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建筑分公司 山东威海 264200
摘要:就建筑物来讲,抗震功能与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有着直接联系,在现阶段我国地震灾害实况分析,我国建筑物抗震能力不够理想,并未达到预期保护人们财产和生命安全的效果,造成其因素出现的原因有施工技术和建筑材料,处理过程十分复杂,若想解决建筑物的抗震问题,还需要从施工方面入手控制,对各因素的合理控制,提高建筑物抗震效果。下面就对其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隔震;减震施工
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建筑工程行业获得一定发展,不管是规模还是数量都有所增加,就建筑物来讲,隔震与消能减震是成为建筑结构设计、施工的一部分,因为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地带。在当前我国的建筑施工规模和施工技术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建筑工程量要求也是更加的严格,就我国建筑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技术的改进,对于提高建筑物整体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还需要加强对建筑隔震和减震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完善,尽可能的促进我国建筑工程行业发展。
1 隔震与减震施工问题的分析
第一,因为隔震和减震施工是新技术,理论依旧处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一些新技术适用性、安全性依旧需要不断的研究、改进,并且我国在推广的过程中十分谨慎。第二,设计和施工人员尽管说对这两项技术进行逐步的认识,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掌握、应用。第三,在隔震和消震结构设计的时候,势必会增加建设投资资金,所以各种防震技术有着各自弊端、优点,结构设计人员还需要依据建筑隔震设防的类别、烈度、建筑结构的方案、场地条件、使用要求等等,经过隔震、效能方案、隔震设计技术、经济可行性、安全性的分析,对其理想的设计方案进行确定出来。
2 建筑结构设计过程的隔震措施原理和技术
2.1 地基的隔震
在建筑物基础部分的隔震施工过程中,应用特殊处理建筑地基部分,实现消除地震时的震波,降低地震对建筑物所产生的损耗,就传统施工来讲,建筑物的基础部分交替铺设砂子、黏土,或是直接进行砂子、黏土垫层的设置,中国建筑历史中就曾经有人把糯米作为原材料,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进行设置垫层,进而降低地震对其建筑物产生的损害。在近些年来,有关作业人员在此方面研究有着一定进展,应用沥青作为原材料,进而研制出特殊的材料,具有隔震层地效果。
2.2 基础隔震
基础隔震的方法主要是以建筑物作为基础,与上部建筑之间设置一个特殊的装置,尽可能的降低地震向上传递,结合有关资料分析得知,最高能够降低地震向建筑物传递的能力,这个措施在高层建筑施工中不太适用,因为高层建筑设计这类装置会适当的延长建筑结构自身的自震周期,不能实现降低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损害密度,通常是采用粘弹性的隔震施工方法。
2.3 层间隔震
在旧房改建中主要会应用层间隔震法,施工相对简单,操作容易,相比于在建筑物基础部分设置隔震装置的方式,层间隔震效果并非太显著,减震效果能达1/10~3/10,此法主要凭借的是设置在建筑结构层间的减震装置,进而对地震能量进行削弱或吸收,降低地震对建筑的损害,且所设置的装置通常和基础隔震一样。
2.4 悬挂隔震
对于悬挂隔震而言,主要是将其建筑物大部分或者是整个结构进行悬挂,悬挂结构则是经过这样的方式,如果说有地震发生,地震能量就不会像悬挂起来的结构进行传递,对地震的损害程度进行降低。这种隔震方法在大型钢结构中的应用较为常见,大型钢结构应用是钢结构的悬挂体系,使得进行更好的隔震。大型钢结构主要是分为主框架和子框架体系,在悬挂体系中,子架应用索链、吊杆在主框架上进行悬挂处理,如果说出现地震灾害,主框架就会在地壳运动下产生摇摆,子与主框架之间是能够活动的索链、吊杆,在地震能量达到一定位置的时候,就会被削弱,最终不能传递到子结构中而出现惯性力。
3 建筑结构中的消能减震原理及技术
3.1建筑结构中消能减震原理
建筑 消能减震主要是经过附加阻尼、阻尼器的非线性滞变耗能,对其结构地震反应进行降低,主体结构实现保护,促使不会出现损伤或者是减少地震造成的损伤程度,消能部件主要是经过效能器、斜撑、梁、墙体等支撑构件进行构成的,消能器可以应用速度位移型、速度相关型和其他类型等,位移相关消能器主要是指摩擦消能器和金属屈服耗能器。
3.2消能减震
消能减震的技术主要是提高建筑结构附加的阻力值,对其建筑结构的地震反应程度进行降低,特别是耗能结构的元件,可以对建筑结构遭遇地震时的消减和吸收地震能量波,进而保护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实现对建筑结构减震的目的。
3.3 机械减震
机械减震主要是指无粘结的钢支撑减震体系,经过对建筑结构的内钢支撑、外包钢管件不粘贴型、钢管混凝土上进行涂抹无粘漆的方式,使得形成滑移界面,滑移界面建造过程中的机械材料应用,还需要认真进行该尺寸的设计、施工,避免内部钢支撑结构侧向的变形、弯曲等,使得最终形成内外层滑动。
4 加强完善建筑隔震、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的措施
若想有效的改善建筑物隔震和消能减震结构的设计方案,我们的施工设计人员还需要经过对比建筑隔震装置与消能减震装置的不同位置,分析其不同位置产生的建筑物力学性能影响,选择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进而实现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隔震和消能减震装置的结合。有关设计人员还需要结合测量实际数据,不断的完善建筑隔震、消能减震的方案。充分考虑到混凝土抗震的效果因素,考虑建筑材料因素、建筑物的所在地区地理环境,以此对建筑隔震、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案进行持续优化,进而充分确保建筑物隔震与消能减震结构有更加合理的设计。在进行设计建筑结构抗震的时候,设置者要严格遵守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标准,确保建筑结构,进一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带来的破坏。在建筑隔震消能结构设计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保证建筑材料的隔震和耗能质量,建筑物的破坏将更加严重,为此,设计者不但要对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结构设计细节进行重点关注,此外,也需要关注建材质量,以期最大程度提高建筑抗震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建筑工程行业的支撑,隔震效能设计水平与建筑物抗震性能有着紧密联系。经过对建筑隔震和消震施工的优化,完善隔震效能设计体系,不断的完善其施工要点,确定出更加合理的建筑隔震和消能结构模型,在实际施工建设阶段得到广泛应用,促进建筑工程行业不断的发展,进而最大限度的减少自然灾害给人民财产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唐家祥.建筑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J].建筑科学,2012(12):75~79.
[2]何仁杰.建筑物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的发展[J].中国建筑学报,2014(15):112~113.
[3]王雪鹏.新型隔震装置及框剪结构的隔震优化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
[4]刘保战.浅谈建筑结构防震技术[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9:231.
[5]黄忠海.论消能减震结构设计方法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6-17.
[6]魏鸣镝.消能减震支撑对建筑物结构振型的作用[J].四川建筑,2014,02:126-128.
[7]朱明.论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相关研究[J].四川建筑,2014,02:166-167.
[8]邓雪松.关于建筑结构设计隔震措施的探讨[J].城市建筑,2016(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