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分析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顾静静
[导读] 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人。
        顾静静
        银杏小学南校  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摘要: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人。特别是小学数学,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着其特殊的应用价值,能活学还不够,还应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使数学知识真正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因此,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成了数学教学的关键。《数学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是:“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这样看来,低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小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这个学段的学生对分析应用题中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方法掌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其后继学习及思维能力的发展。然而学生掌握简单的应用题又是学习复合应用题的基础,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能力低,知识经验积累少,词汇贫乏,他们会经常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等问题。对此,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从一年级刚开始学习图画应用题时起,教师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一年级第一册第46-47页应用题教学,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你获得那些信息?接着引导学生按问题仔细观察图:左边有几只小兔在干什么?又来了几只?接着进一步指导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括号下面的“?只”表示什么意思,你能试着完成书中填空吗?你是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的?让学生利用观察到的材料,根据这些问题说清理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题能力。
        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把情境图或生活中呈现的问题让学生用口头语言完整地描述出来,学生很自然地就理解了一个完整的问题必须包含已知条件与求解问题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由此,数学表达能力也在反复的描述中得到培养。
        二、动手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在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一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较低,脱离了具体的情境和活动,因此数学学习较困难。为此,在学习时,教师要多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演示、学具操作、画图理解等活动,提高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明前面有3人,后面有5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人?”这个问题时,我先然学生说出计算的结果,发现有很多同学的答案是8,于是在同学讲解后,我又让学生上讲台前实际排一排,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是9而不是8,通过演示,问题迎刃而解。特别对启蒙学生来讲,绘出实物图来表示题意,是一种直观又简便的解题法,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有一些苹果,吃了4个,还剩5个,问原来有多少个?先让学生画出图来表示,帮助理解,引到学生找到条件的应用题,首先在大脑中勾出一幅图来,然后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要求的问题。
三、帮助建立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联系
        数学问题中看似熟悉的生活语言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一大难点。问题中所使用的生活语言多种多样,相同的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学生很容易被问题中很熟悉的一些口头语言所迷惑,认为很好理解也就不深入思考其内在含义了。由于使用语言的多样化,在教学时就不能进行模式性的教学,因此教师就要做一番努力,让学生找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落脚点,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不单独存在,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
        例如,一年级数学下册中有这样一道题,小明:我写了23个字。小英:我写了26个字,小明再写几个就和小英同样多?对于这个问题,26与23很接近,有些学生根本不用列式就知道答案是3个。

但是,我们学习数学不是只为了个答案,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更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追问为什么要用减法来算,这时有一部分学生就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问题的关键,培养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能力,是数学课必须承担的责任。因此从低年级起,教师就应努力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让学生顺利通过。这座桥梁架得牢固,那么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否则,就会推着学生向“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向走去,学生学到的只能是“哑巴数学”,这样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成了空话。为了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所学数学知识,通过再三考虑,我是这样想的:学生已经知道“求比一个数少多少”用减法来做这个知识点,因此就试着让学生向着“小明比小英少写几个字”这个问题去想。这样学生自然体会到:要求小明比小英少写几个字那就要让小明再写几个字,两人就同样多了,这就是数学中的“求一个数比另个数少几”的问题。一年级的小学生由于数学知识积累比较少,在众多千变万化的生活语言中要分析出数量关系来,并选择准确的数学方法来解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如果能找准切入口,帮助学生在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牵好线搭好桥,让一年级学生顺利地从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渡,那学生就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的思维与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初步建构起数学的模型,解题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四、思维能力的培养
        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年级数学教材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为了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差不多每个计算例题都配有生动有趣的图,让学生根据图写算式,或根据图意编应用题,学生便在大脑中形成应用题的初步印象。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让学生有目的地看图编题,以此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好必要的铺垫。如在教学第一册“简单加减法应用题”时,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填一填,找一找”等方式,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应用题,并且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编一道这样的应用题考考大家。学生通过模仿、比较和想象,说出以下几种应用题:飞走5只鸟,树上还剩3只,原来有几只?我买铅笔用了6角钱,现在还剩5角钱,我原来有几角钱?我吃了5个苹果,还剩下8个,一共有几个苹果……这个以仿带创的过程,让学生在编中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五、引导深入思考生活语言的言外意
        从教学材料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去挖掘实际数学问题,使学生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综合提升,建立起数学与其他领域的链接点,丰富数学的多元性和综合性,让学生体会独特的数学文化,感受多彩的数学世界。一年级数学下册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完全来自生活:桌子已经有40张,椅子才4把,有48人来开会,还要再搬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这道应用题事例比较简单,可是没有明显的数学特征的字眼,不能简单地套用“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减法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凭借着生活经验可以列出减法算式48-40=8和48-4=44,这时教师不能在学生列出算式后就心满意足了。初看题目,这48人与桌子、椅子好像没什么联系,这与传统的应用题有明显的差异,难点就在这48的理解上,所以教师还得问:48,40,8分别表示什么?他们都回答:48表示48个人。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还很难想到条件中“48个人”的言外意。但是教师不能错过引申,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提升的好机会。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思考:48人来开会就需要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这使原来的人数转化成了桌子的张数与椅子的把数了,这样,学生很快就会解释算式中48的含义了,而且会发现学生特别高兴,他们没想到数学题中的48人还会有别的意思,真是大开眼界了。
        
        总而言之,解决问题的教学是课程改革中面临的新问题,它贯穿于各个领域之中。为此,教师要注意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