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第7期   作者:郝春花
[导读] 小学数学应用题考验了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与其他题型(例如,填空,选择,计算等)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更加合乎逻辑,要求学生理解问题的描述以及选择灵活的解决方法。
        郝春花
        东莞市横沥东豪学校   广东省 东莞市   523460
        摘要:小学数学应用题考验了学生的基本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与其他题型(例如,填空,选择,计算等)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更加合乎逻辑,要求学生理解问题的描述以及选择灵活的解决方法。许多问题包含不同的想法来解决问题,以测试学生是否可以全面了解所获得的知识并灵活地使用它。由于应用题的性质,教师必须在教学策略中区别对待它,以帮助学生克服对应用题的畏惧心理并提高学习成绩。
关键词:自主探究模式;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引言
        数学应用题是一个抽象的知识点,没有正确学习方法的学生很难完全理解该知识点,并且该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不是很高。教师教学时,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具象化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点,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模式是提高班级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学制度的质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应制定良好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分析,同时对学生有所了解。有趣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现状分析
(一)应用题内容刻板,脱离生活
        新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概念要求,根据掌握基础知识的先决条件,学生可以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方面,传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不够。传统应用题的内容是过时的,例如,常见问题“灌水与排水”,“互相追逐”,“鸡兔同笼”问题等等都是经典的题型,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做到。学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反复使用相似类型的问题来测试学生,学生只能学会记住公式和方法,知道它们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此方法不适用于新时代学习的学生。社会经济发展每天都在变化,学生看到和听到的内容与几年前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将知识点组合成应用题的例子已经使用了很长时间,今天的学生无法想象,由于感觉与实践脱节,他们难以理解和缺乏兴趣,这降低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
(二)题型单调,难度搭配不当
        考试的难度搭配过于简单,当难度稍高时,学生要么依靠常规的解题方法来获得答案,要么将无法回答应用题中的任何一问。在同一应用问题中,主要测试同一知识模块中的知识点,并提供一到三个相关的问题。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专注于学习每个模块中知识点的组合和应用,从而帮助学生整合和加强他们的理解;但缺点是大多数问题之间的联系太紧密,因此学生必须解出前一个问题,才能够转到下一个问题。如果不能解出前面的问题或在某个步骤的开始时犯了一个错误,那么学生将在这整个大问题中无法获得任何分数。这很容易削弱他的自信心,并迫使他抵触挑战应用题。
(三)教师教学不重引导,学生缺乏思考
        应用题的最重要特征是“应用”,即找出事物的逻辑关系,然后使用数学计算方法来获得答案。但是,许多教师经常忘记在教学法中应用问题的实际适用性,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在讲解时放弃了实际的指导,学生在不激活思维能力的情况下思考,放弃了对主题的描述,直接解释它们之间的数学关系,从而将应用问题变成无聊的计算问题。学生不知道通过解决问题的步骤所产生的逻辑联系,只知道数值的计算。这种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逻辑思考的能力,面对新类型的问题,他们将无所适从。
二、自主探究模式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改进方法
        自主探究模式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学习要求的旨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鼓励下积极思考和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和计算规则,并结合对数学的描述。自主探究模式下的应用题教学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的能力。


(一)紧贴生活,创新题目
        自主探究的第一步是教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而创新是接近学生生活的话题的关键。小学数学课程中包含的数学关系和运算方法对教师来说非常简单,但它们也是最可靠的,应用范围最广。加,减,乘,除运算基本可以满足人类生活的所有要求。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观点和知识水平不同,因此在教师眼中常见且实用的案例在学生眼中是陌生的,与生活无关。
        例如,经典的“鸡兔同笼”的问题。过去农村人口多,饲养鸡和兔特别常见,这个问题非常接近生活的现实,学生不会陌生,从而很容易联想思考,可以激发学生对思考的兴趣,并使他们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但是,随着当今经济的飞速发展,学生所接触的内容可能与老师所教的内容截然不同。只要老师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就可以进行创新以紧贴学生的生活,例如用汽车,高铁和飞机代替原来的步行道和自行车,并用网络等新事物代替传统题目中的事物。
(二)讲解优化方法,出题协调搭配
        教师经常在解释应用问题时询问学生他们的想法,并在提出问题时根据学习情况来匹配知识水平和难度水平,以防止学生形成僵化的心态。应用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相匹配。在讲解时,老师必须将学生代入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并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在数学的帮助下真正解决此类问题?”。由于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使用应用题,为了达到同样的激发思想的作用,老师必须在解释过程中帮助学生弄清他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免出现学生课上听懂课后忘的情况。如果每次都能理解逻辑关系,那么学生将养成思考的习惯,即使问题发生变化,他们能很好的理解并掌握其本质。
        例如,学校体育竞赛可以包括诸如奔跑速度,风阻,温度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可以适当地添加为干扰信息,或者针对增加兴趣并接近生活的每个因素进行计算,并激发各个阶段的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其次,尝试确保解题方法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进行发散思考的能力,并避免在有特定要求时学生不会对方法做出选择的情况。最后,根据情况设置每个问题之间的难度和梯度,即确保每个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难度变化,并避免出现学生因无法回答前置问题而导致无法解出后续问题的情况。该设置不仅可以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强大的逻辑以及对解决问题的学习的成就感和信心,以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水平。渴望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索。
(三)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提升小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为了有效地使用自主探索模型,教师需要摆脱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型,改变知识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彻底分析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完成数学课程或解释了所应用题之后,教师不要立即进入下一阶段的教学,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索和反思。例如在教学关于“排队问题”的相关应用题题型时,学生往往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对于“第几名”和“有几名”的混淆。教师可以在对相关“排队”例题进行讲解后,先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将问题转化为“种树问题”,提出新问题,让学生们自己思考其中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
结语
        小学数学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协作。学生与老师合作,充分发展课堂学习制度,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为学生制定正确的教学方法,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声音,根据学生的建议阐明学习模式,关注教室中的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临林.自主探究模式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J].家长,2021(06):101-102.
[2]王华英.自主探究模式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2020(43):158.
[3]李元三.自主探究模式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23):137-138.
[4]张继东.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J].当代家庭教育,2020(17):155.
[5]张山红.自主探究模式下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0(07):36-3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