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探究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6期   作者:刘四青
[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如春风般悄然无声地与语文课堂相互融合。

        刘四青
        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   213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已如春风般悄然无声地与语文课堂相互融合。如何进一步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有机整合,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古诗词教学锦上添花。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领略诗句的意蕴和内涵,领着学生走进艺术的殿堂,浸润古诗词的熏陶。因此,笔者从音频整合、视频整合、资源整合三个角度,对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上作初步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  古诗词   教学   整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琅琅上口且言简意深,但古诗词抽象概括且精炼含蓄的特点,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较为历浅薄,造成了古诗教学的难点。我们应当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形、声、色、情”的独特优势,营造古诗词的诗境、意境、情境,帮助学生激发兴趣,理解诗意,感知意蕴。
        一、化无声为有声,以声渲情
        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理解……”音乐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是最生动的语言,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将一段文字变为一段悠扬动听的音乐,在音乐中渲染诗句中无法言语的情感,将自然界的天籁之音与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呼应,渲染氛围,烘托古诗的意境,感染学生的自我情绪。
        【课堂叙事】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时,在感知画面的同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班德瑞的轻音乐《秋日私语》,将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境中:一轮明月高挂,静静的夜晚,月光从窗前倾泻而入,洒在地上宛如那一层层白霜,让人如梦如幻。身处异乡的李白仰望天上的皓月凝视良久,缓缓低下头来,故乡的往昔的一幕幕勾起他无限愁思。在缓缓的轻音乐的烘托下,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不知不觉跃然于孩子们的心田,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对游子思乡之情的感悟,起到了意想不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整合思考】古诗词的特点是节奏明快、韵律和谐,犹如音乐般具有音律美。音乐也是一种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的体现,是开启人们感情大门的钥匙。诗与音乐,二者具有相通且共融之处。在教学中把短小精悍的古诗与悦耳动听的音乐融合起来,既能够渲染古诗气氛,烘托古诗诗境,更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
        二、化文字为视频,激发情趣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同样,中国诗词更加追求“诗画合一”的意境。在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应尽可能减少过于理性的分析,应充分再现与作品相对应的立体画面,以方便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古诗境界,从而与诗词的意象融为一体,走进诗人的内心。


        【课堂叙事】在教学《咏华山》这篇古诗时,我结合古诗搜集相关资源,找来了华山的旅游宣传视频“奇拔峻秀冠天下——华山”并播放给学生看,一幅生动的画面便展现在学生面前:华山那犹如仙境般的独特风光,云海一望无边,远处、近处的峰顶时隐时现且雄伟壮丽。再通过视频中音乐、画面、解说,尤其对于教学中的难点“自古华山一条路”的理解,结合画面学生看到了华山独出云表,傲视群山的情境,感受到华山那不可比拟的挺拔之势,更加自然地感悟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具体诗境,教师已无须多费唇舌,华山的高且险的形象引入眼帘,“哇!华山可真高哇!”学生也会油然而生。通过此环节的视频呈现后,学生不仅自然地理解到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及表达艺术。
        【整合思考】中国的古诗词具有凝练且思维跳跃的特点,其独特的魅力还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语言形式。教学过程中,教者很难把自己感悟直接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如果未能领会诗的具体意境,那么他们对这首诗也就一知半解。当精美的诗词遇上直接呈现的多媒体画面时,一切水到渠成、迎刃而解。利用多媒体资源再现画面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时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化抽象为具体,领略意蕴
        古诗词是诗人在独特的情境之下内心的表达,与学生之间有着年代、空间上的距离。在时间的流逝过程中,由于词意的变迁,古诗词中不少字词的古今意义已有很大的区别,再加上为了照顾音韵节奏而对词的替代,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难以理解,而多媒体资源的合理使用,让问题迎刃而解。
        【课堂叙事】在教学宋朝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词语“无赖”学生理解容易出现误解。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Flash动画:一幢矮小的茅草房子前,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在亲热地谈笑着,茅屋侧边有一条生机盎然的小溪;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织着鸡笼,还有一个小儿子调皮地躺卧在溪边,剥着莲蓬吃,无拘无束,无忧无虑。教师:大家看了之后,觉得这个小男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很顽皮、可爱,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教师:那么,结合多媒体中画面来看说说,‘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这个词语应该怎样解释才更为恰当呢?学生:我认为应解释为‘顽皮,调皮,可爱’比较恰当。经过多媒体画面的呈现,学生因此绝不会再认为此“无赖”是奸刁、撒泼的意思了,古今意思一目了然。
        【整合思考】古诗词“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虽篇幅短小但表达的内容却丰富,每字每句都是诗人经过充分斟酌而得,在读诗时更要“咬文嚼字”“字字体味”。优美的诗词内容,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经历密切相关,学生理解起来具有阅读障碍。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既可以具体形象地再现历史风云,在古诗词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资源,不仅拉近学生与诗人的时空距离,更巧妙地突破古诗词理解难点。
        总而言之,在教学古诗词阅读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为小学语文注入新的活力,让教学插翅添翼。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个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生特有声响。”只要我们能够以创新的思考去精心搜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内容,捕捉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进行运用,就是为了教学调准音调,就会触动学生的心弦;就是为了让古典诗词像一串串快乐的音符,流进学生的内心的心田!

刘四青 13861189984  地址 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  213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