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对当前作文教学的启示

发表时间:2021/7/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3月第7期   作者:廖素芳
[导读] 新学期开始,学校组织语文组的全体教师集中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精神,

        廖素芳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罗阳第五小学  516100
        新学期开始,学校组织语文组的全体教师集中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精神,会议结束后学校要求我们要做到认真消化,认真体会,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刻学习,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曾经这样说过,“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是民族之魂,它无声的记录着本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在如今新课标的改革背景之下,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学,无论是从教学模式,教学观念,还是从课堂实操等全方面都要积极应对,尽快提升和实现改革目标。
        首先,语文其本身就被比喻作是生命之声,语文教学不应该是虚无缥缈的,或者是生搬硬套的,而是充满生命的活力,是师生思想的互动,是文学语言情感的交流,语文习作是建立在识文断字的基础之上的对语文的生动运用。在新课标的改革下,要求教师改变语文教学的固有观念,走语文改革创新的教育之路,尤其是重视开放语文习作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习作实践空间,增加具体的语文习作和语文运用的实践机会。
        其次,在“语文课程标准”改革的相关教育指导精神中一再强调小学语文教育的关键性和基础性,语文知识的学习是针对四年级的小学生积累汉字的词汇量,并开始实践语文习作的写作学习。这个阶段在语教学应注重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传统文化,了解基础的文学常识。重视小学语文习作实践性,不单指是“学到”“学完”,并且要求学生养成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和思维等。
        最后,“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对小学四年级的语文习作教学表明了鲜明的教学态度。学生需要学习语文的基本写作技巧。甚至具体到了每节课的随堂写作时长和写作标准。做到每天练习和巩固语文习作,以便提高写作能力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改革方向和指导,但是,小学四年级语文习作教育的关键是“小学”二字,这个时候的语文教学还处在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小学的语文还属于儿童的语文,四年级的小学生还处在懵懂天真的年龄阶段,他们对很多词汇和句子的理解能力尚处于发展时期,在实际语文习作教学中会有很多困难,他们普遍会存在一个害怕写作文心理,写作文不知道从何下手,甚至连怎么开头都不知道。这几点是我经过深刻思考的问题:
第一:被传统作文模式束缚
        写作能力是语言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但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作文的写作模式还处于新的认知,老师很容易走入写作文指导程式化的套路中,从作文的审题到立意,从主题选材到文章表达,甚至连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展这样的固定模式都灌输给了小学生,无形当中禁锢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


第二:传统模板式语文作文写作
        我们分析以往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是这样的,老师在基础的课文学习之后,会安排写生根据文中的主题或者课文所表达中心思想,归纳总结一个相应的题材,安排学生们根据这个题材开始写作训练,那么,由于每个学生对课文学习和理解的程度不同,能最后自己掌握的知识点也是有极大差异的,这个时候就会出现写作困难的问题,老师就会给出相应的写作模板,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展和结尾这一套固定的思维模式,学生只需跟着老师所提供的整个模板进行填充即可,正式由于这样的方式反而制约了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第三:让学生发挥天性写作文
        四年级的小学生在这个时候如果一味的按照老师所提供的模板进行写作练习,会始终陷入到作文模板当中去,没办法通过自己充分思考和发挥想象力来写作。习惯性运用写作模板会在思维上过度依赖老师给出模板,长而久之,自然就会对语文写作失去兴趣和创造动力。根据“语文课程表”提出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才更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写作初衷,从小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不要过多的禁锢到固定思维模式当中进行写作。把四年级的小学生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激励和鼓舞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童心、自己的童趣真情流露的表达和写作。
        语文习作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大脑思维,而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至关重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阅读理解对于写作发挥的作用是前提条件。为了更好的解决四年级小学生的语文习作教学改革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一)从教学模式上创新改变
  为了积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精神,提倡老师在教学模式上进行积极创新,摒弃原来枯燥、压抑的课堂气氛,从自身出发做到全面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以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下小学生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引导。通过多思考、多实践、多改变、多交流来总结出一套以激发和鼓励为主的教学模式,能达到使得课堂氛围轻松、学生接受度高的教学目的。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四年级的小学生还处于以兴趣为出发点的学习特征,充分利用好这一特点,多利用网络上的学习资源来激发和鼓励他们进行写作。尊重他们使用自己的语言,哪怕是网络语言,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情境短剧、诗歌朗诵等不同的方式制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写日记、书信和网络流行的表述方式来鼓励他们进行多样性的语文习作。以此培养他们多样性的表达方式。只有学生真正感兴趣,他们才能有“我要学习”的主动思维,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导他们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切不可违背他们学习的意愿,主观不接受的情况下,在怎么苦口婆心的讲课,学习效率也无法真正提高,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愿意学了,才能提升教学效果。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每堂课多设计一些课堂讨论时间,根据不同的语文题目设计情境教学,借助视频、音乐、电影等丰富的学习资料,调动主观能动性。
        小学四年级的语文作文是建立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热爱基础之上,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现代的文学作品,并进行积极讨论以后了解和观察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借助多媒体教学活动和内容来引导他们多写、多练习、多总结。经过不断地摸索和探究,小学四年级的小学生也同样可以通过作为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作文写作能力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