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湖州城区因地制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发表时间:2021/6/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2月第5期   作者:何小波
[导读] 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以生态途径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问题,改善城市环境。

        何小波
        湖州湖州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湖州  313000)
        摘要: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以生态途径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本文以湖州“南太湖市民休闲活动公园”为例,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总体布局、功能划分、景观设计等方面的要点。实践表明,城市公园绿地海绵设施、建设的效益是突出的,比如:公园海绵设施可以降低城市雨洪带来的道路洪涝、广场内涝损失及部分地区的路面积水抢修费用,减少因为路面积水带来的人行、骑行安全隐患;可以收集存储的雨水,回用浇灌公园绿地,减少市政浇灌费用;可以增加雨水净化面积和流程,避免城市水资源污染,节约市政污水处理费用,同时补充城市地下水;可以维护城市水空间的平衡,增加生物多样性,营造动植物栖息空间,丰富城市物种多样性,构建城市生态平衡;而且维护费用较低,能持续产生可利用水资源,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湖州;因地制宜;海绵城市;公园建设

1.引言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保障水安全和推进城镇化建设重要讲话精神,2015年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各地也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尝试建设地下管廊、提高绿化面积、改造排水管网等多措并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在防治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情况并不乐观,以今年全国各地城市的洪涝灾害情况评估,到处看海的结果固然有超标准洪水难以防御的原因,但我们更应该不断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对与错和得与失。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每年都要经历洪涝灾害,因此,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海绵城市理论在公园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在应对城巿洪涝灾害的过程中起到重大作用。
2.问题的提出
        以湖州城区为例,经历“99630”大洪水灾害后,在注重城防建设与管护的同时,也适度开展了绿化、排水管网改造等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但近几年每遇梅汛、台汛,总有较为严重的内涝顽疾。主要的存在问题是:(1)水域减少。城防工程的应运而生,以及能挡洪水、能排涝水的优点,让人们降低了对中心城区内部水域的保护意识。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水系被缩窄、阻断、填埋、改变,中心城区水域面积减少很多,多年形成的洪水涝水的调蓄地和出路大幅较少,强度大一点的降雨没有了蓄积之地,自然产生内涝。(2)硬化过度。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对土地的深度利用,造成建筑密度大,屋顶、地面过度硬化,雨水与地面的渗透交融急剧减少,导致雨水汇流时间短,下渗量减少,形成城市排水归槽洪峰,加之下水道排水能力不足,极易引起城区倒灌问题。(3)绿化不足。绿化可以看作是海绵城市的海绵体,有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但许多城市建设侧重于管理便利、街区整洁、土地利用率等因素,忽视了绿化对减轻内涝的作用。河道治理也都过于渠化,更不用说系统的绿地规划了。绿化不足成为湖州海绵城市建设最明显的短板。(4)排水不畅。中心城区硬化多、绿化少,雨水无法被屯蓄、阻滞、吸收,短时大流量汇流只能通过排水管网往河道走,并通过外围泵站外排。但有些排水管网设计标准低,无法承接短时大流量汇流,加之水域减少,行程拉长,管网自流速度缓慢,极易形成局部区域积水。
3.工程概况
    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海绵城市的相关要求,积极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湖州市首个海绵城市综合型示范公园应运而生。公园位于小梅港西侧,是小梅港滨河生态廊道的一部分,城市地势西高东低,雨水自西向东流,地块所处的绿廊是城市雨水的洼地,雨水在此汇集,流入城市河道。公园南侧为南太湖大桥,西侧临太湖路,周边地块建设基本成熟,多为居住小区,在城市规划上,城市雨水达到饱和时,更多的雨水会流向该地块,综合处理后流入城市河道。公园总用地面积约64756m2。
4.建设要点
        这里以“南太湖市民休闲活动公园”为例,介绍一下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工程的建设情况,内容如下:
4.1总体布局
    公园采用自然流畅的构图布局,以打造一个海绵城市水质净化的生态实验基地为主要目的,同时也营造一个适于周边居民健康活动的休闲体验公园。
    公园贯穿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围绕“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进行设计探索。整个场地外围高中间低:太湖路、沿小梅港滨河道路和南太湖大桥这边的雨水都会汇集到公园内部。
    公园在海绵城市示范体验方面重点做了海绵城市体验区、教育展示湿地、科研实验湿地、低碳健身活动区、生态防护林、气候友好林等,集中和分散布置中心水池、前置池、雨水花园、沼泽、渗透型植草沟、传输型植草沟、调节塘、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区、渗透渠等雨水回收净化工程设施。
城市雨水运用理论是首先利用生物滞留设施、植草沟、透水铺地等小型、分散式的技术设施消纳自身径流雨水,然后利用景观水体、湿地等大型雨水调蓄设施统筹兼顾自身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的控制。
4.2功能分区
    本公园主要分为以下几大区域:主入口中心展示区、海绵湿地景观区、休闲运动娱乐区、生态停车区。
4.2.1主入口中心展示区
    该区域是整个公园的入口门户景观区,两侧布置高低不同长短不一的石笼和耐候钢景墙,打造朴实自然的生态气息,中心广场后期被改造成活动草坪,形成海绵城市体验活动的展示区块。
4.2.2海绵湿地景观区
    主要展示雨水收集利用,在教育展示湿地,我们布置前置塘、沼泽区、雨水花园,保留现状的木栈道穿梭在湿地间,观察体验雨水的流向与净化,同时以湿地的物种多样化作为科教题材,设计创意有趣的景观设施,在游玩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魅力、了解湿地的知识、体验湿地带来的生态价值。同时湿地也为动植物创造一个更好的生长环境,达到一定的生态保护作用。
    科研实验湿地,是展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载体,将向大众展示污水处理与水质净化的全过程。我们布置前置池、中心水池,雨水调蓄池、雨水花园、植草沟等的水源涵养和净化工程,净化湿地采用垂直流+水平潜流+表面流等三级,根据所需处理的水质与水量来规划面积。

依托现状地形,挖塘堆坡,使雨水能够充分汇聚,并将水流层层净化,最终汇集到中心水池 。
    设计保留现状的水杉涵养林,丰富地被植物,湿地中的水生植物成为净化水质的要素,以睡莲、凤眼莲、萱草、姜花、千屈菜、慈姑、再力花、水葱等为主。在水处理的同时营造优美的视觉景观。
    整个区块当中心水池、沼泽区和调节塘汇集的雨水超过负荷部分,则收集至模块式雨水调蓄池(330立方),做调蓄循环利用,用于绿化浇灌。该处营造樱花林。雨量较大时通过现状网球场西侧提升泵站排至小梅港。
    气候友好林,选用当地适应性强,且具有极强的吸收二氧化碳、硫化物、粉尘的树种如香樟、榉树、栾树等。
4.2.3生态停车区
    停车场设计为生态型停车场,每隔三个停车位种一棵黄山栾树。铺装采用了高承载植草透水地坪, 优点为内配有钢筋,可解决高荷载车辆停车问题。整体浇筑,不易起翘。凹坑内播草籽,绿化效果好。
    停车场区除雨水下渗,表面多余雨水通过侧石开口收集到两侧的卵石沟和植草沟,通过溢水口收集至海绵城市主景观区。
4.2.4休闲运动娱乐区
    此处地形平坦,保留现有停车场和网球场,增加儿童娱乐场地与休闲节点。丰富地形,采用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形式收集雨水,铺装上以砾石、透水塑胶、透水砖为主。保留南太湖大桥北侧密林区及水塘,设计成调节塘,收集道路及周边雨污水,进行调节净化,然后通过地下管道慢渗流入雨水调蓄池。密林区同时起到遮挡视线、隔离噪音等作用
4.2.5健身绿道
公园内绿道将各个区块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健身休闲的慢跑环。绿道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的优点有施工方便,整体性好,透水性好,且颜色效果的选择多。 沿绿道布置休闲坐凳。
4.3景观照明设计
        遵循整体性、艺术性、安全环保原则,景观亮化突出夜晚美丽多姿,渲染公园湿地景观的自然及休闲空间的柔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留下无穷的遐想。
        经过建设,公园以低影响开发工程作为实践研究,探索雨水的可持续利用,营造了一个生物多样性的湿地植物群落空间,为周边居民创建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人民在这里遛狗、晨练、健身,在这里呼吸自然的空气,感受生态的魅力。
5.对策建议
        根据湖州中心城区存在的问题,从湖州城区洪涝成因、成灾机理着手,建议从“蓄、渗、滞、排”四字诀着手,有的放矢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内涝问题。
5.1稳步扎实推进水系沟通工程,增加“蓄”水面积
        我们需要把中心城区的“水缸”重新恢复。即通过老河道恢复、断头河打通的方式,有效增加蓄水面积,让雨水有屯蓄的地方,既可以恢复湖州的水网旧貌,也为城市雨水蓄积留足空间。
5.2全面深入推广透水路面建设,提高“渗”水能力
        通过改变路面结构,打造“透水路面”。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基础下开槽、填沙,路面上推广透水砖或其它新型材料等,既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又对降雨下渗、延缓汇流速度、减轻路面积水有一定作用。
5.3广泛精准开展公园绿地改造,改善“滞”水功能
        推广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对雨水蓄滞能力。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5.4因地制宜采取涝水外排措施,提升“排”水水平
        我国的“海绵城市”做法,主要借鉴学习美国洛杉矶的经验。但洛杉矶是严重缺水的城市,它需要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湖州属江南水乡,地下水位高,土壤吸收水量的能力有限,极易在地表形成汇流洪峰。受制于排水管小且行程远的因素,我们可以在此类排水管网的合适位置安装强排水泵,让排水尽快汇流至河流。
6.结束语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这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城市建设、公园景观打造的手段。城市海绵公园建设,能够以最小人工干预的手法,在场地现状水塘和低洼地的基础上构建“雨水花园”,通过地形梳理,在现状地形基础上,形成大量下洼式绿地,蓄存雨水径流,将雨水资源滞留在场地上,让场地雨时吸水,旱时贮水,成为一个兼顾旱涝问题的弹性系统,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城市景观,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水生态系统。这种方式是海绵城市技术在城市公园中的一次成功应用,对于我们探索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06:21-25.
[2]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36:5-7.
[3]张黎伟,苏瀚生,方婉,玉王焱.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公园应用研究-以华润新村社区公园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01期
[4]吴雨.城市公园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研究[J].名城绘,2019年6期
[5]叶昱帆,卢群.海绵城市理念下上虞滨江生态公园规划设计[J].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19年10期
[6]陈哲.城市公园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探索尝试-以广西钦州滨海新城滨海公园(一期)为例[J].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19年02期

作者简介:何小波(1979年1月出生 ),男、籍贯(江苏省泰兴市),现任湖州湖州城市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职务、工程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水利工程规划、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防灾减灾、水环境保护工程、城市水环境生态治理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