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莹
四川科特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610000
摘要:在构建海绵城市的过程中,海绵体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良好的海绵体可为人员提供更为精准的参考依据,有利于对发展方向的明确。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体系构建与完善进行了完善、健全,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体系;构建;完善
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市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不良的消费习惯就会增加城市环境污染,促使水资源处于匮乏状态,从而对城市的发展造成阻碍,故海绵城市的构建就显得非常必要,主要发挥着改善城市环境及保护生态系统的作用,需引起重视。
1、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体系
(1)总体目标控制
在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时,需充分考虑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在基于生态优先准则的前提下,处理好城市的雨水,包括积存,抑或是利用,形成生态文明与城市的发展共存。同时,进行城市开发时,要提倡绿色开发,落实对生态用地的保护,避免因开发破坏生态。
(2)效果评估、指标筛选
针对海绵城市的建设,科学评价指标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有效的评价可实现对建设成果的验收,指标主要包含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及水安全等方面,在实际的评价中,需充分结合各评价指标,以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及针对性。
2、海绵城市控制指标原则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需严格遵守相关原则,主要包含综合性、可量化、科学合理性、系统性、可行性等。其中,针对综合性原则是指要对环境、经济、社会等影响因素进行考虑;可量化原则指确保可方便定量处理指标,建设海绵城市时要合理的运用水文、水利等计算模型;科学合理性原则主要是在基于当前情况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理位置、环境等因素,从而合理的对方法进行选择,以为体现的构建提供依据,可避免体现内容与实际不符现象的出现,同时也可提高内容的合理性,满足海绵城市的建设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还需对指标概念进行明确,数量适宜,这样不仅可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预防资源浪费,且还可进一步确保评价方法的准确性,以全面促进体系可靠性的提高;对于系统性原则,考虑到海绵指标体系涉及的内容广泛,指标样式具有复杂性等特点,故在进行指标体系的构建时,就需充分考虑多方面问题,将体系的属性充分的体现出来,促使人员能够快速的了解体现,掌握体现内容,为决策的制定奠定基础;对于可行性原则,在构建体系前,完善相关准备工作,进一步收集数据,并落实对指标数据的对比,避免数据不准确情况的发生。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要注意合理控制成本投入,充分利用现有技术,确保建设效益,完成数据采集后,要深入分析其可行性,合理判断体系是否有满足海绵城市相关标准要求,以促进后续工作的顺利展开[1]。
3、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1)水生态方面
在基于水生态的前提下来说,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秉持完善城市排水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及构建准则。例如,对于河湖水系,要合理利用及保护自然岸线,落实对岸线的生态修复,值得注意的是,修复过程中不可随意更改水域面积,以免影响河湖水系的对雨水的泄洪条件,将自然渗透、净化及调蓄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结合建设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
(2)水环境质量方面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需重视对河湖水系中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严格的进行控制,严格遵守相关质量标准,考虑到城市地域分布差异、各区域自然条件差异等因素,就需在基于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合理的采取水质标准。同时,还需对城市面源污染进行控制,具体措施如下: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对于近期不能分流的地区,可通过节流管建设,来达到增大截流倍数的目的,以确保地区溢流污染频率的合理控制;完善雨水弃流设施,实际建设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技术规范及流程,结合城市雨量、面源污染、城市体征等,系统化的进行分析,从而为雨水弃流量的计数提供参考数据[2]。此外,如若遇到无资料参考情况,其数据与计数公式如表1所示;控制雨水径流污染的过程中,需进一步对径流中的污染物进行认识,悬浮物、总氮等是最为常见的物质通常控制指标往往采取悬浮物总量去除率予以表示,此项工作的落实,可实现污染负荷的降低。
表1
.png)
(3)水资源方面
在基于水资源方面的前提下来说,主要包含再生水、雨水部分,两者的水质达标往往会被应用到工业、市政,抑或是农业园林等的灌溉中,前者充分发挥着促进城市再生水利用率的作用,从而确保城市具备长期、可靠的水源,后者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小区建筑、公园广场等的收集[3]。例如,北京市在落实雨水的控制利用时,采取的是定量控制方法,提出对于规模超过一定标准的建筑或小区,屋顶硬化面积需要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4)水安全方面
针对水安全而言,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灾害防治安全及饮用水安全,前者主要是在基于室外排水设计规范标准的前提下,对河湖水系堤坝、雨水调储
利用等基础建设提供指导,后者包含地表及地下水源,需在基于保护区等级的前提下,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相关要求[4]。
(5)制度建设及显示度方面
对于制度建设及显示度这两方面来说,前者需要重视对海绵架设程序的规范,完善相关标准,实现全过程管理,包括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内容审查等,后者要求海绵城市建成区不可过于分散,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出海绵城市建设的价值。
4、结语
综上,建设海绵城市,其目的旨在循环利用水文环境资源,促使城市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避免或降低资源浪费问题的出现,符合我国城市建设方向,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赵毅.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视角的“2231”核心环节探讨[J].规划师.2018(08):242-243.
[2]熊国斌,李井会,王建奎,陆麟,蒋健.浙江省绿色城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浙江建筑.2017(01),234-235.
[2]高军.海绵城市建设视角下的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2)931-932.
[4]王虹,丁留谦,程晓陶,等.美国城市雨洪管理水文控制指标体系及其借鉴意义[J].水利学报,2017(11):564-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