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能源安全执法支队 陕西铜川 727000
摘要:铜川因煤而市,长期以来,煤炭产业一直是铜川的主导产业。但随着铜川煤炭资源的不断减少,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生产与环境因素的制约与“金融风暴”后市场疲软的冲击,铜川煤炭行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市经济转型发展形成历史交汇,国内外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铜川市煤炭行业已经进入“后采矿时期”,本文将针对铜川煤炭产业的现状,对铜川煤炭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煤炭;后采矿时期;发展
1.铜川煤炭基本状况
1.1煤炭资源情况
铜川市地处我国腹地和陕西省关中盆地与陕北高原过渡带,境内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含煤面积1,080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82%。主要分布于耀州区和印台区,宜君县和王益区亦有少量分布。截止2015年底,全市已上表井田、勘查区30处,成煤时代有石炭二叠纪和侏罗纪两个时代。按矿区可分为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铜川矿区、黄陇侏罗纪煤田焦坪矿区和旬耀矿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为32.22亿吨,实际保有炭资源储量为23.88亿吨。
1.2开发利用情况
铜川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早在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铜川就有煤炭开采的文字记录。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引导下,铜川开始了大规模开采煤炭的历史。1955年,在同官煤矿基础上成立铜川矿务局,1958年设立铜川市,累计输出原煤达5亿多吨,为全市乃至全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铜川是一个因煤而兴的城市。据统计,2011~2017年,累计生产原煤约1.8亿吨,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00多亿元。2015年,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铜川在煤炭行业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对稳定我市国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举足轻重,做出了巨大贡献。
铜川煤炭资源经过6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60%以上的精查与详查储量已被采空或占用,剩余部分大多埋深在500米以下,或处于道路下、水下、城市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不利于大规模开发利用。
2.铜川煤炭产业已进入“后采矿时期”
我市煤炭行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和骄人业绩,但发展过程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突出,铜川煤炭产业已进入“后采矿时期”。
2.1煤矿数量大幅减少
近几年,铜川提高煤炭安全生产要求,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2010年-2016年共淘汰地方煤矿45处,淘汰产能1297万吨/年。特别是2016年铜川市坚决执行国家“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及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7号)精神,坚持“市场主体、政府推动、依法处置、稳妥推进”原则,落实责任,强力推进,共关闭各类煤矿21处,淘汰产能1058万吨,关闭煤矿数量和退出产能分别占全省的33.9%和36.1%,两项指标均列全省第一。目前,全市仅剩余煤矿21处,其中地方煤矿15处,国有煤矿5处,在建煤矿1处,合计设计能力1845万吨/年。
2.2煤矿服务年限锐减
铜川市地方煤矿多为30万吨/年的小型煤矿,可采储量约100多万吨,预计5年内采完退出,届时全市剩余煤矿12处左右,生产能力1500万吨,服务年限15-20年。
2.3后续煤炭资源相对枯竭
目铜川已探明的后续资源仅为铜川矿区耀西普查区和丰邑详查区。耀西井田面积为70平方公里。
咸铜铁路从井田中部沿沮河河谷穿过,国家一级公路和210国道从井田东部经过。可采煤层煤质为:发热量(Qb,d)5900~7900卡/克,一般7000卡/克。焦油产率1.7%,属含油煤。可以作为民用煤、发电煤和动力煤。资源量预计为地质储量为22354万吨。丰邑井田地处铜川矿区深部,井田面积为23.6平方公里。东坡-铜川运煤专线从井田中心穿过。发热量(Qb,d)6067~7050卡/克,一般6514卡/克。属中-高硫分煤。焦油产率0.85%,属含油煤。资源量估算为19300万吨。其中白水县占3152万吨。除这两块资源外,我市目前再无勘探出的整块资源,且由于政策种种因素,耀西和丰邑井田暂时无法开采。
2.4煤炭供需矛盾凸显
铜川市现有煤矿生产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而本地煤炭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建国以来,铜川已探明精查与详查煤炭储量60%以上已经被开采或为生产矿井或在建矿井所占用,新井建设和生产矿井接续后备资源储量严重不足,生产规模难进一步扩大。而“十三五”期间,铜川新建的美鑫公司配套动力站发电项目建成投产后,电力生产新增煤炭消费量将达到450万吨以上。煤炭生产与消费矛盾将进一步凸显。
3“后采矿时期”该如何发展
面对这种种问题,一直以原煤输出为支撑的铜川市,如果不转变发展思路,那只能是“死路一条”。那么,进入“后采矿时期”,铜川煤炭产业该如何发展呢?
3.1稳定煤炭产量
一是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提高煤炭生产后续保障能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加快石炭二叠纪铜川矿区丰邑井田、耀西井田、关庄勘探区、深部找煤区和黄陇侏罗纪煤田焦坪矿区贯草梁井田、冶坪井田和旬耀勘探区的勘探勘查,力争新增探明煤炭储量2亿吨以上。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原则,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以创新为突破口,整合煤炭资源,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煤矿机械化水平,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积极推进无人化采煤、无煤柱开采等先进技术与工艺试点工作,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2煤层气开发利用
一是加大煤层气勘探力度。在煤层气勘探已取得进展的区块,积极申报煤层气储量;继续加大对渭北石炭二叠纪煤田铜川矿区、演池—韩古庄—陈炉普查区和黄陇侏罗纪煤田焦坪矿区煤层气的勘察力度。二是打造煤层气综合利用示范项目。2017年底,铜川矿业公司与浩兴公司合作的下石节煤矿瓦斯综合利用项目已经开工,力争把下石节煤矿瓦斯综合利用项目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高效型的循环经济示范,在全市煤矿进行推广。三是对探明具有良好含煤层气井田实施“先采气后采煤”的开发步骤,遏制煤矿瓦斯事故,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走综合开发之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对铜川矿区和焦坪矿区煤炭资源相对枯竭的矿井逐步转产煤层气开采,变废为宝。
3.3推进煤炭清洁生产
一是加快煤炭洗选业发展。鼓励煤矿自建煤炭洗选加工工厂(选煤厂),积极引导现有煤炭洗选加工企业(选煤厂)实施技术改造,扩大煤炭洗选加工能力,提高精煤回收率。通过煤炭洗选业发展提升产业集中度,延长煤炭洗选加工产业链,提高铜川地区煤炭有效产能(优质煤炭产品),实现发展模式由资源消耗型向与可持续发展并重转型。到2020年,全市原煤入选率达到80%以上。二是进一步加大对瓦斯、废水、粉尘、矸石、噪声、采空区沉陷的综合治理。建立煤炭生产过程中地质灾害、水文灾害预防和预警机制。积极防治废弃露天矿坑、矸石山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有效防止沉陷、滑坡、矸石山自燃、坍塌等事故的发生。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矿山环境治理和废弃土地复垦,全力推进老市区、王石凹、焦坪、陈家山等老矿区、采空区煤和沉陷区综合治理,加大土地复垦力度,提高土地复垦率;充分发挥沉陷区和棚户区改造在矿山环境治理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加快棚户区改造和沉陷、滑塌区群众整体搬迁任务。
参考文献:
[1]对山西煤炭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N].卜昌森.山西日报.2016(013)
[2]新时期能源与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曾天琦.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