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琴
江苏省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 213371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开设的新课程[1]。它通过丰富的活动内容,灵活多变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增强能力、提升素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地域资源,设计开发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系列课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地域资源 开发 素养
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2]”我们的家乡位于江苏南部,这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天下的天目湖、南山竹海。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史贞女义救伍子胥、蔡邕慧眼识良木。有极具地方特色的新农村建设,别桥原乡稻草文化、苏南第一方庆丰稻花香。有丰富的地方特产,三黑三白、砂锅鱼头。这些都是最富价值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教师可以精心选择烙印在当地农村百姓点滴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挖掘有价值的地域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开发利用,使学生认同地域文化,丰富生活经验,促进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地域资源的挖掘,对学校文化发展和学生素质提升的实践意义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所在,它所弘扬的精神渗透在各科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中。学校文化的产生大多是建立在充分挖掘地域资源的基础之上,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纵观不同地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基本体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传承优秀的地域文化,创建特色教育品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其学科特征的特殊性,与学校文化结合的更为密切。首先体现在对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设计上,更多倾向于对地域资源的挖掘,要能够切实提高学校课程对学生的适应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生长点。
1.引优秀地域文化进校园,提升学生家国情怀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史贞女义救伍子胥”的故事在南渡地域广为流传,周边所在学校紧紧抓住史贞女感恩信义的精神,挖掘地域文化资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小组设计了以历史文化名人《蔡邕》、《屈原》、《朱链》等为主题的单元系列课程,整体提升学生德育素养。
2.引特色传统工艺进课堂,培养大国工匠精神
匠心筑梦,大国崛起。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曾经的一些老手艺因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而逐渐消失,但是工匠精神却传承下来,永不磨灭。平桥镇地处溧阳市边缘,群山环绕,当地的老百姓曾经以养蚕制桑为生,老人们熟悉一切养蚕工艺。平桥小学和文化小学以养蚕为主题,设计了《打草龙》、《采桑制茶》等系列课程,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了解百姓智慧、体验手工制作、培养工匠精神。
3.引现实生活素材进课堂,提升社会责任感
艺术源于生活,教育亦来源于生活。教师选择学生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实际情境,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例如文化小学教师设计的《校园志愿岗活动方案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分组制定方案、现场操作实践、优化改进方案。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进而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二、精选地域资源,将其转化为值得学生学习、探究的重要资源
基于上述“地域资源的挖掘,对学校的文化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升的实践意义”思考,我们认为丰富的地域资源可以收集整理成以下六大系列:
人文历史类:家乡话、本地历史篇 、本地人物篇、本地生活篇等;
生态环境类:本地山区资源篇、本地水乡资源篇、矿物资源篇等;
建筑活动类:本地桥梁文化篇、本地民居篇、电梯文化篇、水泥生产篇等;
旅游休闲类:旅游景区简介篇、旅游活动导学篇、旅游经济篇等;
文化发展类:文化起源篇、文化学习篇、文化联动篇(茶叶节、竹文化、动植物资源文化、傩文化、马灯文化、舞狮文化等)等;
创新实践类:考察动手篇、搭建创造篇、本地美食烹饪篇、无人机技术推广篇等。
三、如何将地域资源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有效结合?
1.地域资源中提炼综合实践活动学习主题
“生活即教育”,生活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丰富的地域资源选取探究的问题,到真实的世界进行各种体验,锻炼以增长才干,创造以完善自我。
(1)教师提供活动主题。
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提供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主题(例如人文历史介绍、传统工艺欣赏等相对较为形象生动的资源),帮助他们打下自主选题的基础,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综合实践活动,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和过程。
(2)师生共同讨论生成活动主题。
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和教师一起讨论、生成活动主题,讨论可以建立在对当地文化的传承或生活习性的体验中形式。师生共同讨论主题的方式能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教师的指导性。
(3)学生自己选择活动主题。
高年级的孩子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了一定的认识,在他们的选题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在目的性和可行性方面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主题,能够培养学生立足自身的知识经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探究性与合作性。
2.地域资源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活动经验
学生尽可能地根据生活中所看到的事物来展开学习,或放飞自己的思想,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指导教师则应该适时、适度进行指导,提前收集相关教育资源,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调动系列化的学习资源包,让学生在丰富的表象中答疑解惑。例如南渡小学教师设计的《我们一起学竹编》一课,依托于溧阳地区丘陵地势,竹海连绵,传统竹编工艺发达。学生热爱竹制品,想要学习竹编工艺,因此课程学习应运而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历了欣赏、学习、设计、制作、评价等环节,一幅幅灵动的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那么竹编工艺的经验来自于哪里,有老艺人口耳相传,有新工匠创新开发,这些都是建立在溧阳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上的传统手工业经验,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宝贵资源。
近几年随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这一观念的提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以其特有的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等特点也越来越受重视。该学科以系统化的课例推进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将“地域资源导向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例群的实践研究”这一江苏省重点资助课题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整合,固定课时,开发课程,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系列化研究。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持续化培养,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