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杨丹
中山市南头镇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 广东中山528427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新概念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诞生并得到实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智慧城市”便是其中的一员。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代城市规划体系中不可替代的内容,对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有深远意义,而如何构建智慧城市成为世界各国研究探索的热点。基于此,文章对城市规划体系中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做出简述,探索城市规划体系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与作用,以期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智慧城市;建设探索
引 言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智慧城市建设更加具体化,对城市规划设计的仿真模拟、城市建设的管理与监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数据分析、模拟修正等有了更高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规划体系中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体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意义首先是一方面将传统城市规划设计模式中不合理的城市空间体系利用模式,转变为符合城市规划理念的集约式的城市空间体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的系统性、定量性以及智能性的城市规划设计模式,能够体现出城市功能的划分、城市定位发展的数据量化;其次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城市治理模式的变革以及推动公共权力的透明化与城市决策过程的公开化。简单来说,智慧城市建设为我国城市规划中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是治疗“城市病”的一剂良药,通过智慧城市(区、镇)的实践,一方面,从政府和市长角度,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百姓角度,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和“惠民”,给百姓生活方式带来更好的变化。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
二、城市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及作用
城市规划兼顾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规划编制过程中,关注生态能源的可持续性、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城市综合效益的提升,依法制定了详尽的公众参与计划,形式包括公民咨询会、公众听证会、访谈、问卷调查、媒体讨论、社区讲座等,让专家学者、社区民众提意见,反复讨论协商,尽量达成一个多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规划付诸实施后,公民还可以随时提出修改意见。
城市规划的理念思想对于智慧城市从规划决策到操作落实的全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每一个城市规划要素都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值得认真思考借鉴;而智慧城市则可以看作是城市规划理论在新兴城市发展阶段的实践应用,同时也会对促进城市规划的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城市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都旨在使城市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为城市居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城市规划发展历程中的诸多理念都与智慧城市的内涵、目标相通,两者之间存在着互惠互补、交叉影响的关系。
三、城市规划体系中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
3.1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是通过顶层规划、专项规范、工程设计,制定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原则、任务、架构、体系、平台、应用,以及网络融合、信息互联、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指导、规范、约束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要素和资源的网络融合、信息交互、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以“互联网+智慧城市”的思维,全面提升智慧城市创新管理与民生服务的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目标:一是体现智慧城市管理与民生服务的目标和功能;二是信息化技术与城市管理及服务任务结合与应用创新;三是通过知识体系和建设体系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四是通过总体规划确定智慧城市建设指标和成果评估要求;五是智慧城市顶层规划需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和“如何做”的策略、方法和措施。
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对智慧城市建设的成败影响巨大,必须高度重视总体规划的统一性、系统性和复杂性。在城市规划体系中体现智慧城市建设需求,要求以二者交叉关联作为出发点,抓取数据这个共同属性,然后以数据作为城市规划体系中体现智慧城市建设需求的基础要素,搭建起具有开放特征的信息服务平台。
(1)城市规划体系需要从城市文明建设的宏观角度,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数据库建设的基本要素,也就是说,通过城市规划体系中的规划要素分析,列举出城市规划体系与智慧城市建设可以进行相互作用的“建设要素”,然后结合智慧城市的功能,为其数据库建设提供海量信息。这种信息的存量与生成量应该显示出相对明确的持续性,即需要在城市规划体系中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数据采集服务与数据上传服务。
(2)在城市文明宏观建设层面选择好数据要素之后,需要借助我国各个城市之间的信息服务平台,通过“通信关联”与“信息共享”的形式,建立起开放型信息服务平台,使各个智慧城市之间的数据交流成为可能。
3.2规划方式:由蓝图静态规划转向过程渐进式规划
智慧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智慧城市的推进,总体规划所面对的城市整体环境在不断更新,参与规划决策的利益各方的态度、观点、认识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过程论”以及“渐进式规划”对于智慧城市非常重要。智慧城市的规划要强调“动态”和“弹性”,即规划目标要根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以及智慧城市的具体推进情况而进行动态变化调整,规划方法要有弹性和应变能力,规划控制指标也要从刚性控制向弹性引导转变。目前在这一点上我国许多城市也借鉴了维也纳的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方式,在智慧城市的规划目标上注重远近结合,如制定了长远规划(50年规划)、中期(10-20年规划)和短期计划(2-3年),多层次分步实施的目标体系。保证规划目标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同时也使得规划目标更具灵活性,可以根据实际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修正。
3.3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建立多专业、多领域、多参与主体构成的协同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在规划内容上更关注信息体系、数据资源、基础设施与行业各业务平台及应用系统相互之间的关联、互联互通和系统集成。在规划需求调研时要特别关注已建、在建和未建信息系统间的兼容性和约束性;要将指标体系和成果评估体系结合在统一的建设需求总体框架内。
我们从新加坡的“智慧岛”建设看智慧政府:透明、问责、清廉、阳光政务;看智慧管理:安全.交通、节能、设施、创新;看智慧民生:社区、医疗、教育、房产;看智慧经济:产业、企业,再到鄂尔多斯的“数字东胜”、克拉玛依智慧城市规划方案以及深圳“智慧罗湖”项目等等,看到了智慧城市规划与建设所必须体现的内容,即:现实意义、思路与策略、需求分析、指标体系、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支撑体系规划、业务平台及应用系统规划、实施方案、工期及工程估算、顶层规划、专项规划、工程设计等需满足了前瞻性、可行性、实用性、完整性、经济性、集成性等原则和编制要求。
在城市详细规划中,通过提升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能够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重要承载空间,将会直接对整个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以及功能实现产生深远影响。如在移动通信基站以及末端信息机房共建共享工作中,把握好集约化与灵活性的平衡关系,形成民生公共服务的一个整体,从而避免了目前绝大多数城市在实际应用中造成“信息孤岛”的弊端。
综合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建立多专业、多领域、多参与主体构成的协同机制,其资源共享与协同作业的过程应体现智慧的集成与集成的智慧,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有效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以顺利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代化城市规划体系建设工作趋于完整的前提条件下,智慧城市的发展,通过城市规划体系为其提供硬件设施,匹配软件应用平台。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新的智慧城市建设时期,一方面,需要在城市规划体系建设中,为其数据库建设提供信息管理平台,从而形成持续性的数据采集与上传路径;另一方面,借助城市规划体系与智慧城市之间的关联互动,发挥智慧城市的各项功能,反向为城市规划体系提供进一步优化的参考依据;另外,在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与云计算智慧中心的数据管理方式下,采用过程渐进式的规划方式,综合统筹的规划理念,公众参与的开放式规划决策,多领域、跨组织交叉与集成的组织机制,集中与疏散相结合的城市形态布局,以及现代化城市网格管理手段,使各种形式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通过数据共享而实现“因城市制宜”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城市生活实验室:欧洲可持续发展转型需求下的开放创新空间[J]. 吕荟,王伟.??北京规划建设.?2017(06)
[2]智慧城市背景下城市信息模型相关技术发展综述[J]. 耿丹,李丹彤.??中国建设信息化.?2017(15)
[3]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的新型智慧城市管理平台[J]. 包胜,杨淏钦,欧阳笛帆.??城市发展研究.?2018(11)
[4]智慧·城市,基于国际视野下的思考[J]. 姜鹏,陈立群,倪砼.??上海城市规划.?2018(01)
[5]在城市规划体系中体现智慧城市建设需求 邵俊廷.基层建设.2019(17)
[6]基于城市规划视角的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思考分析.王广斌,彭荔,杨洋,马国锋.1673-8985(2013)02-0001-05 TU98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