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的设计要点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0期   作者:于洪斌
[导读] 摘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作为最重要的结构形式,在我国多高层建筑设计中广泛的应用。
        瓦房店市规划设计院  辽宁省瓦房店市  116300
        摘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剪力墙结构作为最重要的结构形式,在我国多高层建筑设计中广泛的应用。剪力墙结构是由截面高大而厚度相对较小的片状构件组成,优点是承载力大和平面内刚度大。缺点是剪切变形相对较大、平面外较薄弱等问题。在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应正确把握一般剪力墙、短肢剪力墙及柱形墙肢之间的区别,把握边缘构件及连梁设计计算等要点。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
        一、破坏形式
        剪力墙承受是压、拉、弯、剪的构件。在轴向压力和水平力的作用下,其破坏形态可以分为:弯曲破坏、弯剪破坏、剪切破坏和滑移破坏。弯曲破坏又分大偏压和小偏压破坏。大偏压破坏是具有延性,小偏压破坏延性小,剪切破坏是脆性破坏。
        影响剪力墙破坏的两大因素:剪跨比、轴压比。
        剪压比(M/Nhw)即截面上的弯矩与剪力的相对大小。M/Nhw≥2时,弯矩为主,易出现弯曲破坏,延性较好。2>M/Nhw>1时,可能出现弯曲破坏、剪切破坏且易出现剪切斜裂缝。M/Nhw≤1时,一般出现剪切破坏。
        轴压比(N/Acfc)即截面轴向平均应力与混凝土轴心受压强度的比值。轴压比较大时容易出现延性较小的小偏压破坏。
        二、剪力墙布置原则
        平面布置简单、规则,结构布置沿两主轴方向均匀布置,避免两主轴方向抗侧力刚度差异过大。竖向自下到上连续布置,避免刚度突变。洞口布置上下对齐,形成明确的墙肢和连梁。抗震设计时,不应采用上下不对齐的错洞。各墙段的高度与墙段长度之比不宜小于3,墙段长度不宜大于8m。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即hw/bw),4<hw/bw≤8时按短肢剪力墙设计。hw/bw≤4时按框架设计。
        三、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
        3.1墙体稳定性验算
        满足q≤Ect3/10l02稳定性验算(高规附录D)。
        3.2剪力墙截面厚度
        底部加强区:一二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且不应小于200mm;三四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且不应小于160mm。
        其他部位:一二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且不应小于160mm;三四级抗震等级:不应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且不应小于160mm。
        3.3剪力墙截面剪压比
        无地震作用时:0.25
        有地震作用时:λ>2.5时,0.2/γRE=0.235;λ≤2.5时,0.15/γRE=0.176。
        3.4底部加强区高度
        地下室顶板起算,墙肢总高度的1/10和底部两层二者的较大值。
        3.5墙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N/fcA
        一~三级底部加强区:9度一级0.4;6~8度一级0.5;二三级0.6。短肢剪力墙一级0.45;二级0.5;三级0.55。
        3.6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
        配筋率:一~三级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不应小于0.20%。钢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房屋顶层,长矩形平面的楼梯间和电梯间、端开间的纵向墙、山墙不应小于0.25%,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竖向和水平分布筋不宜大于墙厚的1/10。
        3.7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构造
        不应采用单排。bw≤400时采用双排;400<bw≤700时采用三排;700<bw采用四排。
        3.8剪力墙底部加强区墙肢截面剪力设计值增大系数
        一~三级ηvw分别为1.6,1.4,1.2;特一级为1.9。
        3.9抗震设计时双肢剪力墙
        墙肢不宜出现小偏拉;当任意墙肢大偏拉时,另一侧墙肢的弯矩和剪力设计值放大1.25倍。


        3.10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设计部位(高规7.2.14及抗规6.4.5)
        一~三级底部加强区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最大轴压比不大于:9度一级0.1;6-8度一级0.2;二三级0.3以及一二三级其他部位、四级和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边缘构件。
        3.11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设计要求(高规7.2.16)
        1.竖向配筋应满足正截面受压(受拉)承载力要求;
        2.当短柱受集中荷载时,其竖向钢筋、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框架柱的相应要求。
        箍筋、拉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不宜大于300mm,不应大于竖向钢筋间距的2倍。
        3.12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设置部位
        一~三级底部加强区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最大轴压比大于:9度一级0.1;6-8度一级0.2;二三级0.3以及上一层墙肢端部。
        3.13一~三级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设计要求
        1.沿墙肢方向的长度Lc和箍筋配箍特征值λv宜符合《高规》7.2.15的要求,且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箍筋间距沿竖向间距一级和二、三级不宜大于100mm、150mm。
        2.箍筋配置范围按《高规》图7.2.15中的阴影面积,其体积配箍率应为:ρv=λv/fcfyv。
        3.纵向钢筋最小截面面积,一级和二级、三级分别不应小于《高规》图7.2.15中的阴影面积的1.2%、1.0%,且分别不应小于8Ф16和6Ф16、6Ф14。
        3.14水平施工处抗滑移验算
        按一级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其水平施工缝处的抗滑移能力按《高规》7.2.12验算。
        3.15连梁及其刚度取值
        连梁的高跨比ln/hb<5,当ln/hb≥5时,按框架梁进行设计。连梁刚度地震作用时折减系数不宜小于0.5,但风荷载计算不折减。
        3.16连梁的剪力设计值
        无地震作用以及有地震作用时的四级等级时,应考虑水平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设计值;有地震作用组合的一、二、三级抗震等级时,连梁的剪力设计值增大系数分别为1.3、1.2、1.1,9度抗震设计时应按《高规》7.2.21-2计算。
        3.17连梁截面剪压比要求
        无地震作用组合时为0.25;有地震作用组合时,跨高比ln/hb>2.5为0.20/γRE=0.235,跨高比ln/hb≤2.5为0.15/γRE=0.176。
        3.18连梁纵向钢筋配筋率
        1.最小配筋率:
        非抗震设计:跨高比(l/hb)≥1.5,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0.2%;
        抗震设计:
        l/hb≤0.5,取0.2,45ft/fy较大值;
        0.5<l/hb≤1.5,取0.25,55ft/fy较大值;
        1.5<l/hb,按框架梁相关规定取值。
        2.顶面及底面单侧纵向钢筋最大配筋率
        非抗震设计:2.5%;
        抗震设计:
        l/hb≤1.0,0.6%;
        1.0<l/hb≤2.0,1.2%;
        2.0<l/hb≤2.5,1.5%。
        3.19连梁构造要求
        顶面、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墙内的锚固长度,抗震和非抗震设计分别不应小于LaE和La,且不应小于600mm。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建筑整体质量,剪力墙结构设计十分重要,它是确保建筑结构整体稳固性的基础,也是增强建筑整体安全性的关键。只有给予剪力墙结构设计高度重视,才能使我国社会群众生活在舒适且安全的环境中。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50011-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