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研究

发表时间:2021/7/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3月7期   作者:罗卫东
[导读]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普通高校也在不断地扩招,体育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罗卫东
        江西警察学院,江西省南昌市,330100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普通高校也在不断地扩招,体育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学府学生们对体育运动兴趣爱好水平和科学健身方法等方面的培养以及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努力研究与之相关课题是当前急需解决得问题之一。本文从目前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教学现状出发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供参考;以促进高校更好地发展,使我国在体育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以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对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普通高校 体育教育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前言
        在我国,体育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水平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高校作为培养人才、传播知识与技能的主要场所之一其担负着为祖国输送优秀人才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任不可推卸责任;与此同时它又承担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及完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发挥作用,并且在我国体育事业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本文通过研究目前普通高等院校现有的教育体系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一、高校体育教育概述
        高校公共体育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四个要素。第一,教师。在当前的公共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体。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是满足教学科研基本需要的,也是高校体育学术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学资源(包括师资资源、设施、环境、学术资源等)的缺乏和高校体育课堂的专业性不强。第二,学生。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需要主动开展大学生体育教育。现在的数据显示,体能测试的结果呈下降趋势。现代大学生体育活动较少。这也是由于社会、家庭和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第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作为教学资源的第一要素,是决定公共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内容的设置受国家政策、学校和教师的影响。其实,高校的整体水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比较先进。第四,公共基础设施科学与更完善的学习环境、财政资金和学校的实际投资决策更有效。然而,一些高校普遍存在教学资源闲置的问题。为了避免一些学校破坏财政支出的资源或学生忽视体育活动的安全,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育。[1]

二、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影响
        (一)体育教育的意义
        (1)改善身体健康。
        体育学习对学生成长最直接、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帮助学生在高校期间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人们的体育锻炼行为不仅时刻影响和改变着自己的身体,而且随时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感受,体育锻炼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当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磨难时,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微笑面对,克服困难。
        (3)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社会的发展扩大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使人们的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人们是否具有与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人们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能够锻炼学生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
        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有这样一种认识,似乎体育就是体育,不存在知识学习的问题。这种理解是有偏见的。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体育教育能教授给学生很多关于体育的文化知识,能增强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及时纠正各种带有主观偏见的理解,让人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体育。
        (二)体育教育课程的目的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改变过分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和谐的全面发展。
        (2)重建新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内容过于强调学科标准,缺乏整合的现状,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体现课程结构应具有均衡、全面、选择性。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现在体育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体育教育课程不仅仅只满足于基本的教学要求,不能仅仅是为了学分或者体测而设置,现在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让高校学生走出校园之后,还能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要帮助学生要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表达出整体观教育思想的内涵
        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存在着体育与体育教材的脱节,体育考试与体育教育教学的脱节,体育教师素质与学校体育文化素质的脱节,体育技术内容与传统体育脱节,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与学校体育“教法”脱节。其直接后果是近年来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体质逐年减弱,体测达标率逐年下降。更重要的是,它严重脱离了我国教育方针所倡导的“德、智、体(俗、劳)全面发展”的要求,脱离了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和教育意义,未能很好表达出整体观教育思想的内涵。[2]
        (二)体育教育仍以现代竞技运动项目为主
        三大球和基础田径项目仍然是体育课程中开设最多的项目,课程设置没有创新。一些新的体育项目,如网球运动,对体育教学质量要求很高。由于师资和设施等因素的限制,在许多的高校都没有得到实施,能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体育项目较为传统,不能紧跟时代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体育项目。
        (三)基础体育设施不够完善
        场地器材是体育教学的前提,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实施。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仍存在有不足的现象,许多基础的场地都没有建设,如标准的网球场、足球场等都没有建设,导致缺乏基础的场地条件,限制了体育课程的设置和有效的教学,影响了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
        (四)仍以传统授课形式为主,创新不足
        许多高校仍然坚持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注重运动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体育最本质的健身功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盲目地进行灌输式教学,忽视学生的参与,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更好的发挥,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对体育的抵触和厌恶,扼杀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多注重基础知识的口头讨论,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视不够,使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普遍存在着授课形式创新不足的现象。[3]
        (五)心理教育相对薄弱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是高校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高校体育教学过于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相对薄弱。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锻炼,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4]
        (六)教学内容和质量有待提高
        教学内容缺乏创新,说明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相对陈旧,体育教学内容过于单一,个性化不够。大部分高校按照竞技体育和体育结构安排教学内容,很多都是以传统的田径、球类运动为主,而比较流行的网球课、瑜伽课、游泳课等却很少开设。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师资力量不足外,就是经费不到位,场地和设备不够,这就导致学生对一些课程更感兴趣而无法开设,从而限制了学生的选择。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不断改革,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与中小学基本相同,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在高校仍处于低水平重复,缺乏能直接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改革。[5]
        (七)学生缺乏体育文化知识。
        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学生对体育文化的了解程度不高。有许多学生对体育的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中学阶段,认为体育课就是一门简单的课程,对体育课认知局限于上课内容,认为只需要跟着老师学习,完成课程考核即可。有的甚至不懂体育文化的基本知识,更不用说懂的一些体育安全常识。对体育文化了解不够,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没有积极主动参与到高校的体育教育过程中,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四、如何完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
        (一)加资队伍建设。
        面对21世纪对人才提出更新、更多的要求,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师应彻转变传的教学观念,不能单地会生几个体育技术动作,而应将体育与健康,与终身体育意识相。高校应加大体育教研教改中的教师队伍建设,注重人才培养,组织体育教师不断接受培训,确保教师在知识、技能、业务水平方面不断的提高和进步,积极尝试教授新技术、新知识和新的学习方法。认真贯彻国家教研教改方针政策,制定符合高校特点的教师队伍,提高体育教师的总体认知水平。学校方面可以适当的举行校园优秀教师评选 活动,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努力提高教师的待遇,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高效的教师队伍是体育教育教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6]
        (二)注重数学方法的改进
        创新改进授课方式,避免授课手段单一枯燥,学习方法应多样化,教学手段丰富化,可以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学习质量。比如,高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他们被赋予了个人主义、表现心理和竞争心理。因此,体育教学可以采用竞争、竞赛等方式进行教学,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积极主动参加到体育教学当中,营造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提高整体上课质量。
        (三)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管理和加大建设体育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增加民族乡土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合理地追加场地设施,提高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此外,有的院校距离山区较近或者建校在山坡中,因此可以将附近的山区开发为天然的体育场所。如在附近的山区进行定向越野,爬山等运动。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也能让学生深入接触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美好的一面。有的高校有湖,就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水上运动,如皮划艇、龙舟等水上的项目。因地制宜的利用本校资源,积极开发和打造一些极具特色的体育项目,丰富体育教育课程。
        (四)加大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本身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既有文化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鲜明特征。体育是一项积极进取的事业,它蕴含着艰苦奋斗、自我超越和勇气的人生态度;体育是为国争光的事业,它极大地激发了民族自信心、凝聚力、自豪感,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体育是一项公平正义的事业,它生动地体现了崇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体育是统治至上的原因。体育精神与法治精神天然一致,追求诚信、崇尚秩序、尊重规则;体育是团结友爱的事业,它有效地增强了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家庭和谐、邻里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正因为如此,当代体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成为观察其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明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窗口,成为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一种壮观的文化现象。如多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开设多种体育俱乐部,如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等俱乐部,让学生参与到俱乐部中来,共同建设和发展俱乐部,以满足大部分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要。
        (五)体育文化与体育教学的结合。
        在学习中,我们除了教导学生基本体育知识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体育教学,更要优化学校体育文化环境,使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促进体育教学的实施。
         
五、总结
        体育教育是学校的重要职能,而高校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场所,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地培养与指导显得尤为关键。为了提高普通高校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健康成长以及增强他们体质健康状况。总而言之,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体系还未完全成熟,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还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改革来不断的完善。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努力,一步步完善我们高校体育教育体系,助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昆.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7:125.
[2]卢青.整体观思想下的学校体育教育评价[J].办公自动化,2017:7-7.
[3]许瑞霞.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74-75.
[4]王永志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应对策略研究[J].体育风尚,2017
[5]胡馨,曾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天中学刊,2014:142-143.
[6]董庆.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7:191-191.
 作者简介:罗卫东,男(1968.9-,),汉族,江西吉安人,本科,江西警察学院体育系,教授,研究方向:警察体育教学与训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