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抓实干落到实处——谈谈如何提高我们的数学教学质量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7期(下)   作者: 庞文红
[导读]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小学数学教师逐渐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

        庞文红
        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中心小学 536017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小学数学教师逐渐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积极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相关小学学校要积极推广和应用“举一反三”思想,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以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刺激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科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学实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部门更加重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举一反三”教学思想,加快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教师通过提供基本的教学活动,促使小学生积累大量的经验,掌握数学学科学习技巧,更好地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性
        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性较强,尤其对于低年级段的小学生来说,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要求教师正确进行引导,通过举一反三思想在课堂中的渗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学科规律,学习到解题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小学生的审辨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增加了学生的联想能力,确保学生在掌握一种题型解题方法的基础上融会贯通,降低小学生的学习难度,保证学习效率。教师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小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课堂能动性的跳动,通过小组探究、问题引导、情境创设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能力,更好解决数学实际问题,帮助小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有效提高了小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中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小学数学课堂高效构建。
        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借助思维导图加快数学知识整合
        小学生思维能力较为活跃,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要求教师通过正确的教学引导,提高学生反思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等。为保证学生更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采用了思维导图教学法辅助教学。思维导图具有系统性、完整性、针对性优势作用,集文字、图片、视频为一体,为小学生提供可视化学习场景,有效吸引学生的兴趣,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眼球。通过思维导图框架的搭建,加强对新旧知识的整理和归纳,保证学生有效串联知识点,加强知识之间的关联性认识,促使小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更好解决问题,从思维导图中摸索出解题规律,深刻认识到思维导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在思维导图引入下,促使小学生掌握一种题型后,更好理解题型的变化,寻求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深入挖掘了小学生的多元智能,并在遇到同类型问题时触类旁通。


        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培养了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课堂中的活跃度较高,大大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促使小学生更好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点燃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学科学习的信心,并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更好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并运用自身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将思维导图新型教学法引入到课堂中,增长了小学生见识,拓展了小学生的认知范围,促使小学生学科技能的提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出现明显的变化,逻辑思维更加缜密,解题思路清晰,接受新知能力逐渐提高。
        (二)引入典型例题,培养小学生“举一反三”思维能力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审辨能力,确保通过典型例题的导入,学生更好掌握解题规律,并在同类型试题演变下,促使小学生进一步推展反思,引导小学生更好整理思维,通过不断地反思,积累解题经验。例题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数学知识的掌握,例题引入教学课堂,涵盖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考察,并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自身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引入例题,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教学引导,对重点题型进行举一反三训练,确保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更好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切实破解难题。教师通过例题引入设计,并在例题教学中提炼关键内容,真正实现小学生做一题会一类的目的,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加深小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教师根据学生当前学习能力以及中小衔接教育教学要求,制定了完善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熟练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正确化解简比及求比值,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通过教材深入解读,整合重点知识内容,为学生搭建系统性、完整性的学习框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制作好的课件例题。让小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进行探究,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学生在折纸过程中,找到算式规律,进一步理解了分数除数的意义。确保学生基本理解例题的基础上,开展下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能力。
        同时,教师为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利用错题资源加强学生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将错题记录在错题本上,整合学生错题集中进行讲解,旨在促使小学生反思能力的提升,更好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纠正错题的基础上在今后遇到同类型试题时更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错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错题讲解中,鼓励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路,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纠正,引导学生正确思路的同时,降低错题概率,帮助小学生总结和反思,在错题反思中更好掌握解题技巧,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生的审辨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应用能力,需要教师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基础,为学生创设基本教学活动场景,促使学生在基本活动中掌握数学学科学习技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加深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促使学生更好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尚盼盼.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23.
[2]朱国军.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要义及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20(12):89-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