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和施工中的难点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7期   作者:蔺翔
[导读] 近些年来,把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
        蔺翔
        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近些年来,把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方的气候、环境、人文和地理等差异较大,且复杂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如何对各种地质灾害进行防控和治理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和施工中的难点做出了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对同行研究学者以及实际工程管理人员均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施工难点
        引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质勘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地质勘查的过程中,由于作业环境相对较为复杂,虽然勘查采设备和技术在不断的研发和进步,但是很多由地质灾害引发的事故仍然难以避免。因此,地质勘查和灾害治理工作十分重要,不仅能够有效确保各领域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极大程度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1地质灾害实质
        例如地震、泥石流、台风、大暴雨以及崩塌等会严重影响人类生命财产的对大自然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就是地质灾害,它往往是由于人类不环保的行为和自然周期性运动造成的。在地球的内部由于各种核聚变充满着能量,一旦能量超出承受的范围,便会通过例如火山爆发、地震等作用释放能量,在此过程中地球内部的能量得到了释放,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山川等也发生了位置和形状的变化。当地质灾害发生后,对于改变较小的地理区域应进行恢复原貌的修改,对于改变中等的地区应进行设计后修复并增设新的加固措施,对于改变较大的地区应进行人员驱散,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该位置不适宜人类继续居住。
        2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的难点
        2.1地质地貌的多样性增加勘查设计的难度
        我国地质地貌十分复杂,山川河流、荒漠高原、冰川冻土等多种地质地貌混杂,这样就会大大增加地质工程勘查的难度,主要表现在:①复杂的地质地貌使得难以追寻地质破坏源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就很难提出防止灾害发生的措施。如地震源的追寻等,地震源长达数千公里,在这数千公里的区域,地震带来的地质损害是巨大的,地震可以造成地质结构裂缝,从而影响区域内的工程建设施工。②复杂的地质地貌增加的地质勘查的难度。不管是地质雷达勘测还是GPS定位或者电磁脉冲探测,其不能全面和深度探测地质结构状况。因为各种不同的地质结构状况会混合在一起,甚至混合的广度和深度也不相同,所以无法全面勘测掌握。这样造成无法全面准确绘制地质结构灾害分布图。
        2.2岩石土壤变化难度
        在勘查的过程中,各项施工操作都可能会导致围岩与顶板区域出现应力快速释放的现象。这一问题会引起岩石土壤的结构形体发生转变,进而导致各项地质灾害。如果能够采取有效的地质勘查措施,便可以得到详细的岩石土壤状态信息,达到规避薄弱区域的目标。在治理到达一定程度后,可能会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土壤出现变动,进而引发地质滑坡问题。严重情况下,还会发生岩爆现象。岩爆别称为矿山冲击,其主要由于地壳的内部应力爆发所导致。如果地质内部的顶板与围岩处于压缩较为严重的状态下,而开发过程又出现了自由面,便会导致内部压力瞬间释放,引起岩石爆裂,危害人员安全。如果边坡稳定性不足,在极端天气的影响下还可能会出现泥石流。这主要是由于山坡碎石、杂物处于平衡较为脆弱的状态,如果出现极端天气条件,如暴雨、暴风等,便会导致稳定性被破坏,进而在重力的影响下从山坡表面分离,形成泥石流。这些地质灾害不仅会严重削弱工程的安全性,还会导致大面积的损害,不利于后续开发活动的展开,容易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难点的措施
        3.1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自然灾害的预测与应对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数据库的建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数据库在地质灾害的检测中有着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数据库中的数据应该以宏观监测、相位位移、绝对位移等相关的数据作为基础和重点,在规划好监测区域之后,甚至科学的监测点,在监测点中设置相应的设备和传感器、智能控制设备等,对特定区域内进行全面的检测,从而对该区域内的多项数据进行高效的收集,之后借助信息数据分析系统,能够快速且准确的判断出该区域是否存在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此外,想要将数据库的实际作用最大化,需要在被监测区域进行相应的处理,从而降低外部环境对所监测数据的干扰,保证数据库中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
        3.2加强灾害预测和预防
        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给企业和施工人员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不仅威胁着施工安全,对于周围居民以及生态环境也有着负面影响,因此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对地质灾害的防治需要加强预测和预防,与此同时辅以科学的控制和治理措施,做好地质勘查工作,并根据勘查结果科学合理的规划施工方案。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于勘查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做好灾害预测,尽最大可能减少灾害事故发生的概率。首先,在工程正式实施之前,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于企业设备、技术、能力以及方案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其具备治理能力和技术,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对企业进行评估,确保治理工程的安全性。其次,由于工程地处偏僻,而且GIS等相关技术可能会受到天气情况的影响,导致技术测评结果不准确,因此为确保对于治理技术评估的准确,需要相关部门对负责技术检测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障其专业能力和技术熟练度能够支持测评工作的有效完成。
        3.3做好宣传措施
        在预防地质灾害时还应当注重宣传措施的使用,在开展地质灾害预防工作时采用多种手段普及地质灾害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同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分析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在民众中树立防范地质灾害的意识,发动民间力量加入到预防地质灾害的行动之中。地质部门还应当在监测设备、监测技术选择方面加大投入;众所周知水文监测是预防地质灾害的重要方面,因此需要完善雨量监测站的布局,通过合理的选位、设备的大量投入构建完善的雨量监测网络,在实现雨量实时监测的同时确保雨量监测的全面性和完善性,为水文部门和地质部门掌握勘查区域的水文状况提供一手依据。科学知识的普及是推广地质灾害预防理念的利器,有关部门应从推广普及专业知识的角度入手,通过举办科普讲座论坛、培训班等形式向学习者定期普及预防地质灾害的专业知识,并结合地质灾害预防实例深入阐述预防灾害的具体措施,从而加深学习人员对预防措施的理解程度,从而实现全社会预防地质灾害的联动互动体系。
        结语
        总之,对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理的分析,各单位应在实际情况中保持清晰的头脑,重视技术在防震减灾当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尽量减少人员和物质的损失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国庆,冯青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工作浅析[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8,3202:267-270.
        [2]陈龙.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和施工中的难点分析[J].低碳世界,2018,12:111-112.
        [3]岳鹏,赫念学,黄胜东.浅谈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及施工[J].建材与装饰,2012,18(1):200~201.
        [4]李涛,李申,孟冲.探析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定问题及滑坡治理方法[J].建筑与装饰,2018,(11):198.
        [5]杨燕雄,谢亚琼.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后评价体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0(2):106~1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