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南 徐娜 彭立南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新站镇中心校 166516
突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老师执教“确定位置(二)”的亮点之一,整堂课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真正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
一是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储存了许多生活知识。田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用‘数对’的知识来确定位置”的游戏中引出数学问题,激起学习需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自主地进行探究。
二是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问题。
研究表明,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课改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已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田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在课堂上营造出浓郁的“生活味”,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学习数学,搞清较难、易混的知识点,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
例如,田老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及角度测量技能的基础上,经历“寻宝”的过程,教学充满灵动,学生仿佛不是在上课,而是跟着老师做游戏,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不再枯燥无味。
三是参与生活实践,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一个大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将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田老师借助重庆地图,引导学生以会场为观测点,确定学校的位置以及重庆各旅游景点的位置,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运用于自己熟悉的情境中,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是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田老师借助视频创设梅里雪山雪崩的真实情景,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方法,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测量数据、分析信息、制定救援路线。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广泛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