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肠道菌群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现状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3期   作者:胡应一 罗强强
[导读]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多发于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但是近年来,这疾病在中国人中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我国IBD的总病例大约为35万。

        胡应一 罗强强
        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 :北京市 100041
        【摘要】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多发于西方国家特别是欧美国家,但是近年来,这疾病在中国人中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我国IBD的总病例大约为35万。关于如何治疗IBD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一种利用肠道菌群来治疗IBD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所以我将利用肠道菌群治疗IBD的研究现状来做一个文献综述。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肠道菌群;综述
1.炎症性肠病
        IBD目前的病因一直不明确,一直没有有效的针对病因根治性的药物或者饮食。主要分为两类,由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组成。
        1.1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主要累及结肠和直肠,病程长,易复发,临床表现为腹泻、间断性便血或脓血便、呕吐、腹痛等[[[1]刘笃佳,王媛媛,马旭.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17,29(3):214-217. DOI:10.3969/j.issn.1001-0726.2017.03.014.
[2]王朝霞.人体的另一个"器官"——肠道菌群[J].特别健康,2020,(22):9.
[3]黄志华,郑跃杰, 武庆斌.实用儿童微生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19-25.
[4]郑跃杰.肠道菌群功能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06):541-543.
[5]June L. Round, Sarkis K. Mazmanian. The gut microbiota shapes intestinal immune responses during health and disease.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2009, 9(5):313-323.
[6]B. Kleessen,A. J. Kroesen,H. J. Buhr,M. Blaut. Mucosal and Invading Bacteria in Patients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Compared with Control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2,37(9).
[7]Wang L,Zhang J,Guo Z,et al. The impact of oral consumption of the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8 on the faecal microbiota,SIgA,SCFAs and TBAs of subjects of different age[J]. Nutrition,2013,30(7/8): 776-783
[8]谭建荣.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治疗炎症性肠病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4,20(04):617-620.
[9]李亚妮,李静绿.美沙拉嗪联合益生菌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01):160+166.
[10]朱细方.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吉林医学,2020,41(02):356-357.
[11]Bizzini B, Pizzo G, Scapagnini G, et al.Probiotics and oral health.Curr Pharm Des, 2012, 18 (34) :5522-5531.
[12]兰平,何晓生,吴现瑞.炎症性肠病治疗的新概念[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6,15(12):1135-1139. DOI:10.3760/cma.j.issn.1673-9752.2016.12.001.
]]。
        1.2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CD)是一种自发性的慢性炎性肠病,和UC一样,克罗恩病病因也尚未明确。克罗恩病的主要症状是慢性腹泻和腹痛,和溃疡性结肠炎不同的是,有时伴有发热、贫血、营养障碍等肠外损害,并且它的病变会累及整个消化道。
2.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一般指一类寄生于人体肠道中的正常微生物群落,具有超过人类宿主100倍以上的遗传编码能力,执行着某些人体无法自身执行的基本功能,比如营养代谢。一组来源于《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的数据说明,肠道菌群影响人体70%的免疫力,排出80%的毒素,消化吸收95%的营养物质。这些数据证明肠道菌群在人体的健康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体的肠道菌群失调,已逐渐被证实[2]与包括肿瘤(如胃癌)、消化系统疾病(如肠道疾病)、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在内的 50 多种疾病直接或间接相关。
        2.1生理功能
        人体肠道内的肠道菌群与人类宿主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肠道内的菌群可以为人体宿主提供某些生理作用来维持人体健康,而宿主则为其提供了可寄生的机体。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肠道菌群可作为维持体内稳态的器官,在人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1.1防御作用
        根据不同菌种对于人体的影响不同,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可以被分为三类:共生菌群、机会致病菌群和致病菌群。在所有的肠道菌群中,共生菌群的数量是最多的,并且在大多数为厌氧性的细菌,它们形成了主要生物的拮抗功能。

首先,大量的厌氧性细菌在数量上就能够抑制少量的机会致病菌群繁殖生长,维持肠道中各种菌群之间的平衡;其次,正常人体内的肠道菌群组合,可以去抵抗外源性致病菌的入侵和定植,这就是肠道菌群的生物拮抗作用。这种生物拮抗作用能够帮助人体免受病原体感染,同时也能维持肠道菌群内部稳定。这些都被动物实验所证实[3]。
        2.1.2维持免疫稳态
        出生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仍处于持续发展和改善的过程中。当前的研究认为刺激人体最重要的微生物来源是肠道内的菌群,在新生儿分娩出生以后,肠道菌群在肠道内逐渐促进机体的免疫系统成熟。
        其作用可以归纳为:
        1)促进出生后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和全身免疫系统的发育成熟;
        2)刺激肠道分泌sI-gA;
        3)参与口服免疫耐受的形成,包括对无害食物和肠道菌群的耐受;
        4)通过合成和释放平衡的柠檬酸来介导炎症性肠反应,抑制炎症因子在肠黏膜中的过度形成,从而降低系统的整体免疫应答。
        2.1.3营养代谢
        这些肠道微生物主要在人体的结肠处进行营养代谢作用。肠道菌群可以从上消化道被人体消化,吸收食物残余物、各种消化道分泌物、死掉的上皮细胞、死菌等进行代谢和生产合成,一方面这些物质被进一步分解出身体,另一方面,合成身体的一些基本营养物质,以维持人体的健康,其代谢产物在调节宿主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其他生理功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4]
        2.2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
        2.2.1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炎症性肠病
        针对小鼠的研究[5]可以发现,将小鼠置于无菌条件下生长,小鼠不会发生IBD;而为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小鼠模型给予抗生素或再次放于无菌条件下,可缓解疾病的进展;多次的临床实践发现肠道菌群定植最多的部位往往是IBD最常病发的部位。
        2.2.2溃疡性结肠炎存在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在患者患有炎症性肠病后受到了破坏。在B. Kleessen等人的研究[6]中显示,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回肠粘膜进行检测,患该病者细菌检出率远远高于不患该病的人;UC患者的肠黏膜中革兰氏阴性菌增多,而有益菌株减少,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IBD发病存在一定的关联,但到底是IBD引起的菌群失调还是菌群失调引起的IBD仍不清楚。
3.治疗现状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利用肠道菌群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方法:①益生菌、益生元②粪便移植
        3.1益生菌
        临床上我们常使用口服氨基水杨酸盐类药物,如美他嗪治疗,对改善患者肠道炎症状态非常有效,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反复发生频率较高。在Lifeng Wang[7]等人的实验室研究中,他们让实验人群口服了益生菌并进行观察,结果发现在实验人群中,服用完益生菌后,肠道内一种名为Atopobium的菌株的存在量显著增加,该菌对治疗炎症性肠病有较好的疗效。在谭建荣[8]、李亚妮[9]、朱细方[10]等人的研究中能发现,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使用的情况下,不仅能够达到比较好的治疗效果,而且经过随访发现采用这种方式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同时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深入探究推广。
        3.2益生元
        益生元是一类难以消化的食品成分,可被正常肠道菌群作为底物发酵,选择性地刺激或增加结肠中一个或多个细菌的活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益生元在治疗IBD上有很好的效果,一些IBD动物模型试验证明,益生元可以抑制肠道炎症。日本东京医科大学进行一项研究,使用了大剂量的益生菌和益生元来治疗活动期CD病人。结果发现[11],对于10例克罗恩病患者,在研究人员采用5-氨基水杨酸类和糖皮质激素诱导治疗后发现这种治疗缓解无效,但在采用大剂量的益生菌和益生元治疗以后,对克罗恩病的治疗安全并且有效。
        3.3粪便移植(FMT)
        粪便移植,顾名思义就是是指将粪便中活的微生物(一般情况下,主要指的是细菌)移植到患者肠道,这些微生物要来自于健康的个体。所移植的移植物必须来自于新鲜粪便,现代的FMT指挑选出所需的菌群,经处理后制成胶囊,通过口服或者灌肠以及一些器械帮助如内镜或经插管植入患者胃肠道,以此来重建人体胃肠道的正常微生物环境。
        早在1989年,Bennet与Brinkman[12]首次报导了1例采用粪便移植治疗慢性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Borody等人的研究显示,一些患者在经过移植后症状能得到长时间的缓解,恢复好的情况下甚至能够避免使用某些免疫抑制剂。粪便移植这种方式多用于治疗UC,有报道的关于治疗CD的案例并不多,而且部分克罗恩病在粪便移植以后会出现疾病加重的情况。目前粪便移植这种疗法尚未在临床上普及,但拥有较好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4.小结与展望
        目前对于炎症性肠病和肠道菌群的研究还不能准确解释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有很多的研究证明二者是紧密关联的,因此利用肠道菌群与IBD之间的关系治疗炎症性肠病成为了一个新的治疗方式。目前,利用益生菌、益生元调整人体肠道菌群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粪便移植(FMT)作为一个新的治疗方式还未普及,当前还存在一些争议。相信在未来利用肠道菌群的办法能够得到强力的发展,成为一种有力的治疗方式来治疗IBD。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