股绳,这源自于每个人的集体荣誉感,学生在集体当中,自主竞争的意识会不断增强,借助集体的作用学生能够发挥自己潜在的本能。心理健康教师也可以发挥学生们集体作用,利用班级荣誉感以及竞争意识,作为开展教育与活动的元素,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收获快乐,从而培养自己积极向上健康的人格。
        2 设计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小学学生日常生活中,随着学习任务的变化和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特点也在这不断地变化着。因此,高度关注每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情况都是非常重要的,获得的结果,能够为教师今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设计一套适合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课程实施表,不同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与所面临的学习压力不同而导致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差异。中小学阶段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心理干预措施的应用,老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小组的设立,从同学的交往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给予学生充足而及时的心理疏导。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可以进行趣味游戏,或者展开心理健康知识问答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生通过这些途径能够更好地将自身问题显露出来,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的表现来发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及时来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解决自身的困境。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可能会产生焦虑和紧张现象,这时心理容易出现不适。在此背景下,学校就可以请心理老师对各个阶段的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根据他们自身的性格和接受能力,为他们量身定做可用的教育对策。

同时还可以面向社会聘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就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常见问题进行专题讲座,针对于学生出现的进行心理辅导和疏导,通过鼓励学生课外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心理素质,通过一些题,进行早发现早解决,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游戏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耳濡目染亲身体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善于观察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而做到有效的防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小学时期,学生的心理会受到来自于家庭、人际关系还有学业表现等方面的影响。而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人,维持班级秩序和生活秩序的主要负责人,还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领路人。应在师生相互了解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发展出现问题,应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提高学生对与压力和困境的解决能力可以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班主任应对学生做一个深入的采访和沟通。采取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心理疏通。多倾听学生的心声,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平等沟通相互了解,可以升温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和谐的班级气氛。另外多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学生敞开心扉与老师畅所欲言,有利于学生成长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修养。老师多与学生展开心贴心的交流,及时发现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和窘迫。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减小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意识的提高,还能让老师以后的教育工作顺利展开实施。
        4 家校合作,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4.1 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沟通信息
        家庭是学生成长与学习的出发地,众所周知,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强大的引导作用,因此,学校需要重视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并且考虑到许多家长可能不在本地或工作繁忙,也可以采取线上家长会的沟通方式,这样一来可以更加方便快捷的召开家长会,也可以提升家长会召开的频率,向家长更好地反映学生的问题。家长永远是孩子们最亲近的人,受到一些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有一部分学生在生活中缺乏自信,形单影只。这时学校更应该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共同解决孩子的问题,心理健康教师在了解情况之后,能够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积极心理疏导,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从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4.2 丰富多彩的家校联动,构筑育人合力
        学校的亲子活动也能够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并且让孩子们与家长能够更亲密的接触。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共同参与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健康,不仅仅停留在身体的健全与无病痛,学生心理的健康状态也值得深思,近些年来犯罪趋于低龄化,更应该引起教育机构与家长的注意,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内心的积极向上态度,面临问题应该积极的解决,而不是随波逐流或一味逃避。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成绩至上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对学生全方位塑造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提高了比重,也已经成为了当前校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校园教育的重要工作。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提高对学生各个阶段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程度,教师也应该从自身做起,传递给学生正能量的内容,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做好资金和设备的充分保障这样的话才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桂莲.中小学学生情感教育[J].江西教育,2018(24):31.
        [2]贾万军.情感教育如何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J].资料,2018(16):2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