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特立 刘标
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技术转移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组织提升经济效益与管理效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创新主体在寻求更好的发展平台的过程中,需对目前的行业发展现状进行全面了解。在技术转移背景下,在对技术成果实现货币化转化的过程中,从不同维度与视角进行。通过深度了解技术转移的相关知识,探寻更有利的切入点,对科研管理及平台建设工作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在实际开展技术转移活动的过程中,各参与主体需就合作模式、工作形态建立共识。同时,相关管理人员需对目前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反思。做到客观评价后,能够从问题本质出发,对科研管理效能产生深度思考。本文就技术转移背景下科研管理及平台建设展开探讨。
关键词:技术转移;科研管理;平台建设
引言
当前,我国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是在工业化时代建立起来的,这种方式需要根据数字时代的要求进一步演化、完善。因此,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推动科研项目管理智能化,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1技术转移模式
目前,技术转移模式基于市场的复杂变化而日趋多样化。主要包括高校与企业直接合作的模式、专利技术孵化模式、高科技企业创新模式等。关于专利技术孵化模式,更多情况下是在实现技术转移的过程中,需确保高校与企业建立密切、和谐的合作关系,并科学划分双方的职责与工作内容,即企业是对技术进行转移的接纳方,而高校或科研结构是技术的提供方。高科技企业创新转移模式,主要是以科研单位为核心点,将技术转移过程作为关键,并选择多个接纳方对技术进行有效转移。如校企科研联盟、国家工程中心等,都是以这种模式实现技术转移。而高校与企业直接合作模式,需充分发挥集群式创新优势,构建产、学、研为一体的技术转移机构,如企业孵化器群、高校技术产业群等。这种技术转移模式目前已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发挥着显著的作用。各单位可结合实际工作诉求,选择更符合自身的技术转移模式。
2技术转移背景下科研管理及平台建设有效策略
2.1进一步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的数字化
近年来,我国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环节数字化水平较低。此外,有些环节通过上传扫描件等方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数字留痕,但所得数据机器可读性差、结构化水平低,不利于后续的分析处理。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首先要充分实现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的数字化。从指南编写、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到综合绩效评价以及监督制约,每一个环节均要进行数字化留痕。在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推行无纸化,通过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完成各项管理操作。确实需要纸质版存档的,同步将纸质版内容上传至管理平台。同时,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各环节的数字化留痕必须是机器可读的结构化数据,即数据是高度组织化、规则、完整的。例如,将纸质版内容上传至管理平台时,要借助OCR等文字识别技术转换为机器可读的文本数据,而不能仅是扫描件的形式。通过推动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的数字化,科研项目管理各环节将不断产生大量数据。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和挖掘分析是实现科研项目管理智能化的基础。
2.2积极搭建信息化科研管理平台
技术转移背景下,针对科研管理及平台的建设,相关单位需对目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行全方位了解。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能够制定具有高度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应切实发挥与彰显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价值,构建更加科学、先进的信息化科研管理平台。
并通过前期对科研单位、企业等技术转移主体信息进行全面采集,建设完善、细致化的工作模块。信息化科研管理平台,需对未来用户进行精准画像,并通过平台实现企业、技术提供方、用户建立高效沟通与交流,并安排专业人员对后台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处理,能以动态了解不同工作阶段技术转移的情况。尤其在前期需对科研成果的应用领域进行了解,在信息化科研管理平台中寻找匹配性更高的接纳方,实现对技术的有效转移。同时,在建设信息化科研平台的过程中,需实现科学定位管理目标,结合不同的工作内容对岗位职责进行精准划分。在管理系统中分别开设不同的工作模块,能够对科研成果、商业运作等进行直观化展示。引导相关工作人员结合自身的需求,更快速地浏览与下载信息。同时,相关人员需明确技术转移作为复杂的实践活动,需不同主体能够全身心投入,真正做到协同发展,并对管理标准进行科学化设定,实现平台的线上申请与审核。尤其针对技术转移人才的引进问题,应结合自身实际需求,选择具备扎实理论功底与较强科研能力的人才,并引导他们以人才储备的身份在信息化科研管理平台中进行登记,确保日后能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对人才进行筛选与利用。除此之外,相关单位在搭建信息化科研管理平台的过程中,应选聘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利用最先进的技术与客源管理理念,保证技术转移的实效性与高效性。
2.3信息平台的体系结构
信息平台应采用B/S模式,其结构为浏览器、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浏览器是供用户直接访问并完成各类操作的直接互动。WEB服务器则为这种互动和操作提供各类后台支持,根据用户操作形成针对性的响应,作为中间层,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请求,转化为对数据库的指令,并通过反馈,再形象地传达给浏览器。数据库服务器对各类信息进行存储和计算,以一定的格式排列,在提供新增、修改、删除、移动等基本操作外,还能够根据相应要求进行计算统计,生成报表。
2.4创新思维和能力
传统的科研管理是由上级部门发布任务通知,科研管理部门传达给科研人员和其他相关部门完成,再由本部门统计、汇总、上报,这种上传下达式的被动管理方式简单陈旧,是围绕项目立项-实施-鉴定-成果推广的单一模式,没有根据时代变化、项目类型而改变,造成管理僵硬、效率低下。管理理念落后,重视项目能否立项和项目级别高低,而轻视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未深度挖掘项目的潜在价值,以致成果推广后劲不足。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需要管理创新与之相匹配,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在工作和实践中应摒弃传统事务型管理者的固有模式,探索和挖掘自身潜在价值和能力,运用创造性思维,创新管理方式,推动和实施高水平的科研管理。创新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加强服务意识,为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创新科研环境,建立科学研究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创新,自由探索,宽容失败,打消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创新管理方式,深化项目管理,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立项和验收实行分类管理,基础研究侧重学术水平,考核论文水平、专利,应用研究考核技术指标的先进性、专利、实物类成果或第三方应用验证。创新科研体制,完善激励制度,应综合考虑项目完成程度、后续转化效果、经济效益等实效性标准,实现对科研人员、科研团队的长周期评价。
结语
总之,关于专业化人才储备不足、尚未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优势等问题,相关人员需能够充分整合资源。最大化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与作用,构建更加科学的科研管理平台。并结合市场技术转移人才的需求标准等,科学安排培训课程与培训方式,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之间应能进行深度合作,针对技术转移工作要点,不断优化科研管理工作模式与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党高飞.高校外设科研机构建设与运行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9,(S2):66-67.
[2]阮婧.院地合作机制下科研转化平台管理模式探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20.
[3]刘肖.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科研竞争力评价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