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水平与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1/7/1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3期   作者:刘松涛 刘筱翠
[导读] 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血脂水平与疗效的关系。
        刘松涛 刘筱翠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民医院  438200 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民医院 438200
        摘要:目的:探讨突发性耳聋患者血脂水平与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9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治疗后有效78例(有效组),无效12例(无效组),有效率86.7%。有效组与无效组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效组TC、TG、LDL-C水平低于无效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治疗效果与TC、TG、LDL-C和HDL-C水平相关(r=-0.551、-0.394、-0.498、0.402,P=0.005、0.031、0.011、0.02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和LDL-C水平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突发性耳聋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TC和LDL-C水平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
        关键词:血脂水平;突发性耳聋;相关性
        突发性耳聋临床表现为听力突然下降,同时可伴有耳鸣、耳闷胀感等症状,部分突发性耳聋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尚未阐释清楚,常见的病因有:血管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精神高度紧张等。近来,有学者发现突发性耳聋的发生与血脂及凝血功能存在联系。
        1数据和方法
        1.1一般信息
        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选取我院9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无认知功能异常;无器质性精神疾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突发性聋诊断标准。诊断标准:(1)72小时内突然出现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同时或相继出现单侧或双侧相邻频率至少20分贝的听力损失;(2)无明确原因;(3)耳鸣、耳闷、恶心、呕吐、眩晕,等排除标准:(1)治疗时间≥1个月;(2)听力损失频率<20dB;(3)既往听力损失;(4)孕妇和哺乳期妇女;(5)缺乏临床资料。这项研究得到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血脂检测
        抽取所有患者的空腹静脉血3~5mL,肝素抗凝,采用Roche7600D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C)(参考范围:2.33~5.17mmol/L)、三酰甘油(TG)(参考范围:0.56~1.4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参考范围:1.90~3.12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参考范围:1.20~1.68mmol/L)水平。
        1.3疗效评价
        患者受损的听力恢复至正常或与健耳水平相同为治愈;受损听力提高30dB为显效;患者受损听力提高15~30dB为有效;受损听力提高不足15dB为无效。本研究将治愈、显效、有效定义为预后良好,将无效定义为预后不良。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分析用SPSS22.0。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结果
        90例患者经过治疗后,有效78例(有效组),无效12例(无效组),有效率为86.7%。
        2.2两组临床资料对比
        有效组与无效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血脂水平对比
        有效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均低于无效组,HDL-C水平高于无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突发性耳聋是耳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它常常涉及单侧听力,并伴有眩晕、耳鸣和耳鸣。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很多患者会发展成永久性听力损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内耳疾病、内耳供血障碍、药物中毒、病毒感染等。突发性耳聋是一种综合征,临床上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案。常用综合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改善内耳微循环和口服营养药。本研究表明,90例患者经治疗后,有效率78例,有效率为86.7%,说明患者整体疗效不高,因此分析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耳部常见病。内耳血液微循环障碍可能是突发性耳聋的病理基础,可能导致内耳感觉上皮细胞发生病变,引起突发性耳聋。病毒感染还会改变中耳腔的压力,导致圆窗膜破裂,从而引起耳蜗功能障碍和突发性耳聋。本研究表明,有效组与无效组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患者的疾病特点与患者的治疗效果无关。
        迷路动脉是向内耳供血的功能性动脉。当内耳供血系统受阻时,可导致内耳组织水肿、缺血缺氧,诱发代谢综合征。结果表明,有效组TC、TG、LDL-C水平明显低于无效组,而HDL-C水平则高于无效组(P<0.05)。可能的原因是突发性耳聋患者供血血管单一,内耳小动脉迂曲,血流速度慢,血液粘度高于健康人,易形成脂肪斑块沉积,从而引起内耳缺血。此外,血脂升高可能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液供应紊乱,促进血管炎症反应,缺氧损伤内耳细胞,不利于患者的预后。
        多数突发性耳聋患者存在血脂代谢异常,血脂升高可降低红细胞携带电荷的能力,使细胞间黏附性增加,从而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与携氧能力。本研究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突发性耳聋治疗有效与TC、TG、LDL-C、HDL-C水平均存在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C、LDL-C水平为患者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提示血脂水平与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可能原因为血脂升高有促氧化作用,可引起细胞膜上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破坏细胞壁的完整性,加强低密度脂蛋白的自身氧化,使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作用受损,造成内皮细胞的损伤,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但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比较少,且调查时间比较短,可能存在研究偏倚,将在后续研究中深入分析。
        结论
        综上所述,突发性耳聋患者多伴随血脂水平异常,TC、LDL-C水平为患者治疗效果的独立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刘麟,胡蓉杰,肖社平.血脂代谢及凝血功能与突发性耳聋相关性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19,21(06):61-62+65.
        [2]王文涛,陈贤明,郭文玲.血脂及凝血功能与突发性耳聋的相关性研究[J].东南国防医药,2018,020(002):138-141.
        [3]陈玉卿,朱婕,张磊.突发性耳聋患者血脂代谢及凝血功能的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9,46(17):2095-2096.
        [4]徐公民,鲍千红.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及凝血水平与突发性耳聋关系研究[J].健康研究,2019,000(004):453-454.
        [5]镇红霞.血脂与血凝检验项目与突发性耳聋发病之间的关系[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4(10):18-20.
        [6]王平,盛迎涛,张小云.突发性耳聋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分析[J].重庆医学,2018,043(036):4961-49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