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文
合肥市明珠幼儿园徽园分园
设计思路:
苹果会“生锈”,是苹果果肉因为氧化而出现的褐化现象。同时也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化学现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
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次活动通过情境故事导入,幼儿通过自主比较观察,发现苹果切开后放一段时间会产生褐化现象。接着联系幼儿实际生活,验证幼儿活动前的实验结果,发现生活中其他的蔬果也会发生褐化现象。最后将科学原理回归生活,探索蔬水果不“生锈”的小窍门。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通过自制动画视频、影像快播记录方法直观的呈现,让幼儿在比较观察中发现苹果褐化反应前后的不同。这种比较观察的方法,幼儿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更容易实现活动目标,进一步提高幼儿探索的欲望。
活动目标:
1、知道苹果放置一段时间会产生褐化现象,懂得水果切开即食更营养健康。
2、通过比较观察发现苹果褐化反应前后的不同,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3、对蔬果产生的“生锈”科学现象感兴趣,乐意探索生活中蔬果“不生锈”的小窍门。
活动准备:
1、希沃课件(视频、图片)、自制动画视频。
2、苹果、苹果切具、盘子若干、蔬果氧化后的实物等。
活动重点:探究发现苹果放置一段时间会出现褐化现象。
活动难点:比较观察发现苹果褐化反应前后的不同。
褐化反应是一种连续性变化,即物体现状与过去状态的比较,幼儿需要将褐化反应前的状态在脑中再现出来,并将该表象与眼前实物进行比较。活动中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呈现出褐变前苹果原来的状态和褐变后的苹果状态,采用影像快播记录方法直观的呈现,有效地支持了幼儿的比较观察。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1、大苹果律动进场,教师讲述故事
熊熊果园大丰收,小熊今天邀请伙伴来做客,它邀请朋友们来参加苹果派对,昨天小朋友们帮助小熊切好了苹果果盘。
2、播放课件,幼儿观察。
请幼儿观察图片并说说刚切好的苹果片(块)的特征。
3、讲述故事,提出问题。
(1)出示褐化后的图片,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允许幼儿自主表达,在幼儿自由讲述基础上适当引导幼儿观察苹果片的颜色特征。
(二)幼儿自主比较观察,发现苹果切开后会产生褐化现象。
1、观察实物,进一步认识苹果褐化现象前后的不同
(1)幼儿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2)表达交流,形成认识。
引导幼儿结合课件图片,进行比较观察,发现和讲述颜色、味道软硬度等变化。
(3)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到:不是人为加工、处理,仅是过了一会(时间因素)苹果片自己(自然的而不是人为的)变黑的。
2、初步了解苹果切开即食更营养。
(1)提问:小熊想问问大家苹果切开后变成褐色后还能吃吗?
(2)幼儿讨论,自主分享。
3、播放自制视频课件,直观感受苹果褐化过程,了解褐化原因。
(1)通过视频让幼儿对褐化现象的科学原理产生好奇。
(2)初步形成苹果切开即食的意识。
(三)拓展经验
了解其他水果也会发生褐化反应,活动前的实验验证。
1、猜一猜:哪些东西也会自己变黑?
2、说一说:幼儿根据在家实验呈现实验物品,并讲述自己的发现
3、点一点: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操作课件
(四)进一步探索发现生活中苹果不“生锈”秘密。
1、提供三种材料,保鲜膜、密封袋、神秘的水。
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可以让苹果不生锈?动手试一试
2、播放课件,提出问题。
3、幼儿选择,操作。
(五)结束活动
我们一起到科学区继续玩一玩,回家后跟爸爸妈妈再试试你的新发现好吗?
活动延伸:
1、科学区
投放更多的探索材料,如矿泉水、柠檬水、食盐水和苹果块,幼儿自主操作实验探究哪种材料可以减少水果的褐化反应。
2、家园共育
和爸爸妈妈一起在厨房实验找到还有哪些会产生褐化反应的蔬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